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作為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兒童游戲,騎竹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后漢書·郭傳》記載:郭在并州為官時政績很好,很受老百姓歡迎,后來“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shù)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梢娭耨R在漢朝就已廣泛流行。
不過,竹馬可不是竹子做成的馬,而通常是一根竹竿,或者是一根木棍、一條秸稈。小朋友們騎在“竹馬”上,手里拎個小竹枝做鞭子,嘴里喊著“駕! 駕!”追趕著、歡笑著,像真的騎在馬上一樣。
古代的小朋友為什么喜歡騎竹馬呢?原來,馬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戰(zhàn)場上勇敢的士兵騎在馬上奮勇殺敵,金戈鐵馬、馳騁如飛的英姿成為男孩子們模仿的榜樣??墒切『⒆域T馬太危險,于是他們就找來竹竿騎在胯下,幻想著這就是馬。古人們還認為,騎竹馬預(yù)示小孩長大后走富貴路,所以大人們非常支持小孩去騎竹馬。
“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長干行》這首詩里寫道,一個男孩騎竹馬去找一個小女孩玩青梅,以后人們常用“青梅竹馬”來形容青年男女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純潔感情,青梅竹馬時代是人生最純潔無邪的年代。
在敦煌晚唐第9 窟的東壁門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1000 多年前古代少年兒童騎竹馬游戲的畫面。畫面內(nèi)容描繪的是晚唐時期一群貴族供養(yǎng)人禮佛的情景,但在供養(yǎng)人行列中,一位貴婦人的右下側(cè)畫了一個身穿紅色花袍、內(nèi)著褲、足蹬平頭履的小頑童,一條彎彎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馬”,右手拿著一根帶竹葉的竹梢,作為趕馬之鞭。童子抬頭向上,調(diào)皮地仰望婦人。一群嚴肅的禮佛貴族婦女行列中,一個可愛的孩子騎著竹馬在里面竄來竄去,充滿了生活氣息。 從唐宋時代起,竹馬游戲已有所發(fā)展。其一是兒童竹馬的漸趨復(fù)雜化。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馬繼續(xù)流行之外,又出現(xiàn)了另一些比較復(fù)雜的竹馬。竹馬已不是簡單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紙等扎為馬頭形。
明代安徽制墨名家方于魯曾制“九子墨”,繪有童戲圖,其中一個孩子騎的竹馬,除去一個逼真的馬頭之外,后面又牽拉一橫竿,竿頭各有一輪,形似小車,兒童高揚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兒童手舉荷葉以代帷蓋,前面又有一兒童肩扛小旗,并與另一兒童各擊一鑼、一鼓,熱熱鬧鬧,喜不自勝。
而將一根簡單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馬游戲,直到現(xiàn)在,仍在城鄉(xiāng)少年兒童中間流行。
斗草是古代非常經(jīng)典的游戲,其起源卻難以查到,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人們都會外出采藥,把艾蒿插在門上。人們上山采藥草會見到各種不知名的草類并進行分類,這個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斗草”一說。
久而久之,這種斗草演變成了一種游戲,甚至是比賽,比賽中相互報草的名字,然后相互撕扯,這種習俗慢慢傳遍了全國,從南方傳入了中原,成為了普遍認可的習俗。到了宋代,斗草游戲已經(jīng)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
據(jù)說,五代時,南漢主劉鉞在皇宮后苑遍植奇花異草,每值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就會組織一班宮女斗花取樂。早晨打開后苑大門,他一聲令下,宮女們蜂擁而入隨意采摘。到規(guī)定的時間鎖上門,宮女們被集中起來,在大殿中比勝負,可能就是以誰采的種類多為勝;負者就要獻出金銀了,最后這些錢被集中起來,作為宴會的費用。
斗草又分為文斗和武斗。文斗就是找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看誰找到的品種最多、最奇葩,而且都知道名字。在古代這種文斗往往是有特定的規(guī)矩,很像是對對子一樣,比如一個人說出來自己手中草的名字,那另一個人就要回答對應(yīng)的花草。玩的更高級些,草的名字還要對仗才行,比如一個人找了“觀音柳”,你就得拿出“羅漢松”,有“金盞草”就要對“玉簪花”,如果自己找的草里沒有能對上的就算輸了。在古代,這種斗法常常是女子玩的,比如紅樓夢中的黛玉。她們往往飽讀詩書,腹中千百句,在斗草中可以大顯身手。
武斗就比較簡單粗暴了,就是比誰找的草更有韌勁。兩人把找來的草勾在一起拉扯,好像在拔河一樣,誰的草斷了,誰就輸了。這種斗法大多都是男子,實際上,這種玩法并不是誰的力氣大就可以勝出,而是其中有一定的技巧,看似簡單,想要玩好卻十分不易。
2002 年,山東泰安市泰山岱廟雨花道院翻修馬道時,發(fā)現(xiàn)了六塊宋代的“土襯石”,上有十四幅宋代嬰戲石刻,其中一幅畫面上一童子分腿而立,右手執(zhí)球,左手執(zhí)一月形球杖上舉,這,就是宋代兒童“捶丸”的場景。
這種類似于現(xiàn)代“高爾夫”的游戲,要從唐代馬球的演變說起。馬球自唐初傳入中原以來,成為上流社會十分流行的競技活動。但由于馬匹昂貴,場地受限等原因,例如打馬球需要良馬、球桿、球門,還要有碩大的球場和兩隊人數(shù)相當?shù)男』锇?,中晚唐出現(xiàn)了一種“步打球”,從事這項運動的人不再騎在馬上擊球,但保留了馬球的規(guī)則與用具,在地面上徒步以杖擊球入門而計勝負。宋代在步打球的基礎(chǔ)上,變球門為球窩,使之更加不受地形限制,由此而發(fā)展出了類似現(xiàn)今高爾夫球的捶丸。F0BB20A6-A100-4BD7-BE80-971838F0F4B6
元代捶丸已發(fā)展十分成熟。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有捶丸圖,生動反映了古人在山水間捶丸的情景。也有人認為,捶丸最早可能起源于晚唐時候的成都。理由是,在成都市中區(qū)唐代地層中出土了很多陶球、瓷球、木球、石球,這些球大小不一,有些還帶凹點,明顯有擊打的痕跡,專家認為這些都應(yīng)是捶丸用的球丸。
一代玩家宋徽宗酷愛這一運動,在國之將傾之際,他仍能輕揮木桿,優(yōu)雅擊球。而和他大宋皇帝、“第一球星”身份相符的,就是他擁有一套十分豪華的捶丸裝備,他的球桿以金子裝飾緣邊,頂上還有玉飾,球包是個錦囊。宋徽宗還深知業(yè)精于勤的道理,經(jīng)常學習古人留下的技巧,所以球技不斷提高,領(lǐng)一時風騷,羨煞他人。另一個喜歡捶丸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現(xiàn)在故宮博物院藏的明代《宣宗行樂圖》長卷,其中就有朱瞻基親自執(zhí)棒捶丸的情形。
受皇帝影響,捶丸在宋明時期風靡一時,連小孩子都非常喜歡。古詩有云,“城間小兒喜捶丸,一棒橫擊落青氈??v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講的就是小孩子捶丸時,擊球入穴的情景。
捶丸游戲到清代趨向衰落,常見的是盛行于婦女、兒童間簡單的捶丸游戲。小朋友體能有限,只能玩略微小型的活動,于是,捶丸在孩子們手中得到改良,變成了“角球”。
陀螺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山西夏縣西陰村的遺址中還出土了陶陀螺。關(guān)于陀螺最早的記載,則出現(xiàn)在后魏時期的史籍。
直至宋朝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類似陀螺游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做“千千”。造型與現(xiàn)今的手捻陀螺類似,用象牙制成,以一個直徑約4 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當時宮女用于打發(fā)時間的一種貴族游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 公分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zhuǎn),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使其繼續(xù)旋轉(zhuǎn),轉(zhuǎn)到最后的就是勝者。
“陀螺”一詞,最早是出現(xiàn)于明朝。當時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就提到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在明朝時期,陀螺這個名詞己正式出現(xiàn)于詞語上,成為民間兒童們大眾化的玩具,但對于陀螺是否是由“千千”演變而來,如今已無從考究了。
陀螺的玩法五花八門,有畫圈圈、分邊、持久比賽、擲遠比賽、定點比賽等等,游戲規(guī)則也根據(jù)不同的玩法自有一套規(guī)則。相對于如今一些新穎奇特的玩具產(chǎn)品,陀螺沒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以及外表,但作為我國古有的玩具,吸納了文化、歷史為底蘊,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現(xiàn)代,仍是深受兒童喜歡的玩具之一?,F(xiàn)在的陀螺用各種材料做成,一般都是上大下尖,有的還涂上顏色。將尖頭著地,用繩子抽它,陀螺旋轉(zhuǎn)時就會形成一圈光環(huán),十分好看。
聲響玩具是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兒童玩具種類之一,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原始社會的孩子就開始玩這類玩具了。
20 世紀50 年代,在距今約5000 年的湖北京山屈家?guī)X遺址上就曾出土過被定名為“陶響球”的聲響玩具。這種陶制圓球,由于內(nèi)部中空,貯有彈丸和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故名陶響球。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我國已知最早、最明確的玩具之一,堪稱聲響玩具的鼻祖。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時代先民最常用的樂器。
一直到漢魏時,陶響球都是古代孩子喜歡的玩具,后來出現(xiàn)的“嘩啷棒”、“花棒錘”,便是在陶響球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來的。撥浪鼓是一種裝有手柄的小鼓,鼓兩側(cè)綴有彈丸,轉(zhuǎn)動鼓柄,便能甩動彈丸,擊打鼓面,發(fā)出聲響來。南方人稱撥浪鼓為“搖咕咚”,北方人叫作“小鼓”,先秦人稱為“鼗”(táo)。由于搖動撥浪鼓可以發(fā)出特殊的聲響,過去貨郎走街串巷時一般都會拿著它邊走邊搖,貨擔上則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雜貨。
古代逢年過節(jié),家長也會送玩具給孩子圖個高興,由此還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節(jié)令玩具”。古代的節(jié)令玩具很多,如春節(jié)有“花炮”,元宵節(jié)有“花燈”、清明有“黃胖”、端午有“布老虎”、中秋有“兔兒爺”等。
古代智趣類玩具頗多,有益于啟蒙開智,促進動手能力。
古代最流行的益智玩具以拼板(圖)類和環(huán)類為代表。源流最早的“重排九宮”,就是一種拼板玩具,是在古老的“河圖洛書”,即九宮圖上發(fā)展出來的,歐洲人稱之為“幻方”。根據(jù)《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算華容”故事發(fā)明的“華容道”,也是有類似原理的拼板游戲。
古代拼板玩具中,在現(xiàn)代最流行的當是“七巧板”。七巧板有“智慧板”之稱,可拼成各種人物、動物、橋、房、塔等,是培養(yǎng)幼兒觀察想象力的好伙伴。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
在環(huán)類益智玩具中,“九連環(huán)”最受古代家長和孩子的青睞。九連環(huán)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環(huán)”,明朝時已是流行益智玩具?!都t樓夢》里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huán)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guān)于九連環(huán)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huán)”。
古代榫卯結(jié)構(gòu)制成的可拆裝益智玩具,托名木匠祖師爺魯班,故名魯班鎖。今天的益智玩具中仍可看到它的身影。
這些玩具看似簡單,但設(shè)計科學巧妙,幾個簡單的部件,就變幻無窮,玩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甚至還需要大量創(chuàng)新思維,真是妥妥的“燒腦游戲”,充分體現(xiàn)了老祖宗博大精深的智慧。
很多游戲我們已經(jīng)玩了幾千年,由此可見,從愛“玩”這一點來說,現(xiàn)代和古代并不遙遠。F0BB20A6-A100-4BD7-BE80-971838F0F4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