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香
(無錫市康復醫(yī)院,江蘇 無錫 8214000)
晚期癌癥患者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患者在忍受巨大軀體疼痛同時,往往同時伴有焦慮、抑郁、憤怒、恐懼、絕望等負面心理情緒。相關研究報道指出,通過提升晚期癌癥患者臨終生活舒適感,可以提高患者的臨終生活質(zhì)量。但對晚期癌癥患者關注度較少,近年來,我國晚期癌癥發(fā)病率有所提升。因此,探究臨終關懷護理在晚期癌癥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價值符合臨床護理實際與發(fā)展需求[1]。臨終關懷(英文:hospice care)是一種專注于減輕晚期疾病癥狀痛苦、延緩疾病發(fā)展的醫(yī)療護理挑戰(zhàn)。本研究,我院102例晚期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和臨終關懷護理,對比分析兩種不同護理干預模式對患者心理情緒、生存希望水平以及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2例晚期癌癥患者,按照是否行臨終關懷護理干預模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未行臨終關懷護理(n=51)為對照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28歲~96歲,平均年齡(72.51±1.42)歲。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行臨終關懷護理(n=51)為實驗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56歲~97歲,平均年齡(78.42±1.41)歲。兩組患者癌癥類型具體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納入標準:(1)參考2018年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護理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中國癌癥癥狀管理實踐指南[2],結合患者病理組織學和活檢結果均確診為癌癥晚期。(2)患者神志清楚且完全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相關研究措施正式實施前征得我院倫理會同意。排除標準:(1)排除預計生存期限不足6個月患者。(2)排除合并傳染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患者。(3)排除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嚴重衰竭患者。
表1 兩組患者癌癥類型[n/%]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護士遵照醫(yī)囑實施相關的護理指導和對癥處理措施。實驗組實行臨終關懷護理,主要措施:(1)疼痛護理:安慰疼痛患者,向癌癥晚期患者詳細解釋疼痛發(fā)生原因,并通過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相關資料、播放疼痛治療專家講座、網(wǎng)絡健康宣教、列舉疼痛治療案例等多種方式,使癌癥患者充分了解三階梯鎮(zhèn)痛治療和給患者用藥的具體治療方案,并向癌癥患者科普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的副作用,指導癌癥患者通過聽網(wǎng)絡輕音樂、看網(wǎng)絡視頻、身體鍛煉、全身運動及肌肉放松等多種方式轉移癌癥患者對軀體疼痛的注意力。(2)健康宣教聯(lián)合心理護理:晚期癌癥患者由于對死亡充滿了畏懼,可能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憤怒、憂郁、絕望等負面情緒,腫瘤專科護士應向癌癥患者詳細介紹自己既往接診的案例,通過列舉癌癥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案例,增強了患者對疾病治療的堅定信心,并積極鼓勵癌癥患者及時敞開心扉,主動訴說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3)加強社會媒體的支持:通過建立腫瘤科室微信交流群和公眾號,定期向患者推送癌癥近期研究進展,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告知患者平時加強飲食營養(yǎng),增添食物的色、香、味,以促進食欲,避免長期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結合自身身體狀況進行一些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散步、慢跑等。
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負面心理情緒以及希望水平變化情況。參考SCL-90(5分制)量表判斷患者心理情緒,伴隨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對日常生活影響的增加,其量表得分逐漸提升;參考Herth希望量表(總分在0分至48分),伴隨患者對疾病好轉希望水平的提升,該量表得分也逐步提升。(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借助卡氏評分(百分制)判斷患者生活質(zhì)量,伴隨該量表評分的提升,患者對他人的依賴性逐漸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健康狀況逐漸提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系統(tǒng)處理結果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則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及希望水平對比 實驗組患者SCL-90量表得分比對照組低,Herth希望量表得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及希望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及希望水平對比[±s]
組別 n SCL-90量表 t值 P值 Herth希望量表 t值 P值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1 3.56±0.12 0.75±0.13 9.028 <0.05 14.51±1.12 32.78±1.34 10.148 <0.05對照組 51 3.55±0.11 2.11±0.12 7.302 <0.05 14.54±1.16 21.13±1.33 6.135 <0.05 t值 0.515 12.112 - - 0.451 12.173 - -P值 >0.05 <0.05 - - >0.05 <0.05 - -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卡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實驗組 51 50.28±2.44 72.43±2.41 11.728 <0.05對照組 51 50.24±2.43 65.33±2.42 7.682 <0.05 t值 0.274 16.733 - -P值 >0.05 <0.05 - -
晚期癌癥患者由于失去了最佳時間,面臨著死亡的嚴重威脅,患者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出現(xiàn)負面心理情緒。據(jù)相關調(diào)查分析顯示,絕大多數(shù)晚期癌癥患者由于實質(zhì)性器官內(nèi)腫瘤快速惡性生長,牽拉包膜或浸潤周圍臟器,可引起局部劇烈疼痛,軀體不適可降低癌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3-5]。對晚期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護理干預基于現(xiàn)代護理模式,在“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上,關注個體心理、生理變化以及社會效力等因素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6-7]。謝東香等臨床給予晚期癌癥應用臨終關懷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為比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對照組高。本次研究,實驗組行臨終關懷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為(72.43±2.41)分,比對照組高,研究結果與謝東香等研究結果一致[8]。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晚期癌癥患者護理干預后,SCL-90量表、Herth希望量表以及卡氏評分均有明顯改善,其中:實驗組患者干預后SCL-90量表得分比對照組低,Herth希望量表比對照組高,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對照組高。由此可見,對晚期癌癥患者臨終關懷護理,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健康教育護理活動,在提升癌癥患者對自己疾病認知的,同時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為晚期癌癥患者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舒適的環(huán)境;通過網(wǎng)絡平臺,讓晚期癌癥患者互相了解和交流,維護晚期癌癥患者的健康和尊嚴,使晚期癌癥患者基本掌握了飲食、運動等相關方面的健康知識,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綜上所述,對晚期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癌癥患者負面心理情緒,提高日常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