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保
所謂畫面感,就是看文章就像看到一幅形象的畫,寫記敘文若能用文字描摹出畫面,再現(xiàn)場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作文定能脫穎而出。那么,怎樣寫出畫面感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
1.修辭美容法
比喻句、擬人句是最能美化語言、呈現(xiàn)畫面的修辭手法,把描述對象寫得生動形象,給人美感。請看佳作《情系雪松林》中的片段:
多事的西風吹來一片銀裝素裹,雪松林的雪夜是最浪漫的一景。藍晶晶的天空純潔而悠遠,一彎弦月帶著些許羞澀,綴在那藍色上。白雪漫天飛舞,像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悠然飄動,爾后輕輕落在枝葉上。借著清幽的月光,可以分明回望雪地里鐫刻的印跡。或許我的冒昧闖入嚇傻了枝頭的雪花,它們擁抱著摔了下來。雪的慌亂也煽動起樹的情緒,樹枝輕搖,雪花便一朵朵、一簇簇從搖曳的樹枝墜下,好不熱鬧!……
選段用“飄”“落”“摔”“墜”等系列動詞描摹落雪的情景,用“銀裝素裹”比喻樹林像穿了件雪衣,把飄飛的雪花比喻為仙女,又將西風、弦月、雪花、樹擬人化,描摹出形象生動的畫面,寫出了雪松林的美,讓人賞心悅目。
2.添枝加葉法
作文沒有畫面美,原因之一是句子只有光禿禿的主干(主語、謂語、賓語),若添上枝葉(定語、狀語、補語)進行修飾,就會有畫面感?!爸θ~”要回答是“什么樣的”“怎樣的”等問題。請看文章《楊樹的眷戀》中的片段:
池邊一株高大的楊樹,在秋日下颯颯低語。樹葉一片一片地飄落下來,有的打著旋兒,在空中盤旋了許久,才落在地上,好像不愿離開養(yǎng)育它的母親——大楊樹,頻頻回顧,別情依依。有的從上邊樹枝落下,又掛在下邊樹枝上。那是真情的擁抱,深深的眷戀。一陣搖撼,它還是被迫離開樹枝,緩緩地落在水面上。池塘邊已是厚厚的一層落葉,猛然,在一片枯黃中,有一片深綠色的嫩葉非常顯眼。這片葉子為啥這么年輕?也許是楊樹最后一片葉子,它還沒有走完生命的歷程,還在做著青春的美夢,不料,無情的秋風,邁著不緊不慢的腳步,板著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它和別的樹葉一樣,被迫離開了樹枝。
選段寫楊樹落葉的情景很形象,除有生動的修辭外,修飾語功不可沒。如“頻頻”寫落葉離開楊樹時的戀戀不舍,“緩緩”寫樹葉落下時的無奈,“厚厚”形容落葉之多,“不緊不慢”寫秋風的從容,“冷漠”寫秋風的無情。如此“添枝加葉”,就有了畫面感和情調。
3.立體描摹法
對描敘對象進行多角度描摹,也能給人以畫面感。如寫景狀物,可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感覺方面著筆。就視覺而言,按空間還可從遠望、近觀、仰視、鳥瞰等方面寫;按狀貌,可從色、形、光、神韻等方面寫;寫人可從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正面描寫,也可從側面點染。請看文章《包餃子》中的片段:
令我著迷的是,奶奶包餃子的過程,圓圓的餃子皮在奶奶粗糙的手掌平躺,輕輕抹平,用筷子夾肉餡放在餃子皮的中心,手輕輕一彎,再捏合餃子的邊皮,一個潔白飽滿的餃子便誕生了。到了晚上,便要將這一個個白凈的“元寶”下鍋了。餃子在鍋里咕嘟咕嘟地響,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房間里。我不停地打開鍋蓋看,怔怔地盯著那一個個透明飽滿的元寶在沸騰的水中舞蹈。奶奶走到我身旁,慈祥的面龐上嘴角上揚,笑盈盈地叮囑道,“等餃子全部浮起,再蓋上鍋蓋,小煮幾分鐘,把香氣鎖住就可以出鍋了?!?/p>
晶瑩潔白的餃子在圓盤里正襟危坐,夾一個放在嘴里,醇厚的濃汁頓時沖擊我的味蕾,濃郁的餃子香順著喉嚨流進我的心里,在奶奶慈祥柔軟的目光下,我的心泛起暖意。
選段從視覺角度寫奶奶包餃子,用“平躺”“抹平”“放肉餡”“彎”“捏合”等動作展現(xiàn)了奶奶包餃子的過程;煮餃子過程除視覺外還加入聽覺(咕嘟)和嗅覺(香氣);吃餃子主要寫味覺(醇厚)。多維度的描述再現(xiàn)了全家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
4.聯(lián)想想象法
聯(lián)想就是因某人、某事、某物、某景想起與之相關的內容,有表里、因果、同類、相似等思維方式;想象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有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以及幻想等形式,它們各有分工,又常綜合運用,運用得法可以豐富文章內容,突出人、事、物、景的形象,呈現(xiàn)出畫面美。
片段一:我用雙手托起奶奶的腳,腳踝骨疤痕清晰可見。凝望著疤痕,一幅畫面在腦海浮現(xiàn):奶奶手挽大籃子爬山挖桔梗,挖了滿滿一籃子,下山時腳一滑,身子滾了好遠,劃破了衣服和手,腳碰到尖利石頭,鮮血汩汩流淌,濕了鞋子。她拄著木棍,一瘸一拐地走回家。我輕輕撫摸著她的疤痕,眼眶濕潤了。
(《給奶奶洗腳》)
片段二: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在凜冽的寒風中,老大爺用焦急的目光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腳凍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從紅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臨的傍晚,一天、二天、三天……這時,我覺得老大爺給我的不是五個雞蛋,而是一顆樸實火熱的心。
(《五個雞蛋》)
片段一節(jié)選的是自己看到奶奶腳踝骨的疤痕,聯(lián)想到奶奶上山采藥摔傷的事,寫出了奶奶的勤勞和對家庭的擔當;片段二節(jié)選的是文章結尾,寫“我”收了老大爺因看錯秤補還的半斤雞蛋后,在回家路上的思想活動。運用想象展現(xiàn)出老大爺在路上如何等“我”的情景,充分表現(xiàn)了老大爺誠實的品質。兩個片段有畫面感,使文章內容真實感人。
5.擬聲造境法
用擬聲詞準確模擬事物發(fā)出的聲音可以營造意境,逼真地反映生活,給人畫面感。擬聲詞的表現(xiàn)形式常見的有:雙音節(jié),如哐當、咔嚓;單音重疊,如嗡嗡、叮叮叮;雙音重疊,如窸窸窣窣、咕咚咕咚等。請看佳作《抓逃犯》中的片段:
轟隆隆的巨雷從頭上滾過,瓢潑大雨嘩嘩地倒下來。呼呼的狂風刮得門窗直響。這天傍晚,在縣城的東關,突然聽到“砰!砰”兩聲槍響,緊接著就聽有人喊:“站?。 ?/p>
有兩個人順著大道噔噔噔地飛跑,后邊,兩個警察騎著帶跨斗的摩托車緊追不舍。
前邊這兩人跑著跑著分開了,有一個突然轉身鉆進胡同里,摩托車在胡同口嘎吱一停,兩個警察從車上跳下來,用那五節(jié)電池的手電筒往里一照,唰,一道白光,全看清楚了……
片段寫的是警察抓犯人的情景,大量運用擬聲詞,渲染了雷、雨、風的駭人氣勢和追趕逃犯的緊張氣氛,呈現(xiàn)出逼真的畫面,讀之仿佛親臨現(xiàn)場,心情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