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艷 劉志洋 曹 波 徐 征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 (河南 信陽 464000)
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臨床罕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但惡性程度較高,臨床需引起重視[1]。由于該疾病的進展十分迅速,也非常少見,并且癥狀容易與其他部位的腫瘤混淆,導致診斷困難增加,故此需加強該疾病的診治。而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學者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尚未明確,主要是由于該疾病的發(fā)生率較低,十分罕見,但普遍使用化療聯(lián)合放療治療,而不同的治療方案能對患者預后造成不同影響[2-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預后的原因,為其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收治時間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50例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作為試驗對象,患者均因右側乳腺腫塊入院,經(jīng)體格檢查發(fā)現(xiàn)雙側乳房不對稱,并且右側乳腺可觸及腫物,腫物大小在7cm×4cm,邊界清晰、可推動。年齡24~79歲之間,平均年齡(51.52±3.52)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的首發(fā)部位均為乳腺;臨床資料完整,符合本次研究需求;符合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標準,并且未出現(xiàn)轉移;患者和家屬均明確本次研究內(nèi)容、流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語言障礙,無法進行溝通者;患者排除自身存在惡性腫瘤疾病,還存在其他類型的腫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選擇4%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病變組織,并進行HE染色和石蠟包埋操作;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選擇適宜的方式進行,選用來自Roche公司、瑞士所產(chǎn)的全自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儀進行檢測(型號為BenchMark UItar Ventana),以上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分析50例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治療模式(根治手術+化療、單純化療、化療+放療)。根據(jù)患者不同生存期分為3年生存期、5年生存期組,對兩組患者的發(fā)病年齡、血中LDH濃度、IPI評分、腫瘤分期、BCL-2和BCL-6蛋白表達、治療方法等資料進行記錄,并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結果均選擇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臨床病理學指標包括患者的發(fā)病年齡、血中LDH濃度、IPI評分、腫瘤分期、BCL-2和BCL-6蛋白表達、治療方法和3年、5年生存期;生存情況用Kaplan-Meier法、單因素分析選擇Log-rnk檢驗、多因素分析結果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用P<0.05表示。
2.1 臨床病理特征本組50例患者中,均為女性,年齡在24~79歲,平均年齡在51.5歲,均以乳腺腫塊作為首發(fā)癥狀,腫瘤直徑在2~10cm。腫物位置在左側有20例,所占比30.00%;右側25例,所占比25.00%;雙側5例,所占比10.00%。原發(fā)乳腺淋巴瘤臨床分期:ⅠE期主要是病變局限于患者的單側乳腺,該病例一共15例,所占比30.00%;ⅡE期是指病變局限患者的單側乳腺侵犯同側腋窩淋巴結,一共有30例,所占比60.00%;Ⅳ期主要是指病變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發(fā)生在患者的雙側乳腺中,該病例一共5例,所占比10.00%。IPI0-1分共30例,所占比60.00%;2分有10例,所占比20.00%;3~4分10例,所占比20.00%。
2.2 治療及預后在隨訪病例中,行根治手術聯(lián)合化療10例、單純化療30例、放化療聯(lián)合10例;化療方案包括CHOP±R方案;患者在化療1個月后,在患者累及部位進行化療,放療中位劑量在50Gy;1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達到完全緩解的目標后,實施鞏固治療;49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在5~146個月。
治療結局:在50例患者中,20例患者死亡,均因腫瘤致死;30例患者伴有腫瘤轉移,其中10例患者發(fā)生同側乳腺復發(fā)、骨髓移植7例、轉移至對側乳腺5例、6例發(fā)生腦轉移、2例發(fā)生盆腔卵巢轉移。
2.3 影響預后的單因素分析結果單因素結果顯示,臨床分期(P=0.021)、LDH水平(P=0.000)、IPI評分(P=0.022)、BCL-2(P=0.001)、BCL-6蛋白的表達(P=0.001)在患者3年總生存率和5年總生存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年齡、CD10蛋白的表達、治療方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無明顯差異,(P>0.05),如表1。
表1 影響預后的單因素分析結果[n(%)]
2.4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IPI評分(HR=0.633、95%可信區(qū)間1.211~2.851)為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獨立不良預后因素,如表2。
表2 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
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在臨床十分罕見,但也是一種可治愈性疾病,該疾病的特征與乳腺惡性腫瘤十分相似。其一般發(fā)生在女性群體中,在男性中少見,根據(jù)資料顯示,亞洲國家發(fā)病年齡在45~53歲之間。而研究發(fā)現(xiàn),明確該疾病的病理特征、病理類型,有利于后期治療方案的選擇[4-5]。研究認為,不同治療方案能夠?qū)颊哳A后造成不同影響,故本研究通過分析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征與治療模式對其預后的影響,并對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明確預后的影響因素[6]。
研究發(fā)現(xiàn),本研究病例通常以乳腺無痛性腫塊作為首發(fā)癥狀,約有61%的人群出現(xiàn)該癥狀,一般為雙側或單側乳腺腫塊,以單側乳腺發(fā)病最為常見;少部分患者存在體重減輕、盜汗、發(fā)熱等癥狀,而腋窩淋巴結受累所占比為40%~50%。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表現(xiàn)和其他部位的疾病比較,具有十分相似的特點[7],而積極診治,能夠明確疾病類型,從而確定治療方案。而在臨床中,一般選擇活檢方式確診,通過明確患者病理特征和類型,能夠有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預后[8-10]。在本研究中,選擇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作為研究病例,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疾病的原有乳腺結構遭到破壞,并在組織學形態(tài)中呈現(xiàn)中-大的異型腫瘤細胞呈結節(jié)狀浸潤,與此同時還伴有殘存的乳腺導管、小淋巴細胞等,通過鑒別以上特點,能夠區(qū)別于其他類型[11]。
臨床發(fā)現(xiàn),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仍存在爭議,主要是由于該疾病十分罕見,導致臨床中尚未形成標準的治療方案。在早期報道中,一般使用單純?nèi)榉壳谐g、改良根治術、根治術等方式治療,但術后結果顯示,早期遠處轉移瘤在50%以上。手術雖然能夠利于病理分期和組織分型,能夠使患者局部病變程度得到控制,從而降低患者死亡風險[12-13],但手術切除易導致患者腫瘤負荷得以降低,使得患者治療效果不佳。而在治療方面,可選擇其他方式進行治療,比如手術過程中進行區(qū)段切除、切除患者乳腺腫塊、進行乳腺的單純切除等等,但不推薦大范圍的手術。但根據(jù)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放療治療是首選的方式,該種方式雖然能夠控制局部的病變情況,但單一使用該種方式治療效果不佳,而放療和化療的聯(lián)合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化療[14],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經(jīng)治療后易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情況,故此在治療方面應以全身放化療為主。IPI評價體系作為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并且在單因素分析結果中,發(fā)現(xiàn)各組患者5年生存率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性,而通過進一步多因素分析研究顯示,IPI評分>2分是影響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15-17]。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分期以ⅡE期為主,在治療方面以放療聯(lián)合化療較為常見,而該治療方法不會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IPI評分>2分是影響原發(fā)性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