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伏雨
一部電視劇帶紅了白塔寺東夾道兒,幸福里的故事讓不少人找到了北京生活的幸福之感。不過附近還有一條胡同,早已因為它的華麗變身成為了網(wǎng)紅,更伴隨越來越多對這座城市充滿興趣的年輕人,迎來了屬于它的新生。
小胡同名宮門口,位于白塔寺以西,與白塔寺夾道分置兩邊,如果說東夾道兒的躥紅是因為絕佳的攝影角度,那么宮門口則是更為熱情地展示著它的華麗變身。
細心者定會由名稱產(chǎn)生疑問:宮門口?哪個宮?這里是不是也曾擁有著高大雄偉的殿堂樓宇,或是哪位皇親貴胄的深居之所?
答案可以追溯到帝都初建的大明朝,因為皇上家是由南京搬來,所以很多建筑都希望在北京再建,以寄鄉(xiāng)情。南京有一道觀——朝天宮,甚是雄偉,而北京誕生的兄弟同樣名為“朝天宮”,位置便設在了如今阜成門內(nèi)宮門口胡同一帶,小胡同因朝天宮而得名。新建的朝天宮同樣不失氣派,由三清殿、建通明殿、普濟殿、景治殿、總制殿、寶藏殿、佑圣殿、靖應殿、崇真殿、元昌殿、元應殿等,號稱十三重殿宇而組成。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每逢重大朝會,文武百官到朝天宮習儀二日”。明憲宗還為這里留下了墨寶: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棟三千間。
到了清朝,雖然朝天宮的大部分院落建筑淪落為民居,但眾所周知,對于北京的商業(yè)發(fā)展史來說,有廟的地方必是人流旺盛之所,也是商業(yè)熱地。加之白塔寺廟會所積聚的人氣,讓宮門口胡同成為了北京老商街的一員。這里更因為商業(yè)及城市發(fā)展需要,形成了兩條相互交叉的街巷,東西兩段分別叫宮門口東岔與西岔。
宮門口不單曾經(jīng)是京城熱地,它的人氣兒仿佛一直都很高,例如宮門口以北往東的小胡同里,一鍋熱氣騰騰的豆面丸子湯,一笸籮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在幾十年前還沒有“網(wǎng)紅”之詞的時候,便通過報刊、電視的傳播渠道享譽京城。雖然小鋪僅僅是個門臉兒,食客就餐均是在店外的長條桌旁解決,但簡陋的就餐環(huán)境并未阻擋慕名而來食客的腳步,就是連冬日下著鵝毛大雪,露天就餐的食客都沒見少,也成了京城一景兒。著名北京人文電視節(jié)目《這里是北京》等對此均有探店報道,正所謂店面雖小,名氣不小。因為種種原因,小店搬離原址,忠實粉絲仍舊“追遍四九城”。屬于宮門口的網(wǎng)紅“舌尖味道”還有那白花花的饅頭,曾經(jīng)胡同南口路西有一家專營饅頭的小鋪子,伴著蒸汽,白胖的饅頭甚是喜人,所售之物除了饅頭,還有豆包、花卷等幾樣主食,但老味仍在的特點,迎來了八方來客,迅速成為網(wǎng)紅店。如今宮門口饅頭在北京開了數(shù)家分店,多種經(jīng)營的面點讓小店從大爺大媽眼中的網(wǎng)紅成為了更多人心中的網(wǎng)紅……
宮門口整條胡同的網(wǎng)紅之路還要從2001年說起,當時雖然《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保護規(guī)劃》已被更多人熟知,但保護形式、保護意義、保護角度的大討論熱度不減。當拆遷被騰退、改造所取代,如何為一條胡同重新注入活力了,在解決老住戶實際生活問題的同時,賦予胡同老街新的生命?這樣的思考不斷匯聚,這樣的思考也迫切需要一個可以落地、實驗的場所,于是,宮門口胡同的華麗轉(zhuǎn)身也是從那時起,伴隨著諸多實踐逐步發(fā)生的,“白塔寺再生計劃”應運而生。
記得最初的宮門口街熱鬧不減,但低端產(chǎn)業(yè)與失于管理的諸多癥結(jié),讓這條古街顯得雜亂無章、破舊不堪。2015年,再生計劃的改造方案正式啟動,一種特殊的更新模式映入眾人視野。它是見縫插針與潤物細無聲的,被官方定義為“微循環(huán)”與“微更新”。通過改造,臟亂差的市場小鋪被請走,街區(qū)環(huán)境得到改善提升,不僅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風貌,同時還塑造了高品質(zhì)的城市公共空間。
這樣的改造又是大刀闊斧,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少年輕人將最新的設計元素注入老胡同,將國際味的藝術符號請到了百姓家。被改造后的老院子、老房子不單空間大了功能全了,更積聚了不少新的用途新的價值。在它們身上除了新意更有古韻,在其中可尋味到北京生活獨有的傳統(tǒng)人文氣息與親情溫暖。不但可以品味到世界頂級的咖啡,還可觀賞到這古塔與老巷的前世今生。
在絡繹不絕的人群中,我們看到了更多喜歡這里,熱衷京韻的年輕面孔。在琳瑯滿目的商品與店鋪里,我們看到了諸多創(chuàng)意與設計元素。在吆喝與鴿哨聲中,我們也聽到了更多傳播文化、講述歷史、分享世界藝術的聲音……
除了古巷中、白塔下、小院里的拍照打卡地,除了充滿咖啡香、時尚圈、小資調(diào)的店鋪門臉兒,除了“老滋老味”與創(chuàng)新口味的異彩紛呈,在這里鄰里的親情也成了網(wǎng)紅的催化劑。
自打白塔寺“社區(qū)議事廳”在宮門口扎下了根兒,這里便少不了老街舊鄰的光顧,更少不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旅游者、探訪者,這里也成了網(wǎng)紅的特殊打卡地。
別看議事廳這仨字,這里卻充滿了城市的回憶。久違的“噗噗鐙兒”,在這座城市幾近消失的老玩意兒,居然在這里尋到了蹤影。與此同時,“大銅壺”烹飪的充滿甜蜜味道的面茶,層層迷人、層層有驚喜的盆糕都在這里重出江湖,這小小的“議事廳”成為了城市回憶的迸發(fā)地。這便是一次特殊的廟會——白塔寺社區(qū)微廟會。
在一份報道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它的誕生經(jīng)過:自打白塔寺再生計劃打造的社區(qū)營造項目“白塔寺社區(qū)會客廳”開放,老街坊們就在這里聊出了恢復老白塔寺廟會的計劃。會客廳的負責人劉偉暗暗記下了老街坊們的心愿,又多次請教生活在白塔寺社區(qū)、關注老北京歷史文化的幾位老者,隨后幾位骨干成員組成“白塔寺社區(qū)微廟會”主創(chuàng)小組,回憶細節(jié)、制作道具、尋找老北京小吃達人……通過口口相傳、追本溯源,逐漸還原出白塔寺廟會的原貌。
其實白塔寺廟會的原貌哪那么容易恢復,但這原貌中的親情友情、濃濃的京韻京味倒是彌足珍貴的,老街坊們所尋找的也是這個情這個味。在這個過程中父輩曾經(jīng)在白塔寺廟會賣茶湯等小吃的“李記茶湯”傳人,71歲,已經(jīng)“封壺”18年的李連寶老人就這樣被“挖”了出來。還有不少熱心的老住戶拿出了看家的本領。小小議事廳不單成為了街坊鄰里回憶北京之所,更成為了更多人看北京品北京的網(wǎng)紅地……
葡萄架下百姓聊天、孩子游戲,胡同里,綠意盎然、鮮花點綴,街坊鄰里,互幫互助、共享幸福……這或許不單是義達里的寫照,相信未來,我們的身邊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網(wǎng)紅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