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梓銘,林 娟
廈門弘愛醫(yī)院內分泌科,福建 廈門 361000
糖尿?。―M)是常見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1],若是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容易發(fā)生器質性病變。目前尚無治愈DM 的特效藥物,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加之患者往往缺乏對DM 的正確認識,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影響血糖控制效果,所以必須對DM 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以便讓患者盡快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增強健康觀念,主動配合治療活動,有效控制DM 病情進展,改善預后。大量報道指出[2-3],常規(guī)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規(guī)范性,不能切實改變患者疾病認識,而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具有計劃性、順序性以及時效性[4],可以讓患者獲得高效性、連續(xù)性、目的性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增強健康教育效果?;诖?,本文就DM 護理中采用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的價值展開分析。
將2019 年7 月—2019 年12 月廈門弘愛醫(yī)院接診且提供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41 例DM 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20 年1月—2020年6月接診且提供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的41例DM 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1 例,女20 例,年齡41~76 歲,平均年齡(58.4±15.1)歲,病程10~93 個月,平均病程(50.1±4.9)月,小學11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12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42~77 歲,平均年齡(58.8±15.2)歲,病程11~94 個月,平均病程(51.6±4.6)月,小學10 例、初中17 例、高中及以上14例。納入標準:(1)符合《2017 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診斷標準。(2)精神系統(tǒng)正常。(3)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肺腎疾病。(2)風濕性疾病。(3)中途退出研究。(4)哺乳、妊娠。(5)溝通障礙。(6)惡性腫瘤。兩組基本資料(文化程度、DM病程等)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健康教育。評估患者DM健康知識認知程度,然后再進行飲食、血糖監(jiān)測、運動等方面的指導。
觀察組提供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1)組建小組:由護理人員、護士長組成護理小組,結合患者情況明確健康教育護理路徑,且在護理前先行對護理人員展開培訓,培訓時護士長全程監(jiān)督。(2)入院第1 天: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管理制度、醫(yī)護人員、儀器設備等,發(fā)放健康手冊,同時告知檢查注意事項,了解病情、日常飲食及運動習慣等。(3)第2 天: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藹的態(tài)度講解DM 病因、發(fā)病機制、治療措施、注意事項等。(4)第3 天:結合病情、血糖水平、飲食喜好等制定膳食方案,且詳細叮囑每日、每餐營養(yǎng)元素攝入量、進食時間,評估且補充前1 d 健康宣教知識掌握情況。(5)第4 天:講解DM 患者運動目的、時間、方式、價值,使患者切實意識到運動對于病情控制的有效性、實用性,從而主動進行運動鍛煉,同時必須叮囑低血糖常見癥狀、應對技巧,再次評估前1 d 知識掌握程度,對患者認知誤區(qū)進行糾正。(6)第5 天:詳細講解藥物保存方法、用法用量、作用機制、不良反應及應對,且仍需進行評估、補充。(7)第6 天:講解且示范血糖監(jiān)測方法,且告知不良情緒與DM 間的關系,指導情緒控制技巧,幫助患者保持平和心態(tài),且追蹤健康教育情況,補充不足之處。(8)第7 d:結合治療效果進行個體化、針對性宣教,且發(fā)放DM 知識、技能評估問卷,了解患者血糖測量、疾病與用藥知識是否正確,及時糾正發(fā)現(xiàn)的問題。(9)出院時:進行運動、不良反應監(jiān)控、飲食、用藥等方面的出院指導,且發(fā)放疾病攜帶卡,叮囑注意事項。
將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不良情緒評分、血糖指標、患者滿意程度作為觀察指標。(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以醫(yī)院自制量表評價兩組患者飲食知識、疾病知識、血糖自我監(jiān)測、運動知識掌握程度[5],單項滿分25 分,評分低則表示掌握程度差。(2)不良情緒評分:以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抑郁情緒,以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焦慮情緒[6],均為20 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不良情緒越重則評分越高。(3)血糖指標:于護理前后測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7]。(4)患者滿意程度:以醫(yī)院自制量表評價,內容涵蓋護理技巧、健康宣教、服務態(tài)度等,分為:0~69 分為“不滿意”、70~89 分為“較為滿意”、90~100 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十分滿意)。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飲食知識、疾病知識、血糖自我監(jiān)測、運動知識掌握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飲食知識18.77±1.41 22.56±1.33 12.520 0疾病知識19.58±1.74 23.77±1.02 13.302 0血糖自我監(jiān)測20.98±1.54 23.55±1.17 8.509 0運動知識19.16±1.27 22.18±1.22 10.981 0
組間SDS、SAS 評分在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DS、SAS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1)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41)護理前護理后t值(組間護理前/后)P值(組間護理前/后)SDS SAS 58.56±4.47 55.25±3.52 56.83±5.39 53.17±4.83 58.41±6.29 49.46±2.33 0.124/8.783 0.901/0 56.91±5.44 47.28±4.72 0.067/5.585 0.947/0
護理前,兩組患者FPG、2 hPG、HbA1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指標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指標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1)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41)護理前護理后t值(組間護理前/后)P值(組間護理前/后)FPG(mmol/L)2 hPG(mmol/L)HbA1c(%)8.62±1.68 8.38±1.76 12.39±1.43 9.64±1.92 8.32±0.67 8.13±1.81 8.69±1.53 6.84±1.31 0.197/4.494 0.844/0 12.36±1.42 6.51±1.26 0.095/8.727 0.924/0 8.35±0.64 7.25±1.54 0.207/2.371 0.836/0
觀察組滿意度為90.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98,P<0.05)。
DM 是發(fā)病率較高的代謝性疾病,加之病程綿長,治療周期長[8],患者負性情緒較重,依從性不高,極易影響血糖控制效果,需要進行健康教育,而常規(guī)健康教育缺乏規(guī)范性、目的性[9],護理效果欠佳。因此,尚需完善健康教育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對于DM 患者有較好護理效果。一方面而言,DM患者普遍缺乏對DM的正確認識,而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是新型護理模式,具有目的性與計劃性,可以結合患者認知程度,逐步為患者講解DM 疾病、飲食、運動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另一方面而言,DM 病程綿長,患者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通過提高患者對DM 的認知程度,可以讓患者對自身病情做到“心中有數”[10-11],從而消除過度焦慮、擔憂、不安等負性情緒,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SDS 評分亦優(yōu)于對照組。另外,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通過有順序、有計劃的普及DM 知識,既能提高遵醫(yī)行為[12],確保療效,也能幫助患者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飲食、運動等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糖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使護理人員有目標、有組織的實施健康教育,可以減少護理工作的隨機性、盲目性,護理質量較高,加之可以按照臨床路徑時間落實護理項目[13],能夠提高護理人員主動性,從而有助于贏取患者信任,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滿意度,因此,觀察組患者滿意程度更高。
綜上所述,在DM 護理中實施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有較好效果,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