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彥
(梁山縣中醫(yī)院內科 山東 濟寧 272600)
慢性胃炎屬臨床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居于各種胃病患病率的首位,主要是指一種慢性的胃黏膜的一種炎癥性的病變[1]。慢性胃炎常常沒有典型的特異性的癥狀,大多數患者的常見癥狀是餐后或餐前上腹部隱痛,飽脹不適,有時還伴有噯氣、發(fā)酸、燒心、厭食、惡心、嘔吐,少數患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對于該病主要采用西藥治療,其短期療效較好,但是不良反應較多,且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預后不甚理想。而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普及,其在慢性胃炎的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臨床表現等進行辨證治療,再根據病機病因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已達標本同治的目的。故本次研究選擇選擇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4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為對象,就探討對其采用四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的價值進行分析,詳情有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74例,并以隨機抽簽模式將此7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7例。納入標準:(1)均經內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2];(2)均滿足中醫(yī)關于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辨證分型;(3)均具有清晰完整的病歷資料;(4)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出標準:(1)合并消化系統(tǒng)其他嚴重疾病者;(2)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損傷者;(3)既往有精神疾病,或合并溝通障礙者;(4)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5)中途退出或不同意參與者。其中對照組有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22-69歲,均齡(45.27±3.53)歲,病程4個月-11年,均程(7.63±2.38)年;研究組則有男性女性分別為21例、16例,年齡23-69歲,均齡(45.74±3.72)歲,病程5個月—11年,均程(7.80±2.54)年。兩組基礎資料對比不具差異性,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37例患者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有餐前口服奧美拉唑(廠家: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文號:國藥準字H20056108)20mg+口服克拉霉素片(廠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文號:國藥準字H10960227)0.5g,每天2次。研究組37例患者則采用四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進行治療,以黃芪30克、黨參30克、人參2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白灼18克、桂枝15克、半夏10克以及炙甘草10克組方,將上述藥材清水浸泡半小時后水煎濾渣取汁200ml,分2次于早晚溫服。入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治療4周后評估效果。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痊愈為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退,且中醫(yī)候證積分減少95%及以上;顯效為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顯改善,且中醫(yī)候證積分減少70%及以上,95%以下;無效則為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改善,甚至有加重跡象,且中醫(yī)候證積分減少30%以下;余者皆視為有效。臨床療效=(痊愈+顯效+有效)/組例數x100%。(2)治療前后中醫(yī)候證積分,從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方面進行評價,分數越低代表癥狀越輕。(3)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統(tǒng)計患者腸鳴音、腹脹腹痛以及排氣排便等時間。
1.4統(tǒng)計學處理
2.1臨床療效
研究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治療前后中醫(yī)候證積分
兩組各癥狀治療前的中醫(yī)候證積分對比不具差異性,P>0.05,研究組各癥狀治療后的中醫(yī)候證積分均分別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候證積分比較 (x±s,n=37,分)
2.3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
研究組各臨床癥狀體征復常時間均分別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 (x±s,d)
現代社會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工作等壓力的增大,導致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亦在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加之患者病癥較為嚴重、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徙纏綿不愈等,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壓力[3]。慢性胃炎屬西醫(yī)病名,在我國中醫(yī)中分屬“胃脘痛”、“納差”、“痞滿”、“嘈雜”等范疇,病因病機為脾胃虛寒,肝脾失調,肝失疏泄,或素體脾虛,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犯胃,胃陰虛,濕阻中焦或氣滯血瘀等多種證型。其中以脾胃虛寒一證最為多見,其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脾胃虛弱導致,其中素體陽虛、脾胃虛弱為發(fā)病之本,復感寒邪為發(fā)病之標,導致脾胃運化及升降失司,引發(fā)胃脘疼痛、反酸、納差、畏寒等癥狀。治療當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等原則為主。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四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方中包含有黃芪、黨參、人參、茯苓、白術、白灼、桂枝、半夏以及炙甘草,其中黃芪入脾經,有益氣溫中、健脾養(yǎng)胃及活血通絡等功效,黨參、人參則為補齊藥材,可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茯苓可健脾補中和胃,白術歸脾、胃經,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等作用,白灼可益氣養(yǎng)血、緩中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半夏則有辛散溫通、和胃止嘔、消痞散結等作用,最后在酌以炙甘草的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全方可奏健脾溫陽,溫中和胃之效,助脾陽升、胃健運、寒邪除,使得諸證消除[4]。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癥狀治療前的中醫(yī)候證積分對比不具差異性,P>0.05,研究組各癥狀治療后的中醫(yī)候證積分均分別低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各臨床癥狀體征復常時間均分別短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治療中運用四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的價值更為顯著,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利于其病情的康復進程,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