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鵬 呂 芳 宮靜芝
1)中國山西044400 山西省地震局運城地震監(jiān)測中心站
2)中國山西030025 太原大陸裂谷動力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3)中國太原030021 山西省地震局
4)中國山西030025 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地震監(jiān)測中心站
地下水埋藏儲存條件可分為承壓水、潛水和包氣帶水3 種主要類型(王大純等,1995),觀測含水層具有承壓性,是地震地下水前兆觀測的理想條件,可以較好地反映地殼應力、應變的變化。近年來,地震工作者采用多種方法研究觀測井井水位動態(tài),積累了大量與地下水承壓性判別的有關資料,如:車用太等(1985)分析了井孔水位微動態(tài)形成機理;張昭棟等(1986)研究了氣壓對水井水位觀測的影響;晏銳(2008)研究了影響井水位變化的幾種因素;廖欣(2010)詳細分析承壓井水位潮汐異常機理;丁風和等(2017)通過卷積回歸及階躍響應函數(shù)方法對觀測井地下水埋藏類型進行判別。
目前,山西省現(xiàn)有地下流體觀測井多為其他系統(tǒng)堪選井改造而成,基礎資料不完整,且歷經(jīng)多年觀測,井—含水層類型是否發(fā)生變化尚不能確定。為了進一步提升對該省朔州井、靜樂井、祁縣井、洪洞井和東郭井的認識,擬利用觀測井的氣壓、井水位理論固體潮和水位數(shù)據(jù),采用多種方法對各井地下水埋藏類型進行綜合判定。研究結果可為地下流體觀測井孔資料的完善以及觀測數(shù)據(jù)科學、準確的認識提供一定依據(jù)。
本研究所選朔州井、靜樂井、祁縣井、洪洞井和東郭井位于山西省北部、中部、南部,沿山西斷陷帶縱跨該?。▓D1),周邊分布口泉斷裂、五臺山北麓斷裂、交城斷裂、太谷斷裂、霍山山前斷裂和中條山山前斷裂。山西斷陷帶位于鄂爾多斯塊體東部和南部,夾持于NNE 向的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其中又被NE—NNE 向的恒山、五臺山、中條山和其他隆起分割,形成于上新世,是鄂爾多斯周緣形成最晚的斷陷盆地系,由一系列方向不同的斷陷盆地及其內(nèi)部次一級隆起、凹陷組成,由北向南分布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
圖1 5 口觀測井空間分布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5 wells
5 口井均為靜水位觀測井,井深在360—710 m,含水層為巖溶承壓水或裂隙承壓水,觀測井段360—700 m,配備“十五”數(shù)字化前兆水位觀測儀器開展水位動態(tài)觀測,觀測數(shù)據(jù)連續(xù)性、完整率高,能清晰記錄到固體潮與水振波。各觀測井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5 口井井孔資料及資料選用年份Table 1 Basic borehole information and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5 wells
選取“十五”數(shù)字化以來朔州井、靜樂井、洪洞井和東郭井2019 年、祁縣井2018年水位觀測數(shù)據(jù)及同測點氣壓變化整點值,進行逐月檢查、整理,結合多次樣條插值與一般多項式分段擬合,補足缺數(shù)部分,改正干擾及校測等產(chǎn)生的錯誤數(shù)據(jù),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可靠,同時計算各井水位相應時段的理論固體潮數(shù)據(jù)。
對水位數(shù)據(jù)進行氣壓及水位理論固體潮分析,基于滯后時間與階躍響應函數(shù)(卷積回歸法)、潮汐波分量的預期響應(頻譜分析法)、潮汐波群相位滯后(調(diào)和分析法)等3種方法,綜合診斷并判別地震觀測井地下水埋藏類型。
利用氣壓、水位及其理論固體潮數(shù)據(jù),擬合得到階躍響應函數(shù)最佳值,易于判斷響應的滯后時間并計算校正水位(趙丹等,2013)。若不考慮其他因素(補給和排泄等),井水位變化量可表示為
式中,i為滯后時間;m為選擇的最大滯后時間;ΔW(t)為t時刻水位變化量;α(i)為滯后i時刻的氣壓單位脈沖響應函數(shù);ΔB(t-i)為(t-i)時刻氣壓變化量;β(i)為固體潮響應系數(shù);ΔET(t-i)為(t-i)時刻固體潮變化量。
井水位對氣壓的階躍響應函數(shù)可表示為
式中,A(i)為井水位對氣壓的階躍響應函數(shù),可由氣壓單位脈沖響應函數(shù)α(j)累加求和得到。
丁風和等(2017)發(fā)現(xiàn)各井水位對氣壓的滯后時間與階躍響應函數(shù)之間存在以e為底的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且e 的正負決定了井—含水層系統(tǒng)的地下水類型。利用朔州等5 口觀測井的水位、氣壓及其理論固體潮數(shù)據(jù)進行卷積回歸,計算階躍響應函數(shù)(圖2),并將水位相對氣壓滯后時間與階躍響應函數(shù)進行指數(shù)函數(shù)擬合,結果見表2。由表2 可知,利用該方法進行擬合,除東郭井擬合方程顯示底數(shù)e 為負,即井水位類型為承壓水,其余4 口井底數(shù)e 均為正,即井水位類型為半承壓或非承壓水。
圖2 5 口井階躍響應函數(shù)及擬合曲線Fig.2 Step response functions and fitting curves of the 5 wells
表2 5 口井階躍函數(shù)擬合方程及類型判斷Table 2 Step function fitting equations and type judgment of the 5 wells
研究表明,承壓井水位波動反映了地球固體潮汐波動,且在O1、K1、M2、S2、N2潮汐波分量具有優(yōu)勢周期(車用太等,1990)。利用FFT 頻譜分析方法,對朔州等5 井水位整點值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繪制周期—振幅響應圖(圖3),參照井水位類型不同優(yōu)勢頻譜特征表(表3),進行含水層類型判定。該方法判定結果顯示,朔州井、靜樂井、祁縣井和洪洞井都具有承壓井的周期特征,而東郭井在K1波上表現(xiàn)不明顯,判定為半承壓水。
圖3 5 口井階躍響應函數(shù)及擬合曲線Fig.3 Step response functions and fitting curves of the 5 wells
表3 地下水類型和潮汐波預期響應關系及各井判定結果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type and expected response of tidal wave and judgment results of each well
廖欣(2010)結合Hsieh 潮汐響應模型,發(fā)現(xiàn)承壓井水位對潮汐響應表現(xiàn)為滯后效應。頻譜分析表明,5 口井對M2波響應均較明顯,故利用Venedikov 調(diào)和分析,對井水位整點值數(shù)據(jù)進行潮汐分析,計算M2波相位超前與滯后,結合Hsieh 潮汐響應模型,判定井—含水層類型,結果見表4。由表4 可知,東郭井對M2波相位響應表現(xiàn)為滯后效應,即井含水層類型為承壓含水層,其余4 口井則表現(xiàn)為超前效應,即井含水層為半承壓或非承壓含水層。
表4 5 口井潮汐分析結果及類型判斷Table 4 Tidal analysis results and type judgment of the 5 wells
采用井水位對氣壓的階躍響應函數(shù)、井水位潮汐波頻譜分析、井水位潮汐波群相位超前或滯后3 種定量方法,若觀測井含水層均表現(xiàn)為承壓水性質(zhì),則判定該井水類型為承壓水。采用井水位對氣壓的階躍響應函數(shù)、井水位潮汐波群的相位超前或滯后2 種定量方法,若觀測井含水層判定為半承壓或非承壓含水層,且井水位潮汐波的頻譜分析判定其為非承壓水,則判定該井含水層類型為非承壓含水層。否則,該觀測井地下水埋藏類型為半承壓水(混合水)。
根據(jù)以上判定指標,山西省朔州、靜樂、祁縣、洪洞、東郭井—含水層系統(tǒng)類型綜合判定結果見表5,可見,除東郭井采用3 種的判定結果不一致,其他4 口井結果均一致,綜合3 種指標進行判定,認為5 口井含水層類型均為半承壓含水層。
表5 5 口井潮汐分析結果及類型判斷Table 5 Tidal analysis results and type judgment of the 5 wells
以山西省5 口地下流體觀測井為例,采用多種方法對各井地下水埋藏類型進行綜合判定。利用觀測井的氣壓、井水位理論固體潮和水位數(shù)據(jù),基于滯后時間與階躍響應函數(shù)(卷積回歸法)、潮汐波分量的預期響應(頻譜分析法)、潮汐波群相位滯后(調(diào)和分析法)等3種方法,詳細分析了各井水位數(shù)據(jù)資料,得出如下結論:
(1)采用井水位對氣壓的階躍響應函數(shù)和井水位潮汐波群的相位超前或滯后2 種方法,均判定東郭井含水層類型為承壓含水層,其余4 井為半承壓或非承壓含水層。
(2)采用井水位潮汐波頻譜分析,判定朔州井、靜樂井、祁縣井和洪洞井含水層類型為承壓含水層,東郭井為半承壓含水層。
(3)綜合判定,山西省地震局的5 口觀測井含水層類型均為半承壓含水層。
在東郭井含水層類型判定中,潮汐波周期響應特征出現(xiàn)K1、N2波群明顯缺失現(xiàn)象,卻在其他方面表現(xiàn)出強承壓性,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