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內成為法國現(xiàn)代史上第二位女總理,也是30年來首位。當前,她的能力、經驗、政治立場,乃至性別優(yōu)勢為馬克龍所需。法國共產黨人形容道:“馬克龍找到了他的撒切爾?!?/p>
5月16日,法國總統(tǒng)府宣布,總統(tǒng)馬克龍任命伊麗莎白·博爾內為新總理,負責組建政府。博爾內就此成為法國現(xiàn)代史上第二位女總理,也是30年來首位。當前,她的能力、經驗、政治立場,乃至性別優(yōu)勢為馬克龍所需。盡管頂著光環(huán)上臺,博爾內可謂臨危受命。她一方面要迎戰(zhàn)即將舉行的議會選舉,另一方面要落實馬克龍此前做出的競選承諾,協(xié)助總統(tǒng)治國理政。
“她能使不可能的改革成為可能”
1961年,博爾內出生于巴黎一個普通家庭,年少時失去父親,她曾形容自己的童年“并不容易”,“社會公正和平等”成為她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此后,博爾內畢業(yè)于法國頂尖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2017年,博爾內加入共和國前進黨,被視為馬克龍的忠實支持者。此后,她歷任交通部長、生態(tài)轉型和團結部長以及勞工與社會事務部長。其間,她推出一系列促環(huán)保、促就業(yè)的舉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經常出現(xiàn)在電視上,提醒法國人在家工作。據(jù)報道,在博爾內領導下,法國失業(yè)率降至15年來最低水平。
對于雷厲風行的博爾內,法國前內政部長卡斯塔內曾評價稱,“她能使不可能的改革成為可能”。不過,在敢啃“硬骨頭”的同時,博爾內的一些舉措也曾引發(fā)爭議,包括收緊失業(yè)救濟,結束法國國營鐵路公司的“鐵飯碗”文化等。
總體而言,博爾內被視為一名兼具能力和經驗的技術型官員,尤其是在交通和環(huán)保領域。
眼下,博爾內成為繼埃迪特·克勒松(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她曾短暫擔任法國首位女總理)之后的第二位法國女總理。
對于博爾內的新任命,克勒松稱之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她說,博爾內“具有豐富經驗”,但“她需要很大的勇氣”。法國共產黨人法比恩·魯塞爾形容道:“馬克龍找到了他的瑪格麗特·撒切爾(曾任英國首相,有“鐵娘子”之稱)。”
為何是她
實際上,在馬克龍贏得第二任期后,外界對于其改組內閣并不意外。馬克龍曾說,他要尋找一位在社會、環(huán)境和生產問題上得力的總理。外界預測新總理會是一名女性。據(jù)悉,早在2017年總統(tǒng)競選期間,馬克龍就表達了任命一位女總理的愿望,但姍姍來遲。
當下,法國將迎來議會選舉,選舉結果關乎馬克龍能否順利推進改革計劃。不久前在總統(tǒng)選舉中落敗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lián)盟候選人勒龐,以及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黨候選人梅朗雄也在摩拳擦掌、蓄勢待發(fā)。
英國《衛(wèi)報》指出,博爾內的中左翼背景對馬克龍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迎戰(zhàn)議會選舉階段。馬克龍曾在2017年當選總統(tǒng)時形容自己的政治立場“既不左也不右”,但他在第一任期內任命了兩名來自右翼的總理。眼下,馬克龍面臨著贏回中間偏左選民的壓力。
面對的一系列挑戰(zhàn)
博爾內上臺后的當務之急是負責組建政府,而議會選舉對博爾內來說也是一大考驗。如果馬克龍所在政黨未能贏得議會多數(shù)席位,恐怕不得不改為任命在野黨人士為總理。為人低調,吸引力和影響力相對有限,被視為博爾內的一大軟肋?!都~約時報》指出,與前總理卡斯泰一樣,預計博爾內也不會成為一位強勢總理。因此,如果馬克龍所在政黨贏得議會選舉,他將對議會擁有充分的影響力。
法國民調專家弗雷德里克·達比指出,目前法國人的關注與不滿主要集中在通脹、購買力、環(huán)境和安全等問題上。在新冠疫情危機和烏克蘭戰(zhàn)事導致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之際,新總理將不得不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
面對一系列挑戰(zhàn),博爾內在交接儀式上表示,法國需要更快、更有力地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并努力保障法國民眾的購買力。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