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來順
(天津市寶坻區(qū)安康醫(yī)院精神科,天津 301800)
氨磺必利(amisulpride)與利培酮(risperidone)均是臨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治療中。大量研究證實[1,2],二者療效相當,對患者陽性及陰性癥狀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但隨著藥物的廣泛應用,多項報道指出[3,4],此類藥物可影響機體的內(nèi)分泌及代謝系統(tǒng),引起代謝綜合征等不良情況,進而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病發(fā)生風險,不利于患者的生存預后。目前,關于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內(nèi)分泌及糖脂代謝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研究結(jié)論也存在一定差異[5]。本研究結(jié)合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天津市寶坻區(qū)安康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6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內(nèi)分泌及糖脂代謝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天津市寶坻區(qū)安康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6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氨磺必利組與利培酮組,各34 例。氨磺必利組男15 例,女19 例;年齡25~47 歲,平均年齡(31.22±4.86)歲;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140 分,平均PANSS 評分(83.25±7.56)分。利培酮組男14 例,女20 例;年齡26~48 歲,平均年齡(31.48±4.75)歲;PANSS 評分60~140 分,平均PANSS 評分(83.60±7.62)分。兩組性別、年齡、PAN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6]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無藥物禁忌;③2 周內(nèi)未服用過抗精神病藥物。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者;③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④近期服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及利尿劑等藥物者。
1.3 方法
1.3.1 氨磺必利組 采用氨磺必利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31,規(guī)格:0.2 g/片)治療,起始劑量為0.1~0.2 g/d,依據(jù)患者病情在1 周內(nèi)加至0.4~0.8 g/d,療程12 周。
1.3.2 利培酮組 采用利培酮(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776,規(guī)格:1 mg/片)治療,初始劑量1~2 mg/d,依據(jù)患者病情可于10 d內(nèi)加至4~6 mg/d,療程12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內(nèi)分泌指標[血清催乳素(PRL)、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促甲狀腺素(TSH)]、代謝指標[腰圍、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謝綜合征(MS)及代謝指標異常率。MS 診斷標準[7]:①中心性肥胖(男腰圍>90 cm,女腰圍>85 cm);②TG 升高(TG≥1.7 mmol/L);③HDL 降低(HDL<1.04 mmol/L);④血糖升高(FPG≥6.1 mmol/L,2hPG≥7.8 mmol/L),代謝指標異常參考同上。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內(nèi)分泌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PRL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利培酮組高于氨磺必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氨磺必利組治療前后T3、T4、TS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利培酮組治療后T3、T4、TSH 指標低于治療前,且低于氨磺必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內(nèi)分泌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內(nèi)分泌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腰圍、FPG、2hPG、TG、LDL 水平高于治療前,HDL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利培酮組腰圍、FPG、2hPG、TG、LDL 水平高于氨磺必利組,HDL 水平低于氨磺必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代謝指標比較()
表2 兩組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MS 發(fā)生率及代謝指標異常率比較 利培酮組MS 發(fā)生率及代謝指標異常率均高于氨磺必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MS 發(fā)生率及代謝指標異常率比較[n(%)]
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均是精神分裂癥的一線用藥,二者療效相當。但研究指出[8,9],此類藥物副作用較為明顯,可引起肥胖、高血糖、脂代謝紊亂等問題,較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更為嚴重,增加了MS 發(fā)生風險。目前,關于抗精神病藥物對機體內(nèi)分泌及糖脂代謝的影響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部分研究指出[10,11],氨磺必利與利培酮等藥物可阻斷組胺H1受體、多巴胺受體及5-羥色胺(5-HT)受體,進而引起代謝紊亂。同時,此類藥物對胰島細胞具有一定的直接作用,可拮抗胰島β 細胞上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受體,并抑制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由此引起代謝紊亂,且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機體代謝的影響程度存在一定差異[12]。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后PRL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利培酮組PRL 水平高于氨磺必利組(P<0.05),提示二者均可引起機體PRL 升高,但利培酮更為明顯。PRL 升高是多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常見毒副反應,這與藥物降低多巴胺對PRL 的抑制作用有關,而利培酮對垂體-漏斗通路D2受體的阻斷作用更為明顯,且具有較強的5-HT 受體親和力,因此對PRL 指標的影響更大[13,14]。本研究中氨磺必利組治療前后T3、T4、TS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利培酮組治療后T3、T4、TSH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低于氨磺必利組(P<0.05),可見氨磺必利對甲狀腺激素的影響小于利培酮。此外,利培酮組腰圍、FPG、2hPG、TG、LDL 水平高于氨磺必利組,HDL水平低于氨磺必利組(P<0.05),表明氨磺必利對患者體質(zhì)量及糖脂代謝的影響小于利培酮。分析原因,利培酮對5-HT2A 受體及組胺H1受體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引起食欲增加,進而刺激攝食,導致患者體脂量增加及糖脂代謝異常,而氨磺必利的受體親和力相對較弱,因此影響較小,這與鄭鴻偉等[15]報道一致,但與韓興玲等[16]研究結(jié)果相左,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選取及用藥時間等因素有關。最后,利培酮組MS 發(fā)生率及代謝指標異常率均高于氨磺必利組(P<0.05),提示氨磺必利的用藥安全性高于利培酮,其MS 及代謝異常風險更低。
綜上所述,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內(nèi)分泌及糖脂代謝的影響小于利培酮,且代謝異常率相對較低,應用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