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魁
《藝術活動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并減少反社會行為》
·《青少年雜志》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2年3月
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考察了青少年藝術活動與反社會行為間的關系。研究基于美國25000余名青少年的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他們參加學校俱樂部、管弦樂隊、合唱團或校外藝術課程等活動的參與度,以及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參與藝術活動越多,發(fā)生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越小,自我控制水平更高,并對反社會行為持負面看法,表明參與藝術活動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叛逆和反社會行為。
《數(shù)字游戲是STEM教育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國際STEM教育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2022年3月
浙江師范大學一項薈萃分析考查了STEM教育中采用數(shù)字游戲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對2010 2020年的33篇相關論文進行了效應量分析,包括3 894名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數(shù)字游戲對總體效應量的貢獻為中等。該研究還探討了學科類型、游戲類型、游戲平臺和持續(xù)時長等多個調(diào)節(jié)變量及其對學習結果的潛在影響。結果表明,數(shù)字游戲是很有前途的教學方法,在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加深知識概念理解、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有重要價值,可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收益。
《游戲化學習在化學教育中有積極作用》
·《科學教學研究雜志》 (Journal of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22年3月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一項薈萃分析考查了基于游戲的學習方式在化學教育中的作用。該研究分析了20062020年發(fā)表的符合要求的34篇論文,進行詳細編碼并采用三級隨機效應模型衡量效應量。研究發(fā)現(xiàn),交互性、挑戰(zhàn)性、游戲性和反饋性等基本游戲設計特征可解決化學教育中的很多問題,例如低動機水平和低情感水平等相對于動機和情感而言,基于游戲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的知識記憶方面效果更好??梢?,基于游戲的學習方式對化學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歸屬感對于高中生參與STEM學習非常重要》
·《科學教學研究雜志> (Journal of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22年3月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以5所高中52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查了歸屬感對高中生STEM學習的影響。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STEM課堂是包容性的,教師也是公平的,這部分學生更有可能在STEM課堂中感受到歸屬感,也增加了他們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STEM問題的自我勝任感那些認為教師不公平、課堂包容性差的學生傾向于避免參與STEM課堂;歸屬感對高中生學習STEM非常重要,提升和改善STEM課堂的包容性是增加學生STEM歸屬感的重要方法。
《在非正式教育中采用個人相關數(shù)據(jù)促進青少年學習遺傳學》
·《科學教育》 ( Science Education)
·2022年3月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考查了青少年使用個人數(shù)據(jù)對學習遺傳學的影響。該研究以120名10 - 14歲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利用自身的各種生物學特征數(shù)據(jù)(如膚色、咖啡因代謝等)進行遺傳學學習,并對他們在夏令營前后的社會情感態(tài)度和遺傳學知識進行了評估。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社會情感態(tài)度表現(xiàn)出顯著進步,大部分學生的遺傳學知識也有了顯著的提升,說明在非正式的科學學習中加入個人數(shù)據(jù),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學習遺傳學知識,并提升他們在科學學習中的社會情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