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
孟子在宋國認識了在游說諸侯三十年中唯一推行了他主張的人——當時還是滕國太子的滕文公。滕國太子出差時路過宋國,拜訪了孟子。孟子告訴滕太子人性是善的,不要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爭權奪利、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就懷疑人性。人之所以會有惡,是因為沒有保存好善心的緣故。如果人人都能保存善心、修養(yǎng)道德,那么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滕太子對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很向往,對孟子的理論很感興趣。不久,滕國國君去世,滕太子登上國君之位成為滕文公。他第一件事就是辦一場風光的、讓國人心悅誠服的葬禮。他對儒家那些紛繁復雜的葬禮儀式很沒有信心,就兩次派人去請教孟子。孟子鼓勵他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勇敢去做。滕文公排除異議,按照儒家的葬禮儀式安葬了父親,滕國人很滿意,這也堅定了滕文公實施仁政的決心。這是孟子的主張第一次在一個國家實施,也是唯一一次。
孟子從宋國去魯國,魯國國君沒有來見孟子。孟子認為那是天意,是上天還沒有準備好讓他實現“平治天下”的理想,也讓魯國失去了一次大好機會。孟子干脆帶領弟子到了滕國,住在滕文公為他準備的“高級賓館”,享受著國師的待遇。有一天,一個“賓館服務員”的草鞋不見了,懷疑被人偷走了,就問孟子是不是他的弟子偷的。孟子冷笑著說,你以為我們是來偷你草鞋的?事實上,孟子帶著弟子們來到滕國,是要向滕文公系統(tǒng)闡述他的王道理想和仁政措施——雖然滕國是個小國,但行仁政不分大小。行仁政恰恰是小國崛起、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fā)展的最佳捷徑和最優(yōu)策略。
孟子告訴滕文公,民眾的事就是國家大事,這是治國理政的關鍵。首先要讓百姓擁有資產,這叫“制民之產”。睿智的孟子看到了行仁政的關鍵,只有老百姓人人有了資產和物業(yè),他們才會安定下來。也就是說,滕文公要想成為堯舜禹那樣的圣王,就必須善待百姓,讓老百姓有資產過上安心日子,這樣國家才會安定和諧。孟子仁政的第二條措施是“取民有制”,推行合理的賦稅制度。孟子認為夏商周三代的“什一稅”是完美的賦稅制度——推行百分之十的稅率,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百姓的負擔。孟子認識到,除了“富口袋”更要“富腦袋”。他告訴滕文公,人民生活安定后,要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具體就是設立庠(xi1ng)序學校來教育人民。
孟子告訴滕文公,如果朝廷上的人都懂得人倫關系,老百姓自然就會親密起來,這樣滕國就會有明君興起,其他的國家必然學習效法,這樣滕文公不僅是明君,還能為天下培養(yǎng)一大批明君,成為明君們的老師,這樣的話,滕國必然會有新氣象!925BFF0D-EC3A-4374-B071-D223DAC7E3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