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酬,這是我們以前很少談的話題。
以前很少談論,是因為這是個老話題。今天想談,也是有感于這個一點新意也沒有的話題為什么被人們一再談論。這些談論,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現(xiàn)在,核心訴求就是:提高稿酬標準。至于提高稿酬標準的理由,落在文學作品這邊的,往往是那句感人的話:文學寫作,是一項寂寞的、艱辛的、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倒推差不多一百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寂寞的、艱辛的、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魯迅可以靠稿酬支撐起一個家庭體面的生活;再倒推一百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寂寞的、艱辛的,同樣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愛倫·坡——按道理,這個開啟了近代西方某派類型寫作的天才,他理應獲得某些世俗趣味的獎賞,至少應該生活得不錯,然而事實是——他的稿酬,養(yǎng)不活自己。
沒有人會反對社會系統(tǒng)應尊重人的勞動并給予這勞動理想的報酬,但很少有人對勞動報酬做系統(tǒng)性觀察與思考。新中國建立后,巴金老人講,我不領工資了,因為我是職業(yè)作家,我有稿酬。我相信,敬愛的巴老一定不是在做一場奉獻表演,他深知,稿酬是社會系統(tǒng)性運轉的“果”。
當前,我國的稿酬來源是復雜的,有完全財政支付的,有財政補貼或社會性基金補貼支付的,有項目支付的,還有依靠市場收益支付的。稿酬來源的復雜性,意味著政策干預的復雜性。其實,比提高稿酬更為緊迫的,是面向真正現(xiàn)代化的、公平的出版市場的系統(tǒng)性再造——其中,尤要呵護的是,在市場中培育并曾經(jīng)獲得自然生長的經(jīng)濟秩序與社會自治能力。
因為它不僅關乎稿酬,也關乎文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