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廣東省粵北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韶關 512200)
代謝綜合征是一組以腹型肥胖,血糖、血脂、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候群,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fā)代謝綜合征,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可能影響患者認知功能[1],如未得到有效干預,可嚴重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及預后。目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發(fā)病與疾病本身、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情況以及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未達成一致,探究何種原因是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可為臨床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jù)。本研究旨在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fā)代謝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1月粵北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75例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患者代謝綜合征發(fā)生情況將其分為代謝綜合征組(n=124)和無代謝綜合征組(n=151),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2]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無癡呆、雙相情感障礙等其他類型精神疾病者;病歷資料及實驗室指標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酒精、藥物依賴者;既往有腦部手術史者;合并精神發(fā)育遲滯者。本研究試驗設計經粵北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根據(jù)本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BMI)、吸煙史(一生中連續(xù)或累積吸煙6個月)、飲酒史(男性或女性飲酒>20或10g/次,飲酒≥2次/周,時間≥1年)、用藥情況(單藥、多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合并代謝綜合征相關家族史(包括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任一家族史)、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瘦素、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mL,通過己糖激酶法檢測全血FBG水平;將血液標本離心處理(3500r/min,15min,離心半徑10cm)后,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TG、HDL、LDL、瘦素水平。
1.3 觀察指標 通過單因素分析比較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組、無代謝綜合征組一般資料,再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予以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單因素分析 代謝綜合征組與無代謝綜合征組BMI、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合并代謝綜合征相關家族史,全血FBG,血清TG、HDL、LDL、瘦素水平及SBP、DBP存在差異(P<0.05)。見表1。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單因素分析(±s,n)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單因素分析(±s,n)
變量 代謝綜合征組(n=124)無代謝綜合征組(n=151) t/χ2 P性別男 84(67.74) 94(62.25) 0.899 0.343年齡(歲) 25.31±4.47 25.18±4.03 0.253 0.800 BMl(kg/m2) 26.63±1.23 23.94±1.92 13.491 <0.001有吸煙史 74(59.68) 83(54.97) 0.617 0.432有飲酒史 89(71.77) 101(66.89) 0.761 0.383用藥情況 單藥 52(41.94) 69(45.70) 0.391 0.532多藥 72(58.06) 82(54.30)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月) 36.64±3.23 23.80±3.11 33.479 <0.001合并代謝綜合征相關家族史 33(26.61) 12(7.95) 17.334 <0.001 FBG(mmol/L) 6.03±0.58 4.89±0.41 19.046 <0.001 TG(mmol/L) 2.61±0.22 2.19±0.46 9.327 <0.001 HDL(mmol/L) 0.96±0.12 1.08±0.15 7.212 <0.001 LDL(mmol/L) 2.56±0.41 2.38±0.52 3.136 0.002瘦素(ng/mL) 2.59±0.46 1.65±0.32 19.921 <0.001 SBP(mmHg) 122.65±11.82 117.35±15.09 3.189 0.002 DBP(mmHg) 90.37±7.36 81.13±8.78 9.331 <0.001
2.2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以單因素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代謝綜合征發(fā)生情況作為因變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長,全血FBG、血清瘦素水平高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OR=1.687、2.132、1.898,P<0.05)。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目前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疾病本身及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均可增加機體代謝紊亂風險,進一步使患者生命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27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代謝綜合征124例,發(fā)病率為45.09%,提示精神分裂癥并發(fā)代謝綜合征風險較高,臨床亟須探究其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而為控制其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長,血清FBG、瘦素水平高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代謝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咕癫∷幬餅榫穹至寻Y臨床治療的基礎方案,主要包括氯丙嗪、奮乃靜、舒必利、奧氮平等,雖然其治療機制存在差異,但其在抗精神病性癥狀的同時均會導致患者懶散、活動減少,表現(xiàn)出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部分藥物還有增加食欲的作用,抗精神病藥物應用時間越長,患者機體代謝功能紊亂越嚴重,最終可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患者的代謝功能,導致患者代謝綜合征發(fā)生風險增加[4-5]。全血FBG水平增加提示機體糖代謝功能受損,精神分裂癥患者一方面受疾病本身影響,軸突導向信號轉導、5-羥色胺和多巴胺受體信號轉導異常,可能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號產生下游效應,誘導糖代謝異常[6];另一方面受藥物影響,抗精神病藥物,尤其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能直接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或使得胰島素釋放作用于葡萄糖受體,最終導致機體細胞攝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7]。瘦素主要由腹部脂肪細胞分泌,具有降低食欲,提高機體代謝功能,提高葡萄糖轉化效能,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其水平升高與機體代謝障礙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中其水平增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8]。臨床可針對性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長的患者選擇抗精神病用藥方案,同時監(jiān)測患者血清FBG、瘦素水平,對于存在異常的患者應及時指導其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加強運動,進而預防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較高,其發(fā)生與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間長,血清FBG、瘦素水平高等因素息息相關,臨床可據(jù)此進行監(jiān)測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仍有待進一步行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