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
支原體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其好發(fā)于兒童與青壯年,臨床表現為發(fā)熱、皮疹、乏力等癥狀。兒童由于表述不清,早期難以診斷,且發(fā)病后容易出現多器官與組織受損,最終危及患兒生命健康[1]。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特征無特異性,不易早期診斷,因此如何尋找一種有效的檢查方式是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的關鍵。X 線與CT 均是臨床常用的支原體肺炎診斷方式,其中X 線檢查最為常用,X 線檢查費用低,盡管臨床應用較多,但對于小兒支原體肺炎檢查確診率始終未提高,導致部分患兒因病變位置與程度造成漏診與誤診;CT 檢查安全無創(chuàng),對于肺及周圍組織顯像良好,可提供清晰病灶形態(tài)與病變范圍,是目前肺部多種疾病首先檢查方式。本院通過分析81 例疑似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應用CT 與X 線檢查的結果,旨在分析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4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兒科門診接受診治的81 例疑似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病歷資料,其中,男45 例,女36 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6.3±2.2)歲。經詢問所有患兒均有咳嗽、發(fā)熱及胸悶等癥狀,并對患兒行實驗室化驗等檢查。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兒家屬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均行CT 及X 線檢查且檢查結果明確。
1.2.2 排除標準 先天性疾病患兒;合并支氣管哮喘患兒;免疫功能異常患兒;嚴重感染及伴有心臟疾病患兒。
1.3 檢查方式 在患兒家屬同意基礎上,所有患兒同時行X 線檢查與CT 檢查。
1.3.1 X 線檢查 采用本院X 線光機(普朗醫(yī)療公司,PLX203),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對患兒進行檢查,攝取靶片距離設置為2 m,常規(guī)采用正側位片,對病變位置重點觀察,閱片采用集體閱片,由兩名影像學專家進行綜合評估。
1.3.2 CT 檢查 應用本院飛利浦52 號CT 機,掃描范圍包括胸廓起端與肋膈角下緣,掃描厚度設置與層距設置3 mm,縱隔窗(L50,W500),肺窗(L2400,W950),觀察病灶密度與分布位置等信息,對成像結果進行記錄,由影像科醫(yī)師進行判斷[2]。
1.4 觀察指標 以實驗室檢查與臨床最終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學表現。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比較 經實驗室檢查與臨床最終診斷結果顯示,81 例患兒中,69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包含左肺22 例,右肺35 例,雙側肺12 例。X 線檢查顯示56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其中真陽性49 例,假陰性20 例,假陽性7 例,真陰性5 例,漏診率29.0%(20/69);CT 檢查顯示62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其中真陽性60 例,假陰性9 例,假陽性2 例,真陰性10 例,漏診率13.0%(9/69)。CT 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均高于X 線檢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比較(%)
2.2 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學表現比較 81 例疑似患兒經X 線及CT 檢查均提示肺組織發(fā)生實變,其中,CT 檢查的肺門影明顯增大及肺紋多、肺門影明顯增大占比低于X 線檢查,斑片影、大片影聯合肺門影、胸腔積液占比高于X 線檢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學表現比較[n(%),n=81]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患兒表現為發(fā)熱、哭鬧、食欲不振等,早期診治可降低對患兒身體造成的損害。傳統(tǒng)X 線檢查主要通過對患兒肺部陰影、紋理情況以及肺部間質浸潤情況進行評估,最終對是否患有支原體肺炎進行診斷[3]。近年來,CT在支原體肺炎診斷應用中越來越廣泛,臨床檢查價值顯著。
本研究通過對本院門診收治的81 例疑似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在自愿基礎上行X 線與CT 檢查,探究兩種檢查方式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的影像學表現及診斷效能。結果顯示:經實驗室檢查與臨床最終診斷結果顯示,81 例患兒中,69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包含左肺22 例,右肺35 例,雙側肺12 例。X 線檢查顯示56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其中真陽性49 例,假陰性20例,假陽性7例,真陰性5例,漏診率29.0%(20/69);CT 檢查顯示62 例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其中真陽性60 例,假陰性9 例,假陽性2 例,真陰性10 例,漏診率13.0%(9/69)。CT 檢查的敏感度87.0%、特異度83.3%、診斷符合率86.4%均高于X 線檢查的71.0%、41.7%、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81 例疑似患兒經X 線及CT 檢查均提示肺組織發(fā)生實變,其中,CT 檢查的肺門影明顯增大及肺紋多、肺門影明顯增大占比低于X 線檢查,斑片影、大片影聯合肺門影、胸腔積液占比高于X 線檢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支原體肺炎早期,X 線檢查可表現為肺部紋理增粗,部分患兒出現網紋狀陰影,病變組織邊緣變粗,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晰,且隨著病情進展,患兒肺部出現節(jié)段分布斑片狀致密影,分布范圍主要于肺門處,且逐漸向周圍擴散[4]。X 線具體表現為肺門與近心位置出現小斑片狀,致密陰影;多見于雙肺下葉,邊緣模糊,肺間質浸潤見心外緣與肺內帶,肺門影出現增大。CT檢查腺泡實變影表現為斑片狀、節(jié)段性分布,邊緣呈模糊高密度影;腺泡結節(jié)影表現為邊界模糊,病變處密度增高,伴有支氣管氣相影[5]。支原體肺炎CT 檢查雙肺均可見,直徑<1 cm,氣管壁及支氣管上血管束增厚、增粗,肺門影增大,胸腔積液患兒表現明顯,患兒積液量少,伴有不同程度胸膜增厚等。值得注意的是支原體肺炎不僅出現肺葉病理性病變,周圍間質及組織也會出現損傷,部分患兒可出現空洞化、胸腔積液等,因此臨床診斷時應詳細閱讀患兒影像學檢查結果,提供詳細準確的診斷信息。
綜上所述,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應用CT 檢查結果優(yōu)于X 線檢查,可提高檢查準確符合率,同時影像學表現更具有特征性,臨床診斷率高,操作簡單,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