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泳欣
像西關這樣的騎樓,必然是沉靜的。在沉靜中,它正漸漸地老去。
西關的騎樓多為上世紀所建,大多已顯衰老,露出滿臉的“皺紋”,靜寂地趴在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化建筑里,更顯得老態(tài)龍鐘。而因為衰落,沉靜的味道就越發(fā)濃烈地彌漫出來,直沁我心。
過去從未見過這種沿街而建的建筑,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遮陽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nèi)外的過渡空間。一棟棟連成一排,構成了為行人遮風擋雨的善意。原本平整的泥墻,墻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獷線條,一排排,灑脫而成,蔚為壯觀。像版畫,線條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畫,意境厚重。
我曾見過,日暮下的騎樓,仿佛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天的盡頭淺淺地泅開黛紅色,纖薄如紗,軟如蟬翼,天空仿佛變成了純色畫板,其上的顏色仿佛搗爛的花汁染成。軟綿的云與海水般柔和的藍天交織,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天幕下,即使是斷壁殘垣,也頑強地默然支撐著,靜靜地展示一種歲月的痕跡??油菔瘶蚺?,金絲翠柳搖曳,三三兩兩的街坊或坐或立,聚在一起,晃著蒲扇,下棋,聽書,談天下事。談笑聲回蕩,悠長而寧靜。
西關的騎樓,如同一個獨守沉靜又害怕沉靜被打破和侵入的人,默默地承載了百年風雨,咀嚼著自己的命運。值得欣慰的是,它終于為世人所認識。然而,當我回望西關騎樓的時候,一個問題倏地冒了出來:當西關日益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時,這樣的沉靜還會存在嗎?或許,夜深人靜時,西關的騎樓街道會在重重的喘氣聲后,歇上一會,固守它沉靜的模樣。但是,那還是大家心中的“西關騎樓”嗎?
夜幕燈火闌珊,游人如織的西關很美,但我所向往的,是搖籃曲悠遠綿長,騎樓中微弱暖光里,親人互述一天的疲憊,晚風撫著綠楊的,那個沉靜的西關。
(指導老師:白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