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忠(上海地鐵咨詢監(jiān)理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隨著國內地鐵建設的高速發(fā)展,地鐵隧道聯絡通道施工技術也發(fā)展得較為成熟穩(wěn)定,常用的有冷凍法、礦山法及明挖法,但當地質復雜、工況特殊、水文水質特殊、工程工期特別要求等情況出現,上述常用方法不能或不宜采用時,出現了工法創(chuàng)新—盾構法。盾構法聯絡通道的優(yōu)點是工期短、工程風險相對易于控制、開挖土體加固強度要求低或不需要加固等,但海底隧道工程存在高水壓、大埋深、地質復雜、線路長(逃生困難)等難點,尤其是盾構法施工的聯絡通道存在地質圍巖破碎、水量大,注漿加固效果難以確保等不利因素,一旦出現工程風險,將產生災難性的后果,所以對盾構法聯絡通道采取技術措施持高度謹慎態(tài)度。控制此類工程風險的成敗關鍵所在是洞門技術處理。下面,筆者將對海底隧道聯絡通道洞門技術處理措施的成功案例進行介紹,希望能為其他地鐵的建設提供參考。
青島市地鐵8號線工程土建03工區(qū)大青區(qū)間東側過海段包含明挖段、盾構段、2座風井(2號、3號風井)和6座聯絡通道(6號~11號通道)。泥水盾構在膠州灣海底與礦山法隧道對接,棄殼接收。
原設計6號、7號和8號聯絡通道為礦山法,9號和10號聯絡通道為冷凍法+礦山法,11號聯絡通道為地面旋噴樁加固+礦山法;后因11號聯絡通道地面加固效果無法達到設計要求,9號和10號聯絡通道冷凍法工期不能滿足工程總體要求,設計變更為表1中所列對應工法。本文以10號聯絡通道為例,重點介紹盾構法聯絡通道洞門處理技術。
10號聯絡通道地層,如表1所示。分別為:?1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11中風化泥質粉砂巖,?13中風化火山角礫巖。
表1 聯絡通道相關參數表
地下水賦存方式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風化基巖孔隙水和構造基巖裂隙水三種。過海段為膠州灣北部區(qū)域,最高潮位水深3 m~11 m。地下水埋深2.8 m~6.5 m,地下水受海水潮汐影響較大,無穩(wěn)定水位,且與潮汐呈滯后現象。
3.1.1 小盾構機概述
聯絡通道隧道斷面雖小,但小盾構機各大系統(tǒng)配置也較齊全,小盾構機由刀盤系統(tǒng)、主驅動系統(tǒng)、盾體系統(tǒng)、渣土輸送系統(tǒng)、后配套系統(tǒng)、推進系統(tǒng)、泡沫系統(tǒng)、密封潤滑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工業(yè)空氣系統(tǒng)、注漿系統(tǒng)、液壓系統(tǒng)、動力供電系統(tǒng)、PLC控制系統(tǒng)及數據采集、導向系統(tǒng)、消防系統(tǒng)、通訊照明與監(jiān)視系統(tǒng)組成。
3.1.2 刀盤配置
采用輻條+面板式的錐形結構,刀盤刀具高度分布呈圓錐形,有利于切削管節(jié)過程中掘進姿態(tài)控制。開口在整個盤面均勻分布,中心部位設有面積足夠的開口,利于土壓傳遞及保持平衡,避免產生泥餅。
iSpace和其他機構著眼于月球上的資源,意圖開發(fā)月球,圍繞它建立起經濟體。改造后的月球能成為發(fā)射基地和補給站,為去往遠方星球的冒險之旅服務。月球能成為科研中心,人類可以在月球上學習如何在缺乏大氣層的孤立世界里長期生存和工作。
刀具布置為:1把中心魚尾刀,7把48.33 cm(14.5寸)雙刃滾刀,2把48.33 cm(14.5寸)單刃滾刀,8把60 cm(18寸)焊接撕裂刀,8把保徑刀,24把切刀,8把邊刮刀,5個刀盤噴口和4個攪拌棒;在刀盤圓環(huán)外弧面設置8把大圓環(huán)保護刀+耐磨復合鋼板。
洞門注漿加固分為主隧道成型管片背后止水環(huán)箍注漿和洞門部分開挖土體加固注漿兩部分。根據地質情況分析判斷,確定本工程注漿加固原則:聯絡通道處主隧道管片是玻璃纖維筋混凝土管片,不需要人工單獨破除,而由盾構刀盤磨通破除;該情況下只進行主隧道成型管片背后環(huán)箍注漿,不對開挖土體加固注漿。10號聯絡通道左右兩側主隧道管片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變更前已完成),所以10號聯絡通道左右兩側洞門均需要進行環(huán)箍注漿和土體加固注漿。
3.2.1 主隧道成型管片止水環(huán)箍注漿止水
在聯絡通道管片前后各5環(huán)進行環(huán)箍注漿,采用單液漿與雙液漿結合方式注漿,主隧道內成型管片的5環(huán)注漿孔先進行單液漿注漿(采用PO42.5水泥、配比為水∶水泥=1∶1),以形成成圈的止水環(huán)箍,單液漿注漿達到設定要求后采用雙液漿(水泥漿∶水玻璃原液=1∶1)封孔處理。參數控制:注漿采取注漿量與注漿壓力雙控的型式控制,當每個孔位注漿量到達1.5 m3或注漿壓力大于0.6 MPa時,即刻更換雙液漿,注入0.2 m3雙液漿進行封孔,封孔完畢后,更換孔位。
3.2.2 洞門開挖土體注漿加固
洞門土體注漿孔開孔共計76個,直徑d=130,終孔直徑d=108。
(1)注漿加固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2)加固范圍為聯絡通道開挖線外3 m范圍(注漿管角度及長度控制加固范圍),沿聯絡通道縱向加固長度為5 m。
(3)注漿參數: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配比為水泥∶水玻璃=(0.5~1)∶1;注漿方式為后退式注漿;注漿順序為跳孔間隔施工,注漿孔兼檢測孔,跳孔注漿達到檢測要求后可停止注漿;注漿壓力為0.5 MPa~1.0 MPa。
(4)注漿結束判定標準:單孔注漿結束標準以定量、定壓相結合;定量標準為壓力不上升,但注漿量達到單孔設計注漿量的1.5~2.0倍;定壓標準為注漿過程中壓力逐漸上升,注漿量逐漸減少,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穩(wěn)定10 min,且進漿速度為開始進漿速度的1/4或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的80%以上;全段結束標準為設計的所有注漿孔均達到注漿結束標準,無漏注現象;注漿完成后應在聯絡通道上側、下側、左側、右側及中部分別進行取芯檢測,取芯檢測孔必須進行注漿回填,取芯檢測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破除洞門處管片。
洞門加強環(huán)梁是確保主隧道結構安全性、穩(wěn)定性及聯絡通道與主隧道連接處封閉性、安全性的關鍵構件。鋼筋混凝土加強環(huán)梁及預埋洞門鋼環(huán)技術要求如下。
(1)加強環(huán)梁的投影幾何尺寸為6 000 mm(長)、4 700 mm(寬)、450 mm(厚),鋼筋規(guī)格為C32、C25和C16。其中,在主隧道管片上的植筋為C16,植筋深度250 mm,混凝土等級為C45P12。為確保環(huán)梁與主隧道成型管片連成一體,新舊混凝土結合面有效連接,植筋深度250 mm,施工前對原管片混凝土結合面鑿毛、清理、并刷界面劑。
(2)加強環(huán)梁內緣預埋鋼環(huán)半徑1 700mm、厚度10 mm,預埋鋼環(huán)外側與鋼筋混凝土加強環(huán)梁有效連接、固定牢固,盾構法聯絡通道始發(fā)與接收均采用鋼套筒始發(fā)與接收,該預埋鋼環(huán)與鋼套筒進行焊接有效連接,確保盾構始發(fā)、接收過程中安全。
(3)加強環(huán)梁內、外緣分別預埋注漿導管(每60°布設一個);在環(huán)梁外緣及預埋鋼環(huán)外側預埋遇水膨脹橡膠條和止水條,以防滲漏水可及時處理。環(huán)梁鋼筋綁扎及預埋件固定完成后,立模加固、澆筑混凝土、養(yǎng)護。
3.4.1 加固效果驗證
對洞門注漿加固效果驗證,該加固效果驗證指標以止水效果為主,芯樣完整和強度為輔助,在洞門破除前,在聯絡通道端墻上側、下側、左側、右側及中部分別用風鉆(或水鉆)打水平探孔進行取芯檢測,孔深100 cm~200 cm即可,以便確認開洞方向襯砌管片外部的加固情況,以確認芯樣的連續(xù)性和透水性(通過觀測流水是否成線);若發(fā)生透水現象,立即采取封堵加固等措施,確保洞門破除過程中、設備始發(fā)和接收時無地下水滲透,取芯檢測滿足要求后方可破除洞門處鋼筋混凝土管片。為確保管片破除的安全實施,施工前必須將水平探孔的閘閥全部打開,并隨時觀察滲水變化情況。
3.4.2 洞門管片破除
(1)管片弱化排孔:為了加快破除進度又降低破除洞門風險,在破除前利用洞門加固的注漿孔和開挖面最外緣采取排孔,提高速度,降低風險;用風鉆(或水鉆)進行排孔取孔;取排孔旨在弱化管片,不打透管片;同時由于管片外側保護層厚度為50 mm,因此排孔取芯深度0.3 m,結合洞門加固的注漿孔布置,排孔距離洞門中心1.5 m,間距0.5 m,孔數19個,孔徑130 mm。
(2)洞門分段破除與置換填充:洞門破除工作按照“由下至上,分段破除”的順序,鋼筋及預埋件割除須徹底,以保證預留門洞的直徑并清理底部泥石碎塊。
洞門破除施工“由下至上,分段破除”,因此施工順序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每一段高度為850 cm;在洞門分段破除至外側保護層混凝土后,迅速割除外圍殘留的鋼筋,并將洞門周圍鋼筋沿洞門圓周方向切割修整圓順;在洞門分段破除完成一段時,用自拌M10水泥砂漿進行分段立模填充置換。
本工程盾構采用鋼套法始發(fā)與接收,掘進機主機與套筒間存在65 mm間隙,主機進洞后聯絡通道管節(jié)與套筒間存在80 mm間隙,采用兩道鋼絲刷+盾尾油脂進行密封保證始發(fā)及接收過程中接口臨時密封。掘進機初始姿態(tài)通過套筒的位置確定,始發(fā)鋼套筒與實測聯絡通道軸線應保持在一條軸線上。
3.5.1 精準測量通道軸線
測量拼裝好的特殊管節(jié),擬合洞門圓心,結合該處管節(jié)高程偏差、水平偏差、管節(jié)自轉設計聯絡通道計劃軸線。
3.5.2 鋼套筒與洞門預埋鋼環(huán)按軸線連接
套筒前端依據聯絡通道計劃軸線及洞門圓心調整其角度、自轉,使套筒姿態(tài)擬合聯絡通道計劃軸線。
3.5.3 臺車就位及套筒與洞門鋼環(huán)焊接
套筒后端依據已安裝的套筒前端的角度、自轉、高程確定其安裝姿態(tài),并在安裝過程中調整好套筒后端及掘進機的姿態(tài),避免臺車進入隧道后調整姿態(tài),套筒與預埋鋼環(huán)進行有效高質量焊接。
青島地鐵8號線大青區(qū)間海域盾構段隧道共有6個聯絡通道,其中有3個聯絡通道采用盾構法施工,由于該工程為海底隧道,存在高水壓、大埋深、地質復雜、線路長(逃生困難)等難點,尤其是盾構法施工的聯絡通道存在地質圍巖破碎,水量大且與海水有聯系,受海水潮汐影響大,注漿加固效果難以確保等不利因素,一旦出現工程風險,將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各參建方對聯絡通道施工高度重視。同時,對盾構法聯絡通道洞門處理采用的五大技術措施科學合理、落實到位、監(jiān)控得力(洞門加固、洞門加強環(huán)梁及預埋鋼環(huán)制作兩道工序在主隧道施工過程中穿插完成),9號和10號兩個聯絡通道同時施工,從設備吊裝下井就位到接收完成全過程歷時31 d(盾構機及臺車就位至始發(fā)16 d、掘進及接收完成15 d),沒有出現任何安全、質量問題,“安全、高效、高標準”的盾構法聯絡通道順利完成,得到業(yè)主和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
在地鐵建設施工中,盾構法聯絡通道有工期短、工程風險相對易于控制、開挖土體加固強度要求低或不需要加固等優(yōu)點,遇到埋深大、水壓高、地下水豐富、地質復雜、注漿加固效果難以確保,冷凍等方法不宜實施等工況的江河湖海底部聯絡通道建設時,可以提前考慮采用小型盾構工法進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