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彧
動物界也流行“模仿秀”!瞧這些在親緣關系上八竿子打不著的動物,在外形或某些特征上竟如此相似,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生活在美洲的犰狳是一種羞怯的哺乳動物,和等足目節(jié)肢動物鼠婦不僅體型相差懸殊,外貌更是大相徑庭。不過,一旦遇到危險,它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蜷縮起身體,把自己變成一個圓溜溜、硬邦邦的球,相似度瞬間提升N倍。
身披鱗甲的犰狳,腦袋、四肢和尾巴一應俱全,卻能神奇地快速變形為一個完美的圓球。鼠婦有個俗名叫“西瓜蟲”,不難想象,它的化球水平也是相當高的。不過,由于犰狳與鼠婦外貌差異太大(參見右圖,圖中上面是犰狳,下面為鼠婦),它們的相似度得分并不理想。
相似度:★★
幾百萬年前,海豚的祖先從陸地重新回到了海洋。為了適應海洋環(huán)境,海豚祖先的四肢漸漸演化,最后成為形如魚鰭的附肢。海豚還生出了光滑的皮膚和厚厚的皮下脂肪,身體則變成了適合高速游泳和捕食的流線型。
大白鯊屬于古老的軟骨魚類家族,一直生活在深邃的海洋中。大白鯊是強壯而兇悍的獵手,和海豚一樣具備適應高速游動的體形。在眾多文學影視作品的渲染下,大白鯊背負著“噬人鯊”的惡名。
哺乳動物海豚和魚類大白鯊的親緣關系相當遠,它們外形接近的原因是適應海洋生活的趨同演化。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大白鯊的背鰭是真正的附肢,而海豚的背鰭不過是無法擺動的皮膚突起。鯊魚的尾鰭是脊柱的延長,垂直于水面,而海豚的尾鰭是兩個后肢合并演化而成,平行于水面。
相似度:★★★
同為在海邊生活的鳥類,同樣喜歡筆直地站在岸上東張西望,同樣善于在海中游泳和潛水捕獵,連走起路來都同樣搖搖擺擺的很笨拙。海雀和企鵝一定是自家兄弟!
早期的探險家們對此深信不疑,企鵝的英文名字“Penguin”就源自因為人類濫捕而不幸滅絕的北極大海雀。在當時的人看來,企鵝完全就是南半球的大海雀嘛。
其實,企鵝是企鵝目的游禽,只分布于南半球。海雀主要生活在北半球,它們是鸻形目的涉禽,和海鷗的親緣關系更為接近。
相似度:★★★★
生活在美洲的蜂鳥,是一類體型最小的鳥兒,通常體重只有幾克。它們以吸食花蜜為生,細長的鳥喙已經(jīng)特化成近似管狀。它們夜伏晝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飛于花叢中覓食。蜂鳥的雙翅每秒能高速扇動50次以上,發(fā)出類似蜜蜂飛行的嗡嗡聲,因而得名。
每年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在中國各處發(fā)現(xiàn)“蜂鳥”,然后會有過來人淡定地告訴他:這是一只長喙天蛾。如果把長喙天蛾捉在手里,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典型的鱗翅目昆蟲,也就是俗稱的蛾子。在訪花吸蜜的時候,長喙天蛾卻瞬間判若兩“人”。那靈動敏捷的身形,高速振翅的飛行姿態(tài),簡直與蜂鳥一模一樣。同樣的食物來源和取食方式,讓長喙天蛾和蜂鳥奇妙地演化出了相近的氣質。
相似度:★★★★
作為環(huán)節(jié)動物的重要成員,蚯蚓的身體由眾多富有彈性的環(huán)節(jié)組成,細長柔軟的身體高度適應穴居生活。蚯蚓家族在地下挖掘了億萬年,以吞噬各種動植物遺體為生。它們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和土壤的清道夫,被譽為地球的園丁。
也許是在向前輩致敬,同樣穴居的蚓蜥舍棄了原本發(fā)達的四肢,右肺萎縮以適應狹長的身體,甚至連視覺和聽覺也基本退化了。蚓蜥松弛的皮膚生出外觀類似蚯蚓的環(huán)節(jié),同樣可以蠕動前進。蚓蜥的蚯蚓模仿秀是如此成功,普通人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和蚯蚓的區(qū)別。
相似度:★★★★★
小小程摘自蝌蚪五線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