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劉凱凱 劉俊 車輪飛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為保障行車安全,隧道洞口通常設置一段遮光棚,形成光過渡段,緩和明暗差異[1-2]。遮光棚的結構形式往往較為封閉,不利于隧道內污染物的擴散,影響隧道通風效果[3-4]。本文以某城市高速公路隧道為研究對象,采用現(xiàn)場實測和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就遮光棚對平行隧道氣流組織的影響展開分析。
某城市高速公路隧道為雙向四車道,單向行車,設計時速100 km/h,為過境運輸通道,以貨、客運為主。隧道斷面采用整體框架結構,主洞凈寬11.05 m,凈高5.8 m,隧道暗埋段長度為3170 m。隧道采用全射流縱向通風方式,左右線各設置10 組雙向射流風機,每組2 臺,單臺射流風機直徑1000 mm,功率30 kW,隧道橫斷面如圖1 所示,通風設備布置如圖2 所示,隧道洞口設置遮光棚作為光過渡段,遮光棚采用鋼結構+玻璃的封閉結構,縱向長度約40 m,遮光棚下方左右線隧道不設置隔墻。南端路面至遮光棚高度為10.7~ 13.2 m,北端路面至遮光棚高度為9.8~12.4 m,遮光棚的縱斷面及橫斷面如圖3~4 所示。據(jù)運營單位反映,正常運營時隧道內空氣品質不佳,能見度較低,行車舒適性差。
圖1 隧道橫斷面(單位:mm)
圖2 通風設備布置圖(單位:m)
圖3 遮光棚縱斷面(單位:mm)
圖4 遮光棚橫斷面(單位:mm)
為了解隧道實際運營情況,在8 月份對隧道開展現(xiàn)場測試。左右線各設置4 處測點,2 處位于隧道內,2 處位于光過渡段,測點位置如圖5 所示。共測試了3 種工況:左右線隧道射流風機全關、僅開啟右線射流風機和左右線隧道射流風機全開。不同工況切換后待30 min 后開始測試。
圖5 測點布置圖(單位:m)
測試期間,隧道南側室外溫度為34.0℃,北側室外溫度為33.4℃。風速和溫度測試結果如表1 所示。2#與3# 測點溫度的平均值定義為隧道的平均溫度,2#與3#測點速度的平均值定義為隧道的平均速度。
表1 風速測試結果
從風速測試結果來看,在工況1 左右線射流風機均未開啟時,在汽車活塞風的作用下,左右線隧道平均風速為2.8 m/s 和3.2 m/s。對比工況2 和工況1 可以看出,當右線射流風機開啟時,右線隧道平均風速提升至5.8 m/s,左線隧道平均風速提升至4.4 m/s,但此時左線隧道射流風機并未開啟,說明左線氣流受到右線射流風機的影響。在工況3 下,左右線射流風機均開啟,活塞風疊加射流風機的作用下,左右線隧道平均風速達到6.5 m/s 和6.3 m/s。
綜上,從測試結果來看,洞口光過渡段封閉遮光棚削弱了隧道與室外的通風換氣能力,兩條隧道的氣流相互影響,氣流在兩條隧道內來回打轉,即使開啟全部射流風機也難以從室外引入新風。
采用 FULENT 17.0 軟件[5]對本隧道進行數(shù)值模擬。隧道兩端基本對稱,重點模擬了北端洞口的通風情況。為簡化模型,曲面的遮光棚簡化成長方體,寬度為22.8 m,頂部距離隧道地面12 m,縱向長40 m。模型如圖6 所示。
圖6 模型示意圖(單位:mm)
數(shù)值模擬采用有限容積法進行方程離散,壓力與速度的耦合采用 SIMPLEC 算法,采用六面體網格進行網格化處理,并在隧道入口、隧道出口、光過渡段進行網格的加密。網格數(shù)量約為100 萬。
進口和出口均設定義為速度入口,以現(xiàn)場測試所得的風速作為邊界條件分別建模計算,分析左右線隧道間的竄流規(guī)律。邊界條件的設置如表2 所示,另外還將入口速度和出口速度分別設置為6 m/s 和4 m/s,與測試工況2 進行比較。本文以CO 為污染物,將右線隧道截面設置為均勻的 CO 散發(fā)面源,質量分數(shù)為0.2%。左線隧道和室外大氣不設置CO 散發(fā)源,初始情況下CO 質量分數(shù)均為0。定義左線隧道CO 質量分數(shù)與右線隧道CO 質量分數(shù)的比值為回流率,以此表征隧道洞口污染物竄流情況。
表2 入口邊界條件的設置
隧道洞口3 m 高度處的速度場分布如圖7 所示,圖中 X 軸3150~3170 m 為隧道內,3170~3210 m 為光過渡段。Y 軸0~11.05 m 為右線隧道,11.75~22.8 m 為左線隧道。
圖7 速度場分布圖(單位:m/s)
可以看出,在隧道洞口附近光過渡段范圍內(3170~3190 m 處),氣流均存在明顯的回流現(xiàn)象。這是由于在洞口光過渡段處左右線連通,且封閉的遮光棚結構削弱了隧道與室外的通風換氣能力,右線隧道排出的氣流受左線隧道進口處負壓的影響發(fā)生了偏轉,來自右線隧道的廢氣未能直接排放至隧道外即被吸入左線。部分新鮮空氣從外界進入光過渡段,與右線隧道的廢氣混合后進入左線隧道。對比7a 和7d 可以看出,當左右線的隧道風機全部開啟時,洞口處的負壓更大,右線隧道的排風均在3170~3185 m 范圍內發(fā)生偏轉并全部被吸入左線隧道,且較大的橫向風會對行車安全構成了威脅。對比7b 和7c 可以看出,當右線出口風速大于左線入口風速時,排風部分直接排出室外,部分被吸入左線隧道。當左線入口風速大于右線出口風速時,受到左線負壓的作用,右線隧道的全部排風被吸入左線。
4 種工況下的回流率如表3 所示。工況3 由于左線入口風速大于右線出口風速,左線隧道洞口處的負壓作用更大,更多的室外新風被吸入左線隧道,因此回流率相對較低,為66.7%,但是由于隧道兩端呈現(xiàn)對稱性,另一側洞口的氣流情況與工況2 類似。其余工況回流率相差不大,均在85%左右,嚴重影響了左線隧道空氣品質。
表3 模擬結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不改變現(xiàn)有遮光棚結構的情況下,僅通過加強通風強度并不能降低竄流的影響。
綜合工程實際情況、現(xiàn)場測試和模擬計算,分析可知,導致空氣品質不佳,能見度較低的原因歸結為以下2 個方面:
1)封閉遮光棚導致隧道左右線相互影響,廢氣回流率大
根據(jù)模擬計算可知,由于左右線隧道洞口距離近,且在光過渡段處左右線之間完全連通,同時受封閉遮光棚影響,廢氣未經與外界新鮮空氣充分混合稀釋便被相鄰隧道吸入,導致隧道廢氣難以有效排出,廢氣回流率大,影響正常運營時隧道的有效通風換氣效果。大量廢氣在左右線隧道內部循環(huán)打轉,嚴重影響隧道內空氣品質,帶來通風不良、污濁空氣堆積現(xiàn)象,此為主要原因。
2)隧道大型車比例高
本隧道為過境運輸通道,通行大貨車和拖掛車等大型車,根據(jù)交通量預測,大型車占比約20%,該兩類車輛均采用柴油發(fā)動機,產生的煙塵量高于城市隧道。且隧道為高速公路隧道,全天不間斷運營,因此隧道路面及墻面清洗頻率遠低于城市隧道,造成隧道內環(huán)境較差,此為次要原因。
1)通過現(xiàn)場實測和模型試驗可以看出,隧道洞口處光過渡段封閉遮光棚強化了左右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削弱了隧道與室外通風換氣效果,氣流在兩條隧道內來回打轉,影響了隧道洞口的氣流組織,導致廢氣回流,即使加強通風強度也不能降低回流率,是造成隧道通風換氣不良的直接原因。
2)在工程實踐中,對遮光棚的關注往往聚焦在遮光效果及造型美觀上,通常由建筑專業(yè)牽頭完成,不需要通風專業(yè)會簽。由此案例可以看出,不良的遮光棚設計會影響隧道通風效果,各相關專業(yè)在前期應做好協(xié)調溝通工作,通風專業(yè)應結合自身需要提出相關要求,以便確定合理的遮光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