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繹誠
(云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昆明 650031)
帶葉蘭屬(TaeniophyllumBl.)隸屬于蘭科(Orchidaceae)樹蘭亞科(Epidendroideae),全世界大約有120~180 種,主要分布于熱帶亞洲和大洋洲, 向北到達我國南部和日本[1-2]。中國原記錄該屬植物3種,其中特有種1 種[2]。該屬植物為小型附生草本,莖短,幾不可見,無綠葉,基部被數(shù)枚淡褐色鱗片,具許多長而伸展的氣生根,花葶直立, 花小,萼片和花瓣離生或中部以下合生成筒。
2020 年8 月,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蘭科植物考察中,于布朗山附近熱帶雨林中發(fā)現(xiàn)1 種帶葉蘭屬植物,生于高大喬木樹枝上,種群小,僅在1 株樹上發(fā)現(xiàn)。初步認定為兜唇帶葉蘭, 有果無花,引種部分至溫室中進行栽培,次月有植株開花,查閱相關(guān)文獻資料和對開花植株進行研究,其形態(tài)上與兜唇帶葉蘭(T. obtusum)相似,全年無葉,根簇生粗0.2~0.3 cm,莖短,被多數(shù)鱗片狀葉,唇瓣兜狀,萼片卵形,花瓣披針形,蒴果圓柱形長約1.1 cm,粗約0.3 cm; 但是該種花序柄和花序柄苞片淺綠色,根呈圓柱形,花序短,0.4~0.9 cm, 無續(xù)花性,藥帽紫紅色,中間具一對黃色小點,唇瓣開口大,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而有別于前者。經(jīng)鑒定為雙眼帶葉蘭(T. biocellatumJ. J. Sm.)[3],為中國帶葉蘭屬新記錄種,現(xiàn)進行詳細報道。憑證標本保存于云南師范大學植物標本館(YNUB)、云南大學植物標本館(YUKU)。
雙眼帶葉蘭新擬 圖1:C ~ J
圖1 雙眼帶葉蘭。A: 生境; B: 小生境; C: 帶花植株; D: 花朵正面; E: 花朵側(cè)面; F: 花下方; G: 花部解剖; H: 花距側(cè)面; I: 果實; J: 果實及種子。Fig. 1 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 J. J. Sm. A: Habitat; B: Microhabitat; C: Plant with flower; D: Flower, frontal view; E: Flower, side view; F: Flower, dorsal view; G: Dissected flower; H: Floral spur, side view; I: Green fruit; J: Fruit and seeds.
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J. J. Sm. In Bull. Jard.Bot. Buitenzorg ser. II, ix. 120, 1913.
附生于高大喬木樹枝上,植物體小。莖圓柱形,很短,被數(shù)枚膜質(zhì)、綠色的鱗片狀退化葉,鱗片葉長0.8~1 mm。根簇生,圓柱形,可長達15 cm,粗2~3 mm。總狀花序直立,長4~9 mm,花序柄粗0.5 mm,花序柄苞片二列互生,淺綠色,長0.9 mm,先端鈍尖,表面粗糙,具1~2 朵花:花梗和子房長約4.5 mm,花肉質(zhì),黃綠色;完全開放后口長5 mm,寬7 mm;中萼片卵形,先端鈍,在背面中肋呈龍骨狀隆起,長約3.2 mm,寬約1.2 mm;側(cè)萼片相似于上萼片,卵型,具銳尖,長3.1 mm,寬1.2 mm;花瓣披針形,先端銳尖,脈不明顯,長2.9 mm,寬0.7 mm;唇瓣白色,上部有紫色斑塊,兜狀,寬卵狀三角形,長2.8 mm,寬2.5 mm,先端鈍,基部貼生于蕊柱基部;距圓筒形,稍背腹壓扁,長3.2 mm,粗1.3 mm,末端淡黃色,鈍的;蕊柱粗短,長約0.7 mm;藥帽前端稍伸長為三角形,紫紅色, 中部具有1 對黃色小點;花粉團蠟質(zhì),4 個;蒴果圓柱形長約1.1 cm,粗約0.3 cm?;ㄆ?—10 月,果期7 月至次年5 月。
分布: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爪哇省茂物,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州勐??h(新記錄)。
命名:藥帽紫紅色,中部具有一對黃色小點,形似雙眼,以此命名。
引證標本: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布朗山鄉(xiāng)旁熱帶雨林中,生長于熱帶雨林大樹樹冠細枝上,位于21°36′06′′ N,100°22′25′′ E,海拔1 170 m,2020 年8 月7 日,鄧繹誠0001 (YNUB)。
致謝云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永洪博士在論文構(gòu)思、撰寫過程中提供了大量建議和幫助,哈佛大學標本館David E. Boufford 博士幫助進行論文文獻查閱和英文修改, 萊頓大學Erik F. Smets 教授幫助進行論文英文修改,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