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漸彪
在我身邊,總有幾個觀點極端又喜歡抬杠的朋友。比如,上次有人跟我說“人過三十不學藝”,我只不過回了他一句“可是有時候,人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呀”,他就臉紅脖子粗地跟我爭了起來。遇到這種人,我既不想跟他們吵架,又不想委屈自己,應該怎樣表達不一樣的看法呢?
常見的說法:“我不同意!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
更好的說法:“我曾經聽過一個演講,那個老師一直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似乎跟你‘三十不學藝’的看法不太一樣。我很好奇,如果是你聽到這個演講,會怎么回應他呢?”
生活中,無論是跟朋友交流對某人某事的看法,還是跟同事開會討論工作,雙方的意見出現(xiàn)分歧,都是在所難免的。很多時候,即使分歧很小,如果不注意說話的語氣、用詞,也會讓氣氛變得尷尬、緊張,抑或愈演愈烈,變成一次爭吵。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推崇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行事風格,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會把自己的意見當成自我的延伸。所以,當“意見”被否定時,他就會覺得是“自己”被否定了。由此產生的情緒反應,幾乎是不可遏制的。不信你回想一下,在你聽到“我反對”這三個字的時候,你的情緒反應應該都不是開心的、平靜的。
因此,反駁對方的觀點時,要特別小心。不要讓對方覺得是“你這個人,在否定他這個人”,而要盡量顯得像是“某個觀點,在否定另外一個觀點”。想做到這一點,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要自己站在對方的對立面,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稻草人”,引述別人的觀點,來提出反對意見。這樣一來,敵對情緒就會大大下降,就算還是有不滿,那也是這個“稻草人”去承受。
在以上這個例子里,“有位老師講過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就是一個“稻草人”。這個演講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這個角度來挑戰(zhàn)對方的觀點,能避免你們之間的直接情緒對立。而敵意通常都是阻礙雙方深入探討問題的罪魁禍首。
進一步說,這個做法的妙處在于,至少從表面上看,反對的立場不是來自你,雖然你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你并沒有表態(tài)。所以,一方面對方必須為他的觀點提供辯護;另一方面,你是置身事外的,甚至隱隱約約和對方站在了一起。畢竟,你說的是想聽聽他的回應。
這樣一來,局勢就是:“稻草人”站一邊,你跟對方站一邊。就算對方想發(fā)脾氣,也是針對“稻草人”,你們之間是沒有敵對情緒的。
而接下來,就算對方反駁了你提到的這個演講,你也可以繼續(xù)利用“稻草人”來發(fā)言。比如你可以說:“你剛才的講法有道理,但在那場演講中,還有一個補充的觀點,他是如何如何說的,那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雖然意見的攻防,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深入,但因為都是利用稻草人在發(fā)言,有了這個緩沖地帶,場面也不會變得太劍拔弩張了。
最后,對方如果無法反駁“稻草人”的觀點,開始言不及義,那也沒關系。你可以幫他找個臺階下,主動宣判“稻草人”戰(zhàn)敗,這樣一來話題也就輕松地結束了。對方既沒有在你面前丟臉,而你也確認了自己其實是比較有道理的。
當然,這樣說,可能會少了一些“自己戰(zhàn)勝對方”的快感。但是,討論和溝通本來就不是逞一時之快。你的觀點勝利,其實就等同于你個人已經勝利了。
(陳亮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好好說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