丁淑英
如何在單“篇”教學中,梯度式落實語文要素呢?筆者在《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在落實“習作時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一語文要素時,鞏固落實語文要素“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通過五大學習板塊與對應的五條學習路徑的設(shè)置和呈現(xiàn),來梯度落實語文要素。
板塊一:回顧要素,賞圖憶美
學習路徑:適時鏈接舊知,回顧已學語文要素
教學開始,教師依次出示前幾篇課文的插圖,請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片段,或者用一句話說說圖片的意思,順勢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語文要素——“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本篇課文是單元最后一篇,適時聯(lián)系舊知,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既起到了復習效果,又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板塊二:點明要素,概覽知美
學習路徑:創(chuàng)設(shè)學習情境,初知新學語文要素
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的自信心和源動力,因此可以在這一板塊創(chuàng)設(shè)學習情境,點明語文要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首先,教師通過一組小興安嶺的照片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學生從美和大兩方面談談感受;然后教師補充小興安嶺林區(qū)面積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森林的廣闊和植被的豐富;最后教師向?qū)W生拋出問題:小興安嶺如此之大,可寫的東西很多,作者卻用短短469個字寫出了小興安嶺的美,課文是圍繞哪些方面來寫的呢?請你讀一讀,找找答案。通過初讀,學生可以看出第2—5自然段分別圍繞四季的美來寫,教師順勢點明新的語文要素——習作時試著圍繞一個意思來寫。此處學習情境由實景照片引入,與課文內(nèi)容高度關(guān)聯(lián),教師的問題也引出了本課新的語文要素,可謂一石二鳥。
板塊三:聚焦要素,品讀尋美
學習路徑:依托核心問題,實踐探索語文要素
這一板塊中,教師把提煉出的語文要素與課文相結(jié)合,轉(zhuǎn)化為一個具體的核心問題——課文選取了哪些景物?怎樣清楚明白地寫出了春天(夏天)的美?教師依托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探索語文要素,深入體會課文第2、3自然段表達的春天的生機勃勃之美、夏天的蔥蘢夢幻之美。比如學習第2自然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圈出景物;第二步,讀一讀句子,圍繞“抽出”“淙淙地”“漲滿”“俯下”“欣賞”等詞結(jié)合情境涵詠意蘊;第三步,進一步體會這些景物圍繞著春天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這個意思來寫的特征。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圈景讀句、品詞美讀慢慢品析“一段話圍繞一個意思寫”的意思,即探索語文要素的過程。
板塊四:鞏固要素,補寫述美
學習路徑:相機聯(lián)動讀寫,復習鞏固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的輸入是一個連續(xù)性積累的過程,根據(jù)“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和“習作時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兩大語文要素的互通之處,前兩課已經(jīng)學習運用了第一個語文要素,這節(jié)課又嘗試學習了第二個語文要素,接下來可以將這兩大要素的鞏固與讀寫聯(lián)動起來。在學生學完第2、3自然段,明確這兩段“分別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之后,教師可以出示前兩課的典型語段,并將段首的關(guān)鍵語句標紅,然后問學生:“能不能模仿學過的片段,圍繞一個意思在每個自然段前面加一個關(guān)鍵句呢?”有了之前的品讀和探究,學生能夠明確每一段的核心意思,同時又有典型語段作為樣例,可以輕松補寫關(guān)鍵句。如此以讀促寫,借補寫來進一步讀懂一段話的要義,能夠使兩大語文要素都得到鞏固。
板塊五:深化要素,比較議美
學習路徑:借助比較閱讀,深化探究語文要素
比較是深化思維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2、3自然段后,教師可以安排比較閱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深化探究“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景”的好處。通過比較,學生能夠明確兩個自然段表達的意思都很集中,有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選取了當季的代表性景物,寫清了景物的樣子,如春季的雪水初融、小動物的變化,夏季的晨霧彌漫、枝繁葉茂等,還用了一些好詞,把夏天和春天的不同的美生動地寫了出來。如果說第二、三板塊是引導學生在文本間精耕細作,體味“圍繞一個意思寫”的具象感;那么這一板塊就是引導學生以俯瞰的視角探究“圍繞一個意思寫景”的要點,為之后的習作做好鋪墊。
總之,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為學生量身打造閱讀方式、閱讀步驟,通過拓展閱讀或仿寫等形式來提升閱讀的質(zhì)量,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一體化,從而將語文要素的落實延展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