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他騎車出行、樸素節(jié)儉;他老驥伏櫪、勇探大洋;他赤誠求知、默默鉆研,他致力科普、風趣幽默;……他就是享譽國際的中國“深潛院士”汪品先。
“騎著它從家到辦公室可以比走路節(jié)省10分鐘呢!”當中央電視臺記者來到同濟大學要對8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進行采訪時,汪院士正準備騎自行車去上班,此時天空正下著小雨。
爭分奪秒是汪院士的日常。他說:“我的生命是倒計時的,別的(我)都可以慷慨(贈予),時間(上)我不能慷慨?!币荒?65天,汪品先幾乎每天都工作14個小時,只有除夕夜是例外,他會提早回家陪夫人看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
1960年,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成歸國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國的海洋地質研究事業(yè)。1978年,他隨團出國考察,一位法國深潛領域的專家向他描述了自己深潛時看到的海底景象:海底漂亮極了,一點聲音都沒有,到處都是海百合。這是汪品先第一次聽說人可以下潛到上千米的海底。
隨后的幾十年,他攻堅克難,主持過中國海區(qū)的首次大洋鉆探,帶領團隊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小型試驗系統(tǒng)。
圖1 中央電視臺記者跟隨汪品先院士(左)騎自行車上班(圖/《吾家吾國》視頻截圖)
2018年5月,82歲的他終于登上了國產“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9天內下潛了3次,圓了多年的“深潛夢”。
2021年,汪品先與夫人孫湘君(著名孢粉學專家)將兩人多年的積蓄200萬元捐出,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并向學院提出不以他們個人命名的建議,鼓勵年輕人投身海洋科技事業(yè)。
為了向大家普及海洋知識,汪品先主編和撰寫了多本科普書籍,還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深海故事。
本是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汪品先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計劃90歲時要完成三件事情:把“科學與文化”這門課程寫成書;促成“低緯驅動”的學術假說;寫一本自傳。汪品先樂此不疲,他說,要趁最好的時代多做一些事。
名師點撥
話題一:珍惜時間,充實人生。
李白曾感嘆“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轉蓬”。珍惜時間的人,人生才會充實、有意義。正如汪品先,82歲高齡仍挑戰(zhàn)自我,在9天內3次深潛大海,85歲仍風雨無阻地騎車出行,夜以繼日地為科技事業(yè)奮斗。
話題二:追求理想,秉持熱愛。
人們常因心懷理想而意氣風發(fā)。因為熱愛,汪品先一年365天沉迷于工作,為“深潛夢”奮斗40年樂此不疲,捐出多年積蓄只為鼓勵年輕人奮進。
技巧運用:
寫作立意時,緊扣“珍惜時間”“追求理想”等主題詞,簡潔描述人物事跡,形成結構緊湊、邏輯嚴明的段落,可以采用“為了……+主人公事跡”或“因為熱愛+主人公事跡”構成排比句,突出人物對科研、科普事業(yè)的熱愛。
——四川省江油中學 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