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佳
(蘭州蘭石醫(yī)院內分泌科,甘肅 蘭州 730050)
2 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常見的糖尿病類型,隨著病情進展可引起多種心血管并發(fā)癥,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1]。傳統(tǒng)治療以階梯式治療為主,患者在藥物降糖不達標情況下才啟用胰島素治療[2]。但隨著研究的不斷開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3-5],初診T2DM 病例實施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更有利于胰島β 細胞功能的改善,其降糖作用更為顯著,且效果穩(wěn)定,是一種高效、精簡的治療方案。目前,臨床關于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應用研究已逐漸成熟,但對其在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中的臨床報道相對較少。本研究結合2016年1 月-2021 年1 月蘭州蘭石醫(y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92 例初診T2DM 患者,觀察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對初診T2DM 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 月蘭州蘭石醫(y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92 例初診T2DM 患者,將46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階梯式治療設為對照組,另將行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46 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18 例;年齡48~62 歲,平均年齡(53.19±5.24)歲;BMI 21~32 kg/m2,平均BMI(25.26±3.65)kg/m2。觀察組男29 例,女17 例;年齡49~63 歲,平均年齡(53.25±5.30)歲;BMI 20~32 kg/m2,平均BMI(25.35±3.71)kg/m2。兩組性別、年齡、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行?;颊呔谥榍疤嵯伦栽竻⒓印?/p>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初診患者,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6]診斷標準;②病例資料完整;③未接受降糖治療;④無藥物禁忌。排除標準:①Ⅰ型糖尿病患者;②合并肝、腎功能損害者;③伴有心血管疾病者;④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病變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階梯式治療,初步給予飲食與運動管理(低鹽、低糖、低脂,定量進食,禁煙禁酒,適量運動);1 個月后若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紅蛋白>7.0%),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規(guī)格:0.5 g/片)口服治療,0.5 g/次,2 次/d,隨餐服用1 個月,可每周增加0.5 g,最大劑量2.55 g/d;當單藥治療用至最大劑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給予利格列汀(BoehringerIngelheim Pharmaceuticals Inc.,國藥準字J20171087,規(guī)格:5 mg×7 片)聯(lián)合治療,5 mg/次,1 次/d;1 個月后若血糖控制不佳,應用甘精胰島素注射液(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52,規(guī)格:3 ml∶300 IU)注射治療,依據(jù)具體血糖情況調整劑量,調整起伏為2 IU,最大單次劑量為40 IU,1 次/d,療程共5 個月。
1.3.2 觀察組 行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確診后采用胰島素泵給予持續(xù)皮下胰島素注射(CSⅡ),選用人胰島素注射液[(通化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92,規(guī)格:3 ml∶300 IU(筆芯)],初始劑量為0.4~0.6 IU/(kg·d),基礎輸注量占全天胰島素總量的40%~60%,當血糖達標后[空腹血糖(FPG)<6.1 mmol/L,餐后2h 血糖(2hPBG)<7.8 mmol/L],持續(xù)CSⅡ治療10~14 d,后續(xù)每個月進行1 次隨訪監(jiān)測,當患者血糖再次升高(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h 血糖>10.0 mmol/L)時,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治療,療程共5 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功能指標[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血糖波動情況[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動幅度(PPGE)]、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樣斑塊檢出情況。IMT<0.9 mm 為正常,IMT 0.9~1.3 mm為內膜增厚,IMT≥1.3 mm 或有明確斑塊形態(tài)為粥樣斑塊。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 兩組FPG、2hPB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胰島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HOMA-β 高于治療前,HOMA-IR 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HOMA-β高于對照組,HOMA-IR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胰島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胰島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血糖波動情況比較 觀察組LAGE、PPGE 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波動情況比較(,mmol/L)
表3 兩組血糖波動情況比較(,mmol/L)
2.4 兩組頸動脈IMT 值及斑塊檢出率比較 對照組頸動脈IMT 值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頸動脈IMT 值及斑塊檢出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頸動脈IMT 值及比較斑塊檢出率比較[,n(%)]
表4 兩組頸動脈IMT 值及比較斑塊檢出率比較[,n(%)]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T2DM 的發(fā)生發(fā)展多與胰島素分泌障礙及胰島素抵抗等原因有關,因此,外用胰島素已成為現(xiàn)階段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強效藥物之一[7]。目前,臨床多以階梯式療法作為T2DM 血糖管理方案,從飲食干預到單藥口服,再到聯(lián)合用藥,當聯(lián)合用藥也無法獲得理想的降糖效果時啟用胰島素治療[8]。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報道指出[9,10],于T2DM 初診階段采用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通過血糖的短時間嚴控逆轉胰島β 細胞的分泌缺陷,進而達到理想降糖效果,不僅療效迅速,且效果穩(wěn)定,可有效延緩機體的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降低各種心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糖水平(FPG、2hPBG、HbA1c)低于對照組,且HOMA-β 高于對照組,HOMA-IR 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迅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同時改善胰島細胞功能,這與既往報道[11-13]結果一致。分析認為胰島β 細胞功能損傷在T2DM 發(fā)病早期具有一定的可逆性,通過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促使其逆向轉變,增強胰島素分泌功能,同時降低胰島素抵抗,進而達到理想的降糖效果[14]。此外,觀察組LAGE、PPGE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具有更為平穩(wěn)的降糖作用,可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動。這是由于胰島素泵可模擬胰島素的正常分泌,不僅可加快藥物的吸收效率,同時避免了血糖水平的大幅波動,大大提高了血糖管理的穩(wěn)定性[15]。研究顯示[16],初診T2DM 患者的血糖波動可影響其血管內皮功能,與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密切相關。其中,血糖的高波動可引起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的出現(xiàn),促進炎性因子介導血管內皮損傷,進而加速血管粥樣硬化的形成[17]。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其早期改變多表現(xiàn)為動脈內膜-中膜增厚,與冠心病等大血管病變的形成密切相關[18]。而本研究結果中,對照組治療后的頸動脈IMT 值高于治療前(P<0.05);而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頸動脈IMT 值及斑塊檢出率均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控制動脈內膜-中膜的增厚,降低其斑塊形成風險,延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進程。分析原因為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減少患者的血糖波動,進而降低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對組織細胞的損害,延緩血管粥樣硬化的形成[19],這與趙田等[20]觀點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控制初診T2DM 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島β 細胞功能,避免血糖波動,同時影響粥樣斑塊的形成,延緩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有利于心血管并發(fā)癥風險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