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民
臨帖,是書法實踐最重要的方法,是進入書法境界的唯一途徑。古人和今人知曉書法之道的,都把讀帖臨帖看作是書法入門和提升的鑰匙。
清代朱履貞在他的《學書捷要》中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臨摹是學習任何一種書體所必須使用的基本方法。學習書法離不開碑帖,離不開臨摹,只有對古代優(yōu)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種書體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筆、結字、章法、韻味等,才能體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任德山在《中國書法》一書里,對什么是臨摹碑帖,說得簡明。? “臨”,是把范本放在面前,觀察字體結構、筆法筆勢,會心凝神,對照著寫;“摹”,是用透明的紙覆于范本之上,依范本字形描摹。
臨摹有這樣幾個要點:一是選帖。選帖就像選對象,要對得上眼。選一本自己喜愛的、能產生心理共鳴的碑帖,符合自己審美意象。二是讀帖。讀帖就像欣賞所愛的人,看得仔細,看得深情。認真觀察、分析自己選定的碑帖,看得入神,看得癡迷。孫過庭《書譜》說“察之者尚精”。觀察碑帖用筆的輕重疾徐、用墨的濃淡枯潤、筆勢的起伏收止、結構的主次呼應,還有運筆的牽絲往來、轉折提按等,對范帖琢磨得“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姜夔《續(xù)書譜》)。 三是摹帖。摹帖可以在雙鉤字上填墨,也可以用透明紙覆在范帖上書寫,要一筆填滿,不可重描,體察字的整體筆勢和神韻,在頭腦里由淺入深打下印跡。四是臨帖。對照選好的碑帖臨寫,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熟視范本,默記于心,將字一氣呵成。不可看一筆寫一筆,致使字勢拼湊,神采全無。要長期堅守,直到能夠寫得與范本惟妙惟肖,正如《書譜》所說,“擬之者貴似”??梢园聪饶『笈R的步驟,也可以直接進入臨帖。臨和摹可交叉進行,也可偏重于臨。五是讀帖。讀帖是通過對法帖的閱讀琢磨記憶,深化了解吸收融化,達到心中有數(shù)和胸有成竹的目的。讀帖又分讀形和讀神,讀形能認識和了解碑帖的基礎面,讀神能感悟和體驗碑帖的內在層。通過反復的讀帖,對所臨習的內容進行意念上的虛擬模仿,在臨寫前就將毛筆要經過的軌跡、輕重提按、以及結構特點、藝術風格,形成內心的指令方案。
臨和摹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宋代書法家姜夔認為:“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意思是,臨容易學到筆畫的姿態(tài),可是不容易學到間架結構;摹容易學到間架結構,可是不易學到筆畫姿態(tài)。從難易程度來說,摹易臨難。不管是臨還是摹,都要以與范字“相像”為目標,從“形似”逐漸過渡到“神似”。有人不屑于“像”,輕視“像”的意義,說:“像還不容易?”啟功先生反向回答:“不像更容易!”
歷代書家談臨摹重要性的語錄很多?!拔ǔ鯇W者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保ń纭独m(xù)書譜》)?!?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保ㄇ濉で刈嬗馈独L事津梁》)。麓臺說的是繪畫,書畫同源,對書法同樣適用。
歷代名家鐘情于讀帖臨帖的故事,感人至深,給人啟迪。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跡的碑刻,便立刻下馬觀看,端詳了一會兒,沒看出驚人之處。他牽著馬離開石碑不遠,又不甘心,回來更仔細地看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還是不錯的,有風格,有韻味。他再次騎馬走了好一段路,心里還想著那個碑刻,覺得還沒看夠,于是他策馬揚鞭又趕回來,仔細欣賞起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癡迷,深深地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久久不肯離去。
老一輩革命家們戎馬一生,在創(chuàng)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事業(yè)中,兼顧書法練習,書法藝術水平達到很高的境界。
朱德總司令很注意基本功的鍛煉,七十五歲高齡仍然臨帖,懸肘運腕。他將黃山谷的《幽蘭賦》,懸掛在書櫥前面,經常臨寫,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他認為黃山谷的書法,豐滿而蒼勁,態(tài)濃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偉。由于朱德長期臨摹黃體,深得山谷筆意。朱總晚年的書法蒼勁古樸,秀拔灑脫,縱橫奇崛,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毛澤東是當代最杰出的書法家,這是有公論的。而他深諳讀帖臨帖的妙道,堅持讀帖臨帖不懈怠。在毛岸青和韶華編著的《我們的父親毛澤東》里,可以了解到毛澤東對書法的熱愛和對讀帖臨帖的偏好?!拔覀兊陌职郑珴蓶|)一生除了勤奮讀書之外,還十分喜歡書法。練習毛筆字,是他的一種特殊愛好?!鼻嗄陼r代的毛澤東就對書法很感興趣,堅持天天練字。在延安時期,雖然領導革命的擔子是那樣的繁重,但他仍然抽空閱覽字帖,晉唐小楷一直帶在身邊,并用毛筆寫出了一篇篇著作。全國解放后,毛澤東閱讀臨摹過的拓本及影本碑帖約四百種。出國時,還隨身帶著《三希堂法帖》。
毛澤東的書法墨跡,分楷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他多用楷書和行書題字題詞,用草書抒發(fā)情感。
毛澤東草書造詣頗深。他是由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草書有著扎實的基礎。他楷書的根底,受晉唐楷書和魏碑的影響較大,追求陽剛之氣。行書方筆多折,放縱舒展,如長槍大戟,筆力雄渾。草書增加了帖學的意味,書風由生拙雄強過渡到了流暢寫意。
高度重視讀帖臨帖,才有了毛澤東高超的書法境界。據(jù)《毛澤東手書真跡》介紹,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就讀于韶山附近的東山學校,每到臨池,總是一筆不茍。1917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上學,盡管當時課業(yè)繁重,可他仍以極大的毅力臨習碑帖。后來,毛澤東走上革命的道路,經歷了中國革命的狂風巨浪,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書法上踏踏實實下功夫。無論在多么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他都不會忘記隨身帶一套書帖,有機會就批閱研讀。新中國成立后,他廣覽碑帖,尤其對二王帖、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草書帖,時常揣摩,反復臨寫,不斷品味。在吸取唐代狂草特色的基礎上,跳出窠臼,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自己熱情奔放、開闊活潑、酣暢流利的風格。他的手書,確有云水翻騰之氣勢,風雷激蕩之姿態(tài),在書法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連毛澤東這樣偉大的人物,對讀帖臨帖都這樣執(zhí)著,這樣敬畏,這樣踏實。而我們區(qū)區(qū)小輩還敢有什么妄言,還好說“臨不臨帖無所謂”“臨不臨帖都一樣”“我就是不臨帖”,豈不悲哉!在書法特定的語境里,入不入門,專業(yè)不專業(yè),“正規(guī)軍”還是“游擊隊”?臨不臨帖,臨到什么程度,是試金石,是分水嶺。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前面序言里,特意用了“書寫”和“書法”兩個詞語。說門檻低,指的是書寫;說入室難,指的是書法。把書寫和書法分得開,分得清,是一個很要緊的方面。書寫和書法,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不能相互代替。概念不清,便會混淆視聽。許多講書法的文章著書,硬是把書寫說成書法,致使這兩個概念混雜在一起,造成許多人對書法認知的偏差。盲人摸象的有,指鹿為馬的有,隔岸觀花的有,老王賣瓜的有,狐假虎威的有,剃頭挑子的有,敲鑼雜耍的有,小馬過河的有……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是缺少公論,莫衷一是。讓不少人摸不到頭腦,又讓一些人鉆了空子。
其后果是,有的人說起書法來,認為很簡單,很容易?!安痪褪菍懽謫??”輕視它,蔑視它,不屑一顧,不下功夫,結果一輩子也進不了書法的門檻。又有的人看待書法,敬而遠之,過于玄妙,高不可攀,神乎其神。不敢涉獵,不肯下功夫,只有羨慕嫉妒恨,沒有吃苦取經的誠心。更有甚者,還沒接觸,就有了畏難心理,懼而遠之,落得個“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書法不敢練,寫字不成體。
我們常說,干什么事情,先要明白它是什么,才能心明眼亮有向往。否則,就會方向不明沒信心。書法是什么?書法看起來是漢字書寫,但漢字書寫不等于書法。漢字書寫有一定的方法和規(guī)則,方法和規(guī)則也不是書法。書法是按照特有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漢字書寫的藝術實踐和成果。書法離不開書寫,書寫可以為書法打基礎;書寫可以是獨立的目的地,可以不走向書法的風景區(qū),也可以到達書法的制高點。清楚了什么是書寫,什么是書法,把握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才能有的放矢,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去攻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完成目標,才會不走極端不走彎路。
我們看看書寫和書法的歷史發(fā)展,能幫助領會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書”字繁體字可以看出,上邊是個“聿”字,用手握筆的意思;下邊是個“曰”字,說的意思。它們連在一起表示用筆寫下要說的話。書寫就是記錄。書寫不是目的,記錄才是所要的結果。就像造字不是目的,用字記錄才是出發(fā)點。書寫和漢字相遇,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巧合也是必然。
我們的祖先初始時以繩記事,在繩子上打結,記下在戰(zhàn)爭、打獵和生產、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后來,逐漸學會了描摹事物的形狀,用圖畫來記事了。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那時候“寫字就是畫畫”。
對于祖先的書寫實踐,包括漢字和漢字書寫,有它的工具性和藝術性,我引入的這兩個概念很重要。漢字首先具有工具性,但漢字的表意性天生包含了形象美。書寫實踐同樣具有工具性功能,而使用這些工具,完成記錄的過程,產生了物體上的筆跡,用特殊的工具,在特殊的材料上書寫,有了程式化的動作要求。這其中工具性和記錄功能,暗含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因此也有了它的藝術性。很長很長時間里,工具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附帶著的。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藝術性占比在增長,工具性功能在削弱。
《周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薄墩f文解字敘》等書繼承了這種觀念,充分褒揚書契的社會功能。這時的“契”就是書寫。而大多數(shù)的書法論著都把書契硬說成是書法。唐人張懷懽說:“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yè)者,莫近乎書?!边@里的書,顯然是指書寫和記錄,并引申為書寫的內容。
在長期的書寫和書法實踐歷史長河中,人們把書寫作為第一任務,創(chuàng)作書法藝術只是副產品。即使是后人稱道的大書法家,他們留下的不朽之作,也是以書寫為第一要義的。
先秦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和文字的演變提升,書寫有了更廣泛的作用,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的書寫者。其主要目的還在于記錄,但藝術性成分明顯增加。代表作品《嶧山刻石》,它是秦相李斯撰文并書寫。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
《嶧山刻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登峰山(山東縣),登高遠望,激情滿懷,他對群臣說:“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后世。”丞相李斯等頌秦德而刊刻《嶧山刻石》(前半部分)。秦二世元年春季,秦二世為威服海內而效法秦始皇巡視郡縣,東巡碣石、會稽等地。李斯同行,奏請秦二世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上刻詔書以彰顯先帝成功盛德,于是在《嶧山刻石》上補刻詔書并著隨從大臣的姓名(后半部分)。碑文書寫用篆書,用筆端莊有序,沉穩(wěn)厚重;對稱均衡,包含變化;章法自然,具有韻律。李斯的這次書寫,成就了他書法家的歷史地位。
現(xiàn)今活躍在書法界的名人們,大多都不再重視書法所書寫的內容,把書寫看成一個空殼藝術,寫的是繁體字文言文、歷史名人的警句詩詞,給人鑒賞的是單純的線條藝術。于是,出現(xiàn)了唯藝術而藝術的所謂視覺優(yōu)先的產品,有的自詡不凡,以大書法家自居,其實是自娛自樂。 你看看真正的大書法家,寫的是自己的詩文,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加上對書法的極高的功底,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書法佳作。
王羲之把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藝術表現(xiàn)力,把書法技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書法藝術進入到多姿多彩的境界。他所處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發(fā)展并完善了各種書體,產生了鐘繇、王羲之這樣的被后世奉為書圣的偉大書法家,創(chuàng)作出大批燦爛光輝的書法杰作。這一時期,書法品評、書學論著開始出現(xiàn),有關書法鑒賞和評價的標準都提出來了,標志著書學正在逐漸成熟為一門專學。這個時期的書法大家留下的書法作品,同樣是以記錄為主,多為書信往來,互致問候,通報平安。標志性的人物和事件,非王羲之莫屬。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書,后廣泛涉獵前代名家,他的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博采眾長,推陳出新。他精研體勢,最終使楷書完全獨立于隸書,并進一步革新和發(fā)展了行書和草書藝術,創(chuàng)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書的規(guī)范模式。他書法刻本很多,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等最為著名。存世摹本墨跡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奉橘帖》《孔侍中帖》等。他創(chuàng)作的《蘭亭序》,是文章寫作和書寫創(chuàng)作最美的結合。東晉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他的朋友和同族42人在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修禊”盛會。大家飲酒賦詩,結集成冊,王羲之揮筆寫就一篇序文,這就是《蘭亭序》。文章首段記敘了蘭亭聚會的盛況,表達文人墨客們擺脫世俗的煩惱,享受詩情畫意的心境;第二段則是作者感慨人生短暫,盛事不常;最后一段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序文是王羲之當場揮毫書寫,文思泉涌,筆墨暢達,一揮而就。用筆隨心所欲而萬法俱備,節(jié)奏自然和美有如天成,生機靈動盡顯風神。《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聲名最為顯赫、影響最為深遠的書跡。
深入理解書寫和書法的要義及其關系,對我們如何學習書法提供正確的認識根底。學習書法從學習書寫開始,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要書寫得端正、勻稱、熟練。我們提倡在小學開設書法課,其實是寫字課,以書寫為主,給書法打下基礎,同時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只有有了書寫的基礎,再按照書法的規(guī)則和要求,向著更高標準努力,達到字形美、結構美、布局美的理想境地。
莊子在《齊物論》里,用日常生活故事,闡明他的觀點。他認為“物各有其性,順其性而為,此乃天道”。唐人論書法,強調“順其性,得其法”。
順其性, 首先要順應書法的藝術性特征。書法對于書寫和習字來說,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它的藝術性。任德山在他的《中國書法》一書里,將寫字書法和唱歌作比較,說明書法的根本特征是它的藝術性。他說:“字,是人人都要寫的,正如歌人人都會唱一樣,但不是所有人唱的歌都能成為藝術,自然也不是所有人寫的字都可以稱為書法。只有動聽的旋律、動人的書寫才能稱為藝術,書法藝術和音樂藝術一樣,要在繼承和創(chuàng)造中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步入它的藝術殿堂?!?/p>
書法作為我們祖國的藝術瑰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并使用著不同的書體。郭沫若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殷代就有了藝術的趣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很美。到了春秋末期,文字向書法的發(fā)展,達到了有意識的階段,把書法作為藝術品,使文字本身藝術化和裝飾化。以后的篆書、隸書到草書、楷書、行書等,藝術性特征更加顯現(xiàn)。一是漢字書法的象形美。用抽象的手法表現(xiàn)物象,給人想象的空間,賦予人以美感。二是平衡穩(wěn)定美。 總體對稱中含有局部不對稱,非對稱里保持重心平穩(wěn),讓人擁有安全放松的心境。三是活力之美,生龍活虎,生機盎然,靈動勃發(fā),催人以向上向前的精氣神。 四是線條組合之美。形狀多樣,虛實結合,疏密有致,方圓對比,帶給人以奇致和趣味。
充分利用毛筆和水墨的特性,實現(xiàn)特有的藝術效果。毛筆尖、齊、圓、健的四個特點,在書法家手中能夠表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線條 。水墨的應用使得書法線條變化更為豐富、微妙。書法線條非常接近大自然的各種跡象,富有活力之美。宋代蘇東坡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闋一,不為成書也。”
得其法。“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保ㄌ啤垜循彙读w書論》)書法藝術在書寫的實用性之外,需要更好地遵循和運用“法”,即書法的藝術規(guī)律和表現(xiàn)手段。書法之“法”,又分為字法、筆法、墨法、章法。
字法,又稱結字,指字的點畫安排與形式布置,筆畫的俯仰、伸縮、長短和偏旁的寬窄、高低、側正等,構成了結字的不同。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一書中說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書法家啟功先生認為:“從書法藝術上講,用筆和結字是辯證的關系,但從學習的深淺階段講,則應以結字為上”。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說的是整幅作品的“布白”。章法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互相映帶,做到神采飛揚,精妙和諧,產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
墨法是墨色在濃淡干濕枯之間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xiàn)出“五色”的層次,達到一個“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墨淡容易傷神,墨濃容易滯筆”。用墨濃淡也有時尚,古時尚濃,近時尚淡;中國尚濃,日本尚淡。濃淡存乎其人,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清時劉墉喜用濃墨,稱為“濃墨宰相”; 王文治善用淡墨,稱為“淡墨探花”,各得其妙。
筆法,是使用毛筆在點畫中運行的方法。中國的書法家向來講究“書法以用筆為上”。在“四法”中“筆法”最為重要,也最為難學。用筆分為用鋒與用毫兩個方面,用鋒是指善于應用毛筆筆毫的尖端;用毫指與鋒連接的部分,可以蓄墨。書寫的過程,筆鋒與筆毫很難分開,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善于運用,各部分有各部分的功效。筆法主要指起止用筆、使鋒用筆、使毫用筆,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中鋒、側鋒、藏鋒、露鋒,方筆、圓筆,轉折、提按、遲澀等諸個方面。筆鋒運動是復雜而交錯地進行的,造成點畫線條的千變萬化。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可以說是三個運筆階段,漢字由多樣化的筆畫組成,這些筆畫的書寫都可以分解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起筆有順入法和逆入法兩種,順入法是順勢而行,逆入法是向行筆方向的反方向逆勢動作后落筆運行,所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又稱為“藏鋒”,這一點十分重要。行筆可分為順行與逆行兩種,順行是筆頭行進時筆桿朝順行方向傾斜,逆行是筆桿向反方向傾斜。收筆是指一個筆畫書寫結束時,筆鋒朝開始方向回轉,叫作“無往不收”,能收得住筆,筆畫就顯得厚重,不漂浮。筆法中筆毫運行的使用方式分中鋒和側鋒兩大類。中鋒,指筆桿垂直,筆鋒在筆畫中間運行,其線條兩邊齊平,線條顯得圓潤飽滿。側鋒,指筆桿傾斜,更主要的是筆端偏向于筆畫的一邊,其線條一邊齊另一邊毛,筆鋒運行的一邊實,筆毛中間部分運行的一邊虛。以中鋒為主、側鋒輔之,中鋒含蓄,元氣內充;側鋒精神外拓,秀美靈動。中鋒用筆是行筆時的重要技巧,影響全局,中鋒用筆,力透紙背。
從筆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主要可分為方筆、圓筆。方筆是指筆畫起止、轉折處呈方硬的棱角。方筆頓挫有力,內含筋骨,力向外拓。圓筆指筆畫起止、轉折處呈圓轉弧形,沒有棱角。圓筆是筆筆中鋒,圓潤遒勁有力。要保障筆法中恰當?shù)厥褂弥袖h、側鋒,要會用調鋒、搭鋒,熟練地運用提、按、頓、挫等手法。調鋒是指逆鋒用筆后轉換筆鋒的方法,調鋒多用在橫、豎、撇、捺的起筆與折畫的轉折處,在筆毫偏鋒后及時調正后繼續(xù)運行。搭鋒是指每個字第一個點畫起筆要承接上一個字最后一筆的筆鋒,搭鋒會使筆畫自然流露出鋒尖,秀美靈動,多用在行書、草書兩種書體。行筆過程中不斷地有提、按、頓、挫動作,保持筆毫在點畫中心運行,使筆畫有力度,有厚重感。方筆和圓筆,是對筆畫的起止或轉折處的不同形狀而言的。方筆是指在用筆的起、提、頓、轉、收時,突然改變運筆方向,使筆畫的外側呈現(xiàn)出或方正或棱角分明的筆法。相反,如果在起、提、頓、轉、收處不改變運筆方向,而是運用筆的自然特性順勢圓轉書寫,呈現(xiàn)出的則是圓筆。“折以成方,轉以成圓”,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順其藝術性,是書法實踐的方向;得其“四法”,是書法實踐的基本功。把二者有機結合得當,互相推進,不斷走向書法創(chuàng)作的高處。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