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秋日,陽光正好,燦爛地照進女兒的房間。我突然有了興致,想幫女兒清理清理雜物。一只陳舊的紅色紙盒子吸引了我,里邊有一摞白色信封,拿出細看,落款均為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
按說母親是不該拆看女兒信件的,可面對那二十多個統(tǒng)一制式的白色信封,不知是出于本能的關愛,還是做母親的擔憂,我想知道個究竟。
里邊是一張張匯款收據,四五十元不等。匯給誰的呢?正疑惑著,我又看見了一封打開的信件:柳佳同學,感謝您對希望工程的支持,歡迎您結對救助失學兒童。我恍然大悟,小小的人兒在做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可她哪來的錢呢?循著信件上的日期,我仔細回憶著。
那時,女兒念高中,每個月初她都伸出小手可憐兮兮地說,媽媽爸爸也給我開點工資吧,學習那么累,放學又那么晚,肚子常常餓得直叫。我們心疼女兒,除了給她買好生活用品,每月還額外給她七十元錢以備不時之需。
過了一段時間,女兒又撒嬌地摟著我的脖子說,好媽媽,你給我的那點錢還沒敢花就沒了,我每天都不夠吃。學校的花費并不高,我將信將疑地又給了女兒一筆錢。然而奇怪的是,這個小家伙每天晚上回來吃飯都是狼吞虎咽風卷殘云一般,晚自習前難道沒吃東西?我們問,她不作答,繼續(xù)埋頭猛吃。我們寧愿相信小孩子消化快,根本沒有想到女兒口挪肚攢,將積攢下來的錢捐贈給了失學兒童。
從信封里裝著的“希望工程結對救助卡”上,我們知道了那是一個云南傈僳族女孩。她在來信中訴說著對學習的渴望,和女兒交流著最近讀過的書,老師們講授的課。她告訴女兒,家鄉(xiāng)很美,山清水秀,只是太過貧窮,她一定要走出大山,幫鄉(xiāng)親們致富。
我想象著那個女孩的樣子,她瘦瘦的,包著花頭巾,一雙黑亮亮的眼睛,質樸清純。讀書讓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和幸福,她的心里盛著滿滿的憧憬。
字里行間的真誠打動著我,我也為女兒的善良深深感動著。
女兒放寒假回家了,我想起那些白色信封,便問:“你捐助希望工程的事為什么不告訴媽媽?”
“怕你不高興,我知道咱家也不寬裕?!彼÷曊f。
“這是好事,媽媽會支持你的。”我摸著她的頭。“老師和同學知道嗎?”
“干嗎要讓別人知道?這是我自己的事。我是在報紙上看到的,然后就給希望工程寫了信?!?/p>
我再次被女兒默默無聞的愛打動,她做這件事,不為人知曉,不求任何回報,只為了那個和自己一般大的女孩能完成學業(yè),插上知識的翅膀,在理想的天空遨游。
事隔多年,女兒仍然與那個傈僳族女孩保持著聯(lián)系。她們一個天南,一個地北,遠隔萬水千山,或許永遠不能謀面,但不妨礙兩顆心走在一起。
魏丹: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作品見于《人民文學》等作家報刊,出版散文集、評論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