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安陽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肺癌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且晚期肺癌患者存在較高的遠處轉移風險,這也會直接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并對其預后造成不良影響。醫(yī)學研究結果證實,肺癌患者腦部轉移的發(fā)生率在40%~60%左右,部分研究結果甚至高于這一數據。腦部轉移的風險也相對更高,因而對于肺癌患者而言,對其腦轉移情況進行判斷分析,對于其疾病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以及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MR增強掃描是一種檢查效果較好的肺癌腦轉移檢查和診斷技術,能夠確定病灶的數量和大小,這一檢查方法適用于大部分的肺癌患者,但是,T1WI成像序列相對層厚較厚,無法準確檢出微小轉移病灶,漏診率相對較高,而3D Bravo、3D Cube Flair序列則能夠準確采集病灶的三維容積信息,進而提高檢查結果的空間分辨率,整體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以我院腫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肺癌腦轉移病灶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數據統(tǒng)計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腫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肺癌腦轉移病灶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齡最小者41歲,最大者76歲,均值(58.5±16.5)歲,全部觀察對象均入院接受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且合并腦轉移情況,患者入院前無任何腦轉移相關治療史?;颊呒捌浼覍倬鶎εR床研究目的和過程知情且同意。
1.2 方法檢查方法:本研究所用檢查設備為GE Discovery MR 750掃描儀以及8通道相控陣頭部專用線圈,檢查序列為平掃T1Flair、T2Flair序列,對比劑注射完成后分別實施3D Bravo、3D Cube Flair序列MR增強掃描,其中,3D Bravo 序列掃描參數為掃描時間200s,矩陣 256×256,帶寬3 1.2 5 k m z,翻轉角1 2°,層厚1.0 m m,T R/T E 10.5ms/4.5ms, FOV 24cm,矢狀位掃描;3D Cube Flair序列掃描參數為掃描時間182s,矩陣 256×256,帶寬62.5kmz,回波鏈24,層厚1.0mm,TR/TE600ms/12ms,FOV 25.6cm,矢狀位掃描。經肘靜脈手推注射對比劑Gd-DTPA,劑量0.2mL/kg。
圖像判讀:選擇2名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共同閱片,結合MR圖像對轉移病灶的數量和位置進行分析,確定有無腦轉移情況。另外,選擇1名神經系統(tǒng)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醫(yī)師在不參考臨床資料的基礎上,對于患者的3D Bravo序列圖像進行閱讀分析,確定患者有無腦轉移、腦轉移的數量和位置、圖像質量等,對比轉移病灶和正常腦組織信號的強度差異,具體操作方法為:以直徑1cm以上的轉移病灶為基礎對信號強度進行測量,避開壞死部分的病灶,測量雙側放射冠和半卵圓中心水平后計算均值,并將其作為正常白質信號強度的參考基礎,選擇雙側額、頂及枕葉部位的正常皮層測量,選擇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為正?;屹|信號強度的參考基礎。兩周后對病例順序重新進行調整,所有觀察對象的3D Cube Flair序列圖像病灶、正?;野踪|均分別進行測量和判讀,并對測量結果進行客觀記錄。
1.3 觀察指標選擇2名以上副主任醫(yī)師共同閱片判斷病灶轉移情況,對比3D Bravo和3D Cube Flair序列對于肺癌腦轉移病灶的檢出率以及轉移位置情況。利用3D Bravo和3D Cube Flair序列圖像對正?;野踪|、病灶的信號強度值進行測量和計算,確定正?;野踪|的信號強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6.0對本文數據進行分析,以[n(%)]表示定性資料,行正態(tài)性檢驗,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數據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定量資料,行正態(tài)性檢驗,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數據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
2.1 兩種方法病灶部位檢出情況比較3D Bravo MR增強掃描對于腦膜轉移和腦內轉移的臨床檢出率均明顯高于3D Cube Flair MR增強掃描,兩種方法病灶部位檢出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種方法病灶部位檢出情況比較(枚)
2.2 3DBravo和3D Cube Flair序列的判讀3D Bravo序列共計檢出884枚轉移病灶中的824枚,檢出率合計93.2%,共有60枚漏診,漏診率6.8%,漏診病灶的直徑在5mm以下,且與皮層近腦溝處位置較近,其中,小腦半球4枚,顳葉8枚,頂葉20枚,額葉28枚。有4枚轉移病灶為血管斷面誤診,疾病誤診率為0.4%。
3D Cube Flair序列共計檢出884枚轉移病灶中的856枚,檢出率合計96.8%,共有28枚漏診,漏診率3.2%,漏診病灶的直徑在5mm以下,皮層近腦溝處12枚(其中,頂葉8枚,額葉4枚),基底節(jié)區(qū)4枚,皮層下12枚。有12枚轉移病灶為血管斷面誤診,疾病誤診率為1.4%。
從圖像質量分析結果來看,3D Bravo序列和3D Cube Flair序列的檢查圖像質量都相對較好,但是,共有12例3D Cube Flair序列圖像和16例3D Bravo序列圖像出現較重的偽影情況。
2.3 信號強度分析從正態(tài)分布性研究結果來看,數據差異分析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種方法顱腦容積圖像比較
當前,臨床上用于肺癌治療的常用方法包括微波消融治療、射頻治療、放化療和手術治療等,其中,外科手術治療是一種應用率較高的治療方案,因而患者是否符合手術指征也是手術治療方案確定和實施的基礎[1]。MR檢查是一種軟組織分辨率相對較高的檢查技術,也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對于肺癌病灶轉移的檢查和判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且大部分腦轉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圍水腫情況,以往常規(guī)的T1WI掃描層厚較厚,無法避免容積效應的影響[2-3]。
本研究所用MR增強掃描方式均對于病灶的檢出率更高,特別是那些不易檢出的微小病灶,因而臨床應用效果較好[4]。3D Bravo的組織對比度相對較好,也是當前臨床上應用率較高的腦轉移瘤檢查序列[5-6]。相比常規(guī)2D SE T1WI掃描序列,這一檢查方法具有更高的大腦皮層血管強化程度和空間分辨率,對于容積效應的控制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檢出各類微小轉移灶。3D Bravo序列的掃描時間更長,但是,掃描容積數據可以重建任意體位,因而這一序列具有較高的腦血管強化程度,對于那些微小的腦膜轉移灶容易與正常血管斷面混淆而發(fā)生漏診[7-8]。
本研究結果證實,3D Bravo MR增強掃描對于腦膜轉移和腦內轉移的臨床檢出率均明顯高于3D Cube Flair MR增強掃描,兩種方法病灶部位檢出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 Bravo序列檢出率為93.2%,漏診率6.8%,誤診率為0.4%,3D Cube Flair序列檢出率96.8%,漏診率3.2%,誤診率為1.4%,數據分析結果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序列的圖像質量都比較理想,但部分患者可見偽影情況,3D Bravo和3D Cube Flair序列圖像測量的信號強度CR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特征,但兩者病灶與正?;屹|、病灶與正常白質的信號強度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3D Cube Flair序列MR增強掃描用于肺癌腦轉移病灶的檢查和診斷,應用效果較好,但3D Bravo與3D Cube Flair序列聯合應用能夠提高檢查的可靠性[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