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婷,鄭柳榕,黃惠榕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 350004)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育齡期婦女的患病率可達25%,尸體解剖統(tǒng)計的發(fā)病率可達50%以上[1]。目前,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2],根據(jù)患者對生育的需求臨床常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手術是將帶有冷光源的窺鏡置入人體腹腔及腔道內進行手術處理、診斷和觀察器官病理生理變化的一項手術。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具有手術切口小、瘢痕小、創(chuàng)傷小、住院時間短、恢復快等優(yōu)點。同時,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也存在著許多術后并發(fā)癥,其中以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氣、排便時間延長等術后胃腸道癥狀最為常見,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術后腹脹在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81%~92%[3-4]。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改善術后腹脹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如解痙止痛藥、促胃動力藥、補鉀藥、抗生素等,再輔以其他治療(如變換體位、咀嚼口香糖等)。恒溫灸通過加熱艾條時所產生的熱效應,通過經絡的傳導直接作用到病變部位,從而加強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起到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的治療目的。故本研究運用恒溫灸療法干預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腹脹患者,觀察其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子宮肌瘤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30~50 歲;③擬在全麻下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者;④在艾灸干預治療前的48 h 內,未使用過其他促進排氣的藥物;⑤艾灸穴位處皮膚完好,無紅腫、瘢痕、破損,且溫度感覺正常者;⑥手術前檢查顯示,肝腎、心肺及內分泌功能均正常者;⑦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有艾灸禁忌證者,如極度疲勞、過饑、過飽、情緒不穩(wěn)等;②并發(fā)晚期惡性腫瘤者;③自身存在嚴重影響胃腸動力的疾病患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減退,嚴重電解質紊亂如低鎂、低鉀、低鈉等;④血紅蛋白<70 g/L 者;⑤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無法溝通者;⑥孕期或哺乳期患者;⑦已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
1.4 中止標準 ①在恒溫灸治療的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者不能耐受干預的情況時,予以立即中止;②在實驗過程中,若患者出現(xiàn)病情惡化或者發(fā)生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時,予以立即中止;③因病情治療的需要添加其他治療方案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2 月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婦科擬行子宮肌瘤行腹腔鏡剔除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6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 例。2 組年齡、身高、體質量、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中尿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①飲食宣教:術后返回病房后,交待患者及其家屬術后3 h 內禁止進食或喂食,術后12 h 可少量進流質,待患者排氣后改為半流質,其后再過渡到普食;②活動指導:術后當天,可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術后第1 天,可鼓勵患者下床稍事活動;③心理護理:術后應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做好患者的心理溝通和情緒疏導,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促進患者康復的信心。④健康教育:告知并指導患者下床不宜過急切,起床宜緩慢,分3 步進行,切勿猛然下床,應先將床頭搖高,靠在床上幾分鐘,再坐于床邊休息幾分鐘,待患者無眩暈不適后,方可立于床旁,站穩(wěn)后再離床活動,避免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而致暈厥、摔倒等。
2.1.2 觀察組 在術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恒溫灸治療。①時間:于術前1 天、手術當天、術后第1 天及術后第2 天進行恒溫灸治療,手術當天待患者意識恢復后予恒溫灸治療,連續(xù)艾灸4 d。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暴露艾灸部位,評估艾灸部位皮膚無破損和創(chuàng)傷后,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穴,用裝好穴位灸墊的灸頭固定在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雙側各1 個,選擇施灸時間20 min,溫度45 ℃,啟動DAJ-10 型多功能艾灸儀(齊齊哈爾市祥和中醫(yī)器械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恒溫灸治療。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艾灸處皮膚狀況,防止患者著涼、燙傷。
2.2 觀察指標
2.2.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記錄2 組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后肛門第1 次排氣、排便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颊呤中g后返回病房,每2 h 在患者臍周聽診1 次腸鳴音,每次聽診時間≥1 min,腹部任一部位聞及腸鳴音≥3 次/min 者,則判定為腸鳴音恢復。
2.2.2 血漿胃動素(MTL)檢測 于術后24、48 h 抽取靜脈血,采血后置于4 ℃的冰箱內靜置1~2 h 后,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MTL 水平。
2.2.3 腹脹程度評估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的腹脹評分評估2 組患者術后1~3 d腹脹程度。①0分:無明顯腹脹感覺;②1分:患者自覺腹部有輕微的脹感,但并不影響患者的正常休息和睡眠;③2 分:患者腹部稍膨隆,切口部位有脹痛感,但仍可耐受,影響患者正常的休息和睡眠;④3 分:患者腹部明顯膨隆,切口部位脹痛激烈,難以忍受。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xˉ±s)表示,采用t檢驗。
3.1 2 組術后腹脹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術后腹脹評分比較(xˉ±s) 分
3.2 2 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xˉ±s) h
3.3 2 組術后血漿MTL 含量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術后血漿MTL 含量比較(xˉ±s) pg/mL
目前認為腹腔鏡術后腹脹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術前長時間的禁食、禁飲導致人體的內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甚至破壞水電解質的穩(wěn)態(tài);②手術對機體的刺激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尤其是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及與其相聯(lián)系的器官和組織的反應[7];③由于腹腔鏡術操作需要,術中需要向腹腔充入CO2氣體,為手術操作提供必需的空間和視野,不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8];④手術對周圍臟器的牽拉等可能會損傷腸黏膜,出現(xiàn)腸道功能運動障礙等;⑤麻醉藥物對患者中樞及胃腸道的抑制作用。
中醫(yī)學認為術后腹脹屬于“腸癖”范疇[9],手術過程中人為地向腹腔內充氣致氣腹狀態(tài),短時間大量氣體淤積在“以通為用”的臟腑里,腑氣壅滯不通,氣機運化失常,致胃失和降,從而出現(xiàn)腹脹、便秘等癥狀;再者,手術過程中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出血,氣血同源,氣隨血脫,最終導致機體術后氣血兩虛,氣虛推動無力,故出現(xiàn)腹脹、便秘、納差等癥狀。根據(jù)“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理論,為促進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緩解腹部痛、脹、閉、嘔等關格證候,需使機體六腑氣血通暢[10]?!夺t(yī)學入門》中提出:“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部隨火氣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外發(fā)”。恒溫灸通過加熱艾絨產生的溫熱刺激人體穴位,具有“溫通”和“溫補”的溫熱效應,進而調節(jié)臟腑陰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11]。
本研究選取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均為足陽明胃經上的循經穴位,分別為胃、大腸、小腸之腑氣下合于足陽明胃經上的特定穴位。足三里主要用于治療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胃腸道不適癥狀,可以疏通經絡、調理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12]。上巨虛有理氣通腑、調和腸胃之效,治療腸胃、肢體經絡等病癥時常取用。下巨虛原名“巨虛下廉”,近治下肢痿痹、膝痛,遠治泄瀉、痢疾、腸鳴、便秘等腸胃病證。三穴合用因勢利導,合治內府,可寬中利氣、降逆和胃。
MTL 是促進胃腸道運動的激素,其由位于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黏膜內的單核細胞分泌,是判斷胃腸道動力情況的重要指標。MTL 的分泌加速了胃排空,縮短小腸傳遞時間,并增加結腸運動,促進胃中固體和液體的排出,對胃腸腔具有某種清掃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腹脹評分明顯降低,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P<0.05),血漿MTL 明顯升高,提示恒溫灸能有效促進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MTL 的分泌,加快術后腸鳴音恢復,縮短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排便時間,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效改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腹脹癥狀。
綜上所述,恒溫灸能有效緩解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的腹脹癥狀,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降低術后胃腸道反應,促進患者康復,操作簡便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