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狄青的早年經(jīng)歷在史書記載很少,能夠確定的是,狄青年輕時即投身軍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間,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宋夏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
在與夏軍的交戰(zhàn)中,狄青參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戰(zhàn)斗,被流矢射中過8次。每次上陣,他都披散著頭發(fā),戴著銅面具,出入于敵陣的千軍萬馬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天下“聳然畏慕之”。到了皇祐四年(1052),狄青因功勛頗著,升任樞密副使。按宋朝制度,中書門下與樞密院,號稱宋廷的文武二府。狄青榮升為直接供事于皇帝的樞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為名聲顯赫的朝廷命官。
狄青起自低微,臉上當然一直留有當兵時在臉上刺字的印跡。他做了官以后,宋仁宗特別指示他敷藥把臉上的黑字除掉。這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恩典,證明了皇帝對狄青的關(guān)愛和重視。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回奏道:“陛下按功勞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門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于這張被刺字的臉,臣愿意留著它來鼓勵部隊的人多立戰(zhàn)功,請原諒臣不奉詔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
然而,真到了“儂智高之亂”搞得宋朝舉國騷動之時,臉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里的最后一張王牌?;实v四年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將”的狄青統(tǒng)率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為了打勝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決心。狄青領(lǐng)兵號稱20萬,麾下文武將佐多達231人,楊家將的成員,楊老令公的孫子楊文廣就是他的先鋒。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討儂智高的文官將帥在接到命令后大都是“六七日”即馳至廣州,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軍事經(jīng)驗豐富的狄青的做法恰好與此相反。一切準備就緒后,十月初狄青才率軍啟行,第二年正月到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后又按兵不動達13天之久,讓疲憊的士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復(fù)體力。
對于狄青的按兵不動,缺少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儂智高卻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誰知,到了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shè)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里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于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xù)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昆侖關(guān)。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昆侖關(guān),從敵后分兩路掩殺過來,對儂軍陣地來往沖突,終于奠定勝局。感覺大勢已去,儂智高只能燒毀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50里,斬首數(shù)千級,生擒500余人。這場遷延逾年的戰(zhàn)事,不到一個月就被狄青平息了。
然而,平定儂智高之亂,既是狄青人生的巔峰,也是一代名將悲劇的開始。宋軍班師回朝后,朝廷自然要論功行賞。由于狄青本身就是樞密副使,已經(jīng)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要提拔其為樞密使。
誰知,激烈反對這個主意的,恰恰是當初全力支持狄青出兵征討儂智高且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龐籍。此人“變臉”的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手下的大將曹彬縱有滅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并未馬上因此得到樞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賜錢二十萬緡而已”。仁宗一聽,只得作罷。
按說此事就這樣了結(jié)了。誰知參知政事梁適為狄青力爭。這倒不是他仗義執(zhí)言,而只是在為自己考慮。狄青若是當了樞密使,雖目前官位比梁適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遞補不上去的,能升遷拜相的只能是梁參政本人了。在他的勸說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為樞密使。這的確是殊榮。因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將升任樞密使的。
此番上位樞密使,又有與梁適合謀結(jié)黨營私之嫌,令狄青就此竟變得為整個士大夫陣營所不容。
被歐陽修稱為“社稷之臣”,號稱賢相的韓琦就是個中典型。狄青對韓琦非常謙恭禮讓,即使在官拜樞密使,與韓琦官階相當后也是如此。他每次到韓府,“必拜于廟廷之下,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禮侍其子弟”。
反過來,韓琦對狄青,那可說是非常之不客氣,竟至于到了以羞辱狄青為樂的地步。宋人筆記記載,有一次,韓琦出鎮(zhèn)定州路時,狄青恰擔任總管。正好狄青的舊部焦用帶兵路過,狄青便請他一起喝酒。恰好此時有部下上告焦用克扣軍餉,韓琦便下令逮捕焦用,準備處決。這當然算是在整飭軍紀,但嚴格說起來,焦用也罪不至死。狄青得知以后趕去撈人,口口聲聲“焦用有軍功,好兒”。結(jié)果韓琦嗤之以鼻,反而來了一句,在“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兒”,焦用算什么東西!
結(jié)果,韓琦居然當著狄青的面,殺死了一位立有戰(zhàn)功的軍官。這樣的小題大做就是在“殺雞儆猴”,警告狄青,并公開宣示對武將的鄙棄,對軍功的不屑,以及文臣對武將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除了焦用被殺冤枉之外,連韓琦養(yǎng)的家妓都敢當著狄青的面戲謔其為“斑兒”(因臉有刺字)。飽受戲弄、羞辱的狄青,對此竟然也無可奈何。武人固有的卑微地位在文臣面前暴露無遺。
狄青曾為此感嘆:“韓樞密功業(yè)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h3>“無他,朝廷疑爾”
缺少進士“文憑”的狄青,固然得不到士大夫們的認同,卻偏偏在平民百姓和兵卒中的人氣相當高。廣大將士都將狄青看作心中的英雄對外人夸耀,甚至每次拿到軍餉,都說成是“狄家爺爺所賜”。
這就更加犯了朝廷的大忌諱,不難想見,對狄青不利的流言蜚語應(yīng)運而生。狄青擔任樞密使4年,其任上所作所為的正面記載幾乎在史書中絕跡,倒是猜忌、責難與誹謗,像股旋風似的一齊撲了過來。
待到輿論準備得差不多時,士大夫們就赤膊上陣要求罷免狄青了。嘉祐元年(1056)知制誥劉敞上書,毫無理由地將狄青當作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脅。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跳了出來,“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quán)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恟恟”。既是權(quán)臣,又“為兵眾所附”,這指的自然就是樞密使狄青了。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片“倒狄”合唱中,聲音最響亮的那位仁兄,居然是歐陽修。他與狄青也沒有個人恩怨,只是“對事不對人”,“為國家消未萌之患”,唯恐出現(xiàn)第二個“黃袍加身”的人奪了大宋的天下。
相比之下,當時擔任宰相的文彥博罷免狄青的邏輯就顯得簡單明了了許多。在他請罷狄青時,宋仁宗回答,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確實如此。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在世時,哪里露出過半點兒“謀逆”的跡象?最后還不是搞出了“陳橋兵變”,奪了后周的天下!
這番話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在宋仁宗聽來,卻又是那么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在眾多大臣再三參奏之下,他對狄青的信任動搖了,終于同意將其樞密使一職罷免,并將狄青調(diào)往外地去做官。
嘉祐元年八月,僅僅做了4年樞密使、沒有犯任何錯誤的狄青終于被罷官,以護國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陳州(今屬河南)知州。自狄青之后,終北宋之世,再也沒有武將能夠入主樞密院。
而臨行前,文彥博的一番話卻足夠給狄青造成無盡的恐慌。狄青向文彥博問起為何被外放,文彥博簡潔明了地回答:“無他,朝廷疑爾!”在封建時代,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被朝廷懷疑的話還會有好下場嗎?行前,狄青內(nèi)心萬分悲楚,無限傷感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备猩跽?,在狄青無辜被貶至陳州之后,根據(jù)文彥博的建議,朝廷仍然每月兩次派遣使者前往陳州撫問狄青,名為撫問,實則為監(jiān)視。這時的狄青已被流言蜚語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驍將,其威武英姿早已不復(fù)存在。
不過半年之后的嘉祐二年(1057)三月,可憐大將狄青沒有死在敵人的利刃之下,卻不堪自己人的猜疑、打擊和迫害,郁郁而終,享年還不到50歲。
(摘自《看不夠的中國史》)3FAA73BE-D317-40C1-A203-F806241D93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