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一
這屆學生在家上網課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社交平臺上更誕生了很多由此引發(fā)的“搞笑段子”——要么是學生上課時偷玩游戲忘記關麥克風,引發(fā)“社死現場”;要么是家長輔導孩子課業(yè)鬧得“雞飛狗跳”,最后孩子沒怎樣,家長先崩潰了。
但真正的生活并不是段子。大部分學生在家學習其實“平平無奇”:上線學習,下線寫作業(yè),到點吃飯,到點睡覺,這和在校學習是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大家都在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同時也不免有所擔憂,尤其是家長們的憂慮更甚:孩子在家上網課會不會效率低下?老師不能時刻看著,孩子會不會偷懶?孩子在家上課時間久了會不會孤獨?
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居家學習,是擺在家長面前的共同課題。
家長們也確實更加負責任了——有些家長每天課后都要孩子復述一遍老師講了什么,并盯著孩子完成作業(yè);還有些家長一堂網課能來回進出七八次,一會送水果一會送零食,確實是要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但也抱著點“看看孩子有沒有好好上課”的目的。
究其原因,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家學習缺少老師的監(jiān)督,就會降低自主性,于是更加強化了自己的“監(jiān)督功能”。加之特殊時期,很多家長也居家辦公,和孩子日常相處的時間變長,在教學上的摩擦更多,從而引發(fā)了很多“孩子在家學習,不僅費眼,還費爸費媽”等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主任醫(yī)師謝斌曾總結在家學習時孩子和家長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失落感、危機感、無序感、自責感。其中,危機感來自家長擔心孩子在家無法正常學習(效率降低),會被別人超越;無序感則是家長自己也有一大堆要操心的事,現在“神獸”們也居家學習了,自己成了孩子“全天候的老師”,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還擔心自己做不好老師的工作;而自責感是雙方的,孩子覺得如果學得不好會對不起家長,家長覺得管理不好會愧對了孩子。
因此,孩子在家學習不僅是一道“教學”課題,還是一道“親子關系題”,親子關系成為影響孩子在家學習乃至大人居家辦公的重要因素,而解答這道題的主動權在家長手里。
從現狀來看,家長對孩子在家學習橫加干預得越多,彼此關系就會越緊張。正如社交平臺上那些家長輔導孩子的真實案例,家長發(fā)火時,孩子要么崩潰大哭,要么反應冷漠無所適從,這樣對孩子學習與彼此關系都會起到反效果。一方面,家長向孩子傳達負面情緒會影響親子關系以及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未必擅長“輔導”孩子的課堂內容,可以選擇一定程度的“放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即使學歷再高的家長,面對小學三年級以上的課程,可能都不一定熟悉,也很難把握教學系統(tǒng)內的細節(jié)和標準,家長認為是對的地方未必是對的。而一旦家長說的和老師說的發(fā)生沖突,或者孩子認為“家長說錯了”,孩子就會降低對家長的信任,對家長產生懷疑,甚至在情感上產生抵觸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沒有專業(yè)的判斷能力,不知道這孩子是不是在認真學習,不知道孩子正處在怎樣的學習階段,如果過多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會形成干擾,從而引起孩子反感。
“很多家長自認為,自己干預一點,似乎孩子就會好一點,這個假定是錯的?!眱Τ瘯熃ㄗh,在家學習的時候,家長不要過于干預,就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線和教師、學校建立聯絡,進行溝通就行了。
謝斌則建議,要幫助孩子更好地居家學習,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做好“加減乘除”四道題。其中減法和除法,就是教家長們“適當放手”。
比如發(fā)現孩子上網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fā)脾氣或者不容易接受管理等,這可能是孩子在調整自己去應對變化,是他的一種方式、一個過程。家長要用包容和淡定的心態(tài)去面對,少一點急躁,少一點指責,冷靜地幫助孩子調整適應。
而要提升效率做“除法”,是因為作為“分母”的家庭環(huán)境和人際氛圍越簡單尋常、越少相互干涉,親子關系越和諧,孩子的自覺性和專注力就越強。家長本人越少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或者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過多暴露負面情緒,再配合學校老師對孩子適當加以引導,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當然,做減法和除法并不是讓家長啥也不管,而是家長需要找到更科學、更“因人制宜”的合理方式。
如謝斌建議中的“加減乘除”四道題,除了減法與除法外,還可以做加法,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自行制定每天的學習計劃,讓自己跟上空中課堂和老師要求的節(jié)奏,同時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些類似教室的學習環(huán)境,保持在校期間的一些儀式性活動;或通過親子互動做乘法——不能出門運動,在家開展比賽平板支撐、俯臥撐、跳繩等運動,不能出門聚餐,家長和孩子可以一道在廚房里為自己做健康的大餐等。這樣良性的互動能夠提升彼此關系的親近與家庭氛圍的幸福感,并幫助孩子勞逸結合,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同時,在家學習也是一次培養(yǎng)孩子自主能力與自律性的絕佳機會。今年3 月,深圳小學組織過一次“我的居家學習故事”征集活動,從學生們分享的故事來看,很多孩子都在居家學習的經歷中提升了自主能力與學習的積極性。有一名二年級學生在數學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了作息表,這樣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個活動占用的時間比重,既提升了自己的管控能力,成績也有很大進步。
這其實很合理,學生在學校雖然也有課程時間表,但有上下課鈴聲和老師提醒,在校學習時往往是一種“遵守規(guī)則”的心態(tài),而如果在家自己制定時間表,雖然少了老師的監(jiān)督,但更能推動孩子自己去關注時間安排,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浪費了哪些時間,又善用了哪些時間,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管理時間的能力。
當然如果孩子自律能力較差,還是需要學校與家長提出明確要求并進行監(jiān)督。比如有的家長最不放心的一個地方,是孩子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上網課,會不會學著學著就干別的了?儲朝暉認為,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老師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能夠吸引學生。
這涉及教學過程從線下到線上的適應與變化,很多線下的教學方式都不適用于在線教學,督促老師對其教案與過往教學風格進行調整。比如最直接的一點,孩子線上學習時,能夠保持注意力的時間要比線下略短,所以,一堂線下課程可以是45 分鐘或40 分鐘,但線上課程最好能維持在30 分鐘左右,老師的教學內容也要相應作出改變。
“學習的過程一定是有節(jié)奏的,有時間限度的?!眱Τ瘯熣f。
一般需要在家學習時,學校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時間段提出明確要求——什么時間段上什么課,某個時間段要集中精力做哪些事,家長也可以明確孩子一天玩手機、玩游戲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生能夠遵循時間要求,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會被手機里的其他游戲、娛樂等“誘惑”,對于這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確實需要更加嚴格的監(jiān)督。
事實上,這不僅是在家需要的,在校學習時盡管有老師監(jiān)督,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要依靠學生的自主與自律能力。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居家學習,也是在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畢竟,學習是自己的事,也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