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鼓吹樂,流行于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等地的傳統(tǒng)音樂。河北鼓吹樂據(jù)史料記載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起源于隋末,明中葉以后日漸成熟繁盛。和國內其他地方的鼓吹樂相比,河北鼓吹樂有著鮮明的特色。河北鼓吹樂一曲多變,器樂組合獨特,節(jié)奏強烈,曲牌曲目豐富,演奏風格粗獷熱烈、歡快活潑,扮演著多種重要的社會功能,代表著禮儀、民俗、慶典等。河北鼓吹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音樂學、美學、藝術學、檔案學等都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經過幾輩人的不懈努力,傳統(tǒng)音樂類非遺項目“河北鼓吹樂(永年)”“河北鼓吹樂(撫寧)”于2006年5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鼓吹樂是產于民間的演奏形式,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村落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交融而演變成型。河北鼓吹樂分布地區(qū)廣泛,其藝術實用性具有獨特的魅力。河北鼓吹樂是大型儀式的代表性表演形式,表演場合一般是用于婚喪嫁娶、慶典、大型活動等,對于永年和撫寧當?shù)厝藖碚f,鼓吹樂是表現(xiàn)生活各種儀式的產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永年與撫寧鼓吹樂作為河北鼓吹樂的代表各有特色。永年鼓吹樂演奏方式多樣,主要由吹、打、咔三部分組合而成。吹奏部分是指嗩吶的表演,主要表演形式是吹奏曲牌。打奏部分主要運用鑼、鼓等樂器敲擊而進行伴奏。咔戲部分主要是對不同聲音進行模仿,比如戲曲唱腔等。永年鼓吹樂多以豪邁熱烈、俏皮愉悅的演奏為主。撫寧鼓吹樂中的嗩吶因其構造與其他地區(qū)的嗩吶不同,所以其演奏方法也不盡相同,撫寧鼓吹樂中速度的變奏方法主要是加花減字的演奏,這種表演方法是極其獨特的。河北鼓吹樂是中國民間音樂中的寶貴財富,引起了全國很多專家的極大興趣。[1]
在形式方面,河北鼓吹樂對于樂隊成員和表演者個人是沒有過多的限制。簡而言之,河北鼓吹樂具有這種自由的特性,只要當?shù)厝诵枰獦逢?,那么樂隊便可以在重組和劃分成為齊全的鼓吹樂隊。正是這樣的隨意性,使得鼓吹樂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得以生存,并延續(xù)數(shù)百年。但是,鼓吹樂雖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技藝之一,但其表演的方式仍是以婚喪嫁娶表演居多,發(fā)展的形態(tài)較為單一。這也是限制鼓吹樂發(fā)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另一點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如今鼓吹樂面臨生存危機。首先,社會觀念問題導致學員減少,舊社會鼓吹樂演員社會地位低下;其次,作坊式傳承方式導致技藝與傳承人境界尷尬,河北鼓吹樂演出的傳承方式是家族的傳承為主,都是由老人將技能單獨傳給下一代傳承人的方式,如果年老離世,他們辛苦一生所學的技藝就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第三,社會環(huán)境影響藝術水準的進步,藝人們生存環(huán)境相對拓寬,不愿再為提高藝術水平而付出艱辛,有心思學藝者越來越少。
綜上所述,河北鼓吹樂目前面臨著傳承難、發(fā)展難的雙重困境。一些優(yōu)秀的曲目因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很少而面臨失傳,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巨大的流失,如何對這種民間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且刻不容緩。
筆者團隊通過調研,認為河北鼓吹樂想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以通過建立鼓吹樂搭建數(shù)字化平臺,做好鼓吹樂的保護工作。要讓鼓吹樂健康、科學發(fā)展下去,還要實現(xiàn)鼓吹樂產業(yè)化,對此,筆者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非遺檔案數(shù)字化采集就是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和設備全面編制、數(shù)字記錄與建檔、數(shù)字生產與重建三個方面進行采集非遺信息。在進行數(shù)字化采集之前,筆者團隊在河北鼓吹樂代表地——秦皇島市撫寧區(qū)進行深入走訪,還與撫寧當?shù)匚幕ぷ魅藛T專門進行了鼓吹樂的一系列初步普查工作。工作人員對本地一些存在鼓吹樂的鎮(zhèn)、鄉(xiāng)、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初步調查的情況看,鼓吹樂藝人團隊老齡化比較嚴重,因此,數(shù)字化檔案記錄工作亟須開展。
在數(shù)字化檔案搶救性記錄方面,針對河北鼓吹樂非遺項目,筆者團隊也制定了專門的計劃,用來采集、記錄、歸檔河北鼓吹樂中的各種細節(jié)。
第一,文字教材數(shù)字化總結,在與正宗傳承人充分溝通之后,將河北鼓吹樂技法、專業(yè)樂器如嗩吶等的制作、樂隊配置、特色曲目等一系列技術歸納總結,制作電子文檔。一方面為了保留老技藝,防止其后繼無人,另一方面為了讓全國各地愛好者加以參考,為河北鼓吹樂的發(fā)展做出貢獻。[2]第二,圖文影視搶救。將河北鼓吹樂代表性曲目通過錄音、錄像等數(shù)字化手段進行留存,對其自身特點加以標注,并制作成數(shù)字視頻。將一些專業(yè)技法,如嗩吶吹奏技法、樂隊設置與配合等技術進行視頻錄制,作為文字教材的有效補充。邀請鼓吹樂老藝人進行河北鼓吹樂的歷史傳承、發(fā)展變化和技藝絕活的表演,用音響的方式保存下來,錄制傳承人以及傳承人周邊人的傳承故事,豐富數(shù)字檔案的內容。
在數(shù)字檔案記錄方面,筆者團隊與河北鼓吹樂中撫寧鼓吹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董家班”班主董連吉進行合作,對董家班的鼓吹樂藝人演奏曲目《工尺古韻》《枉凝眉》《棒槌花》等進行記錄,還對董連吉本人進行傳承故事方面的記錄,其中文字、圖片等特色數(shù)字記錄也在進一步整理中。這項工作也得到了秦皇島當?shù)匚幕块T的認可,我們經過溝通,對方計劃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大批藝人和專家對河北·撫寧鼓吹樂經典傳統(tǒng)曲目進行恢復性演奏,然后進行系統(tǒng)、詳盡的數(shù)字化檔案記錄。
筆者團隊與撫寧當?shù)匚幕块T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社等傳統(tǒng)媒體對撫寧鼓吹樂進行各種角度的采訪與傳播。比如筆者研究期間新華社播發(fā)的《秦皇島:嗩吶聲聲慶元宵》,采訪的就是河北撫寧“單家班”的鼓吹樂傳人;《秦皇島日報》刊發(fā)的《撫寧吹歌吹響全國》就是以撫寧鼓吹樂“任家班”“董家班”傳人為主要采訪對象做的介紹;還有撫寧地方媒體的《撫寧“五大班”同臺拼才藝》介紹的是撫寧區(qū)“盛世華誕福滿驪城”慶國慶系列活動中“弘揚非遺文化打造幸福驪城”鼓吹樂精品展演活動中,撫寧任家班、石家班、趙家班、單家班、董家班五大班社同臺獻藝,把鼓吹樂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一系列的相關報道,讓撫寧鼓吹樂的保護成果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媒體宣傳方面,河北永年鼓吹樂就相對少一些,這方面需要與邯鄲當?shù)丶訌姕贤ā?/p>
主流媒體宣傳的良好效果,給河北鼓吹樂的大力傳播打下了不錯的基礎,下一步,筆者團隊正在聯(lián)系合作機構,拍攝河北鼓吹樂方面的影視紀錄片。通過多種拍攝、制作形式,“原真”記錄河北鼓吹樂的存在形態(tài),完整展現(xiàn)河北鼓吹樂的發(fā)展史。希望喚醒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3]另一方面,非遺內容短視頻的快速普及與發(fā)展,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青春活力與創(chuàng)新因子,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筆者團隊希望在實踐的基礎上,資源整合、政策扶持、環(huán)境營造、趨利避害,盡快探索出適合河北鼓吹樂的短視頻傳播創(chuàng)新路徑。從當前的鼓吹樂發(fā)展角度來說,發(fā)展網絡平臺結合線下的運作更為重要。
為了河北鼓吹樂的傳承工作,河北永年當?shù)亍褒埲獎⒓摇薄褒埐苤芗摇薄吧泄乓摇倍加邢鄳膫髁暀C構,河北撫寧當?shù)匾渤闪⒘恕叭渭野唷薄岸野唷钡攘覀髁曀_立了河北鼓吹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方面,大家廣泛開展河北鼓吹樂演奏群體的表演,多方聯(lián)系,使鼓吹樂專場演出走進更多高端的演出場所;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河北鼓吹樂技藝的專業(yè)培訓輔導。在筆者團隊的參與下,很多傳承人的班子開始從樂手和創(chuàng)作方面打造年輕化的團隊,打造自己的“鼓吹樂網紅”,更加有利于鼓吹樂對不同受眾群體的融合性發(fā)展。[4]
一項藝術要想走長遠之路,就要不斷有新作品出現(xiàn)。河北鼓吹樂當然也不例外,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鼓吹樂曲目,對產業(yè)化收入的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擴大、文化藝術魅力的拓展,促進科學傳承和發(fā)展,都有著重大意義。由于近幾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網絡上的盛行,鼓吹樂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新派鼓吹樂曲《耍猴兒》《喜喜》《那一拜》《人間第一情》《二泉吟》等,甚至已經成為熱曲紅遍整個網絡。永年當?shù)卦瓌?chuàng)鼓吹樂新曲《洺州人的風采》、撫寧當?shù)卦瓌?chuàng)鼓吹樂新曲《情滿驪城》,都成為當?shù)貜V為傳播的曲目,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符號。
經過筆者團隊的實踐調研,對傳承與發(fā)展河北鼓吹樂充滿了信心。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亟須適量地投入資金。只有適量的資金做支持,整理檔案材料、對檔案進行數(shù)字化研究、搜集和整理樂曲、制作視頻宣傳等工作才能按步驟進行。在資金方面,筆者團隊建議:一、政策扶持。相關部門出一部分,因為河北鼓吹樂是河北特有的表演形式,建立河北鼓吹樂檔案數(shù)字化平臺,建立線上數(shù)字化檔案館,還可以建立非遺表演館,打造成特色旅游項目,供民眾參觀、學習,增加收入。二、自籌部分資金。動員省內部分知名企業(yè)、個人通過贊助的方式吸收部分資金。三、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參加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演出,宣傳河北鼓吹樂進而獲得經費。[5]總而言之,傳承和發(fā)展好河北鼓吹樂將是一項非常持久和龐大的文化項目。但是如果堅持走下去的話,對傳承與發(fā)展河北鼓吹樂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河北鼓吹樂傳承與開發(fā)新策略研究”(20210201037)、2021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和旅游研究項目“撫寧鼓吹樂傳承與開發(fā)新策略研究”(HB21-YB020)的研究成果。
[1]張宗建:《非遺傳承中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況與身份呈現(xiàn)——以鄆城縣魯西南鼓吹樂為例》,《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55-55頁。
[2]史晴、張陽、房祥雪:《中國地方戲曲產業(yè)化探索——以茂腔的產業(yè)化發(fā)展路徑研究為例》,《時代金融》2019年第15期,第97-99頁。
[3]劉長龍 :《臨清鼓吹樂生存現(xiàn)狀調查及保護對策》,《大眾文藝》 2017年第6期,第46頁。
[4]杜滇峰、周大明:《撫寧鼓吹樂現(xiàn)狀調查》,《大舞臺》2011年第7期,第48+50頁。
[5]曾果果:《基于地域性的特點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開發(fā)》,《音樂生活》2020年第10期,第66-67頁。
韓燕燕 衡水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