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路遙與雨果

        2022-06-07 02:45:47李建軍
        南方文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雨果路遙作家

        偉大的文學是詩意化的倫理現(xiàn)象和審美化的人格現(xiàn)象,是蘊藏著愛、希望與啟示的神圣事物。它是真理的火焰,它是信仰的光芒;它是無情世界的情感,它是無望時刻的希望;它是行到水窮處的詩人可以坐看的白云,它是天寒翠袖薄的佳人可以斜倚的修竹。誰若不愛偉大的文學,誰若沒有養(yǎng)成閱讀文學經典的良好習慣,誰就很難成為具有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人,誰就很難在認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都達到較高的發(fā)展水平。俄羅斯文化大師利哈喬夫說:“保持文化修養(yǎng)的方法是不斷讀書,而且要有選擇地讀書,因為閱讀是文化修養(yǎng)的主要教師……可以確?!撵`的火焰不被撲滅!”①他所說的文化讀物,首先是文學書籍;而他所說的“有選擇”,就是選擇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文學經典。

        路遙清楚地知道,只有接受那些偉大作家的影響,一個成長中的青年作家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才有可能最終成熟起來。1982年10月4日,他在寫給女作家劉鳳梅的信中說:“我還想提醒你:你應該認真細致地閱讀外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蘇聯(lián)和西歐幾個國家的古典名著),這將大大開闊你的生活視野,同時也能提高文學文字的科學能力??傊?,一個文明的現(xiàn)代人不知道這些人類已經具有的高度智慧結晶,是不可理解的?!雹谒倪@一觀點,來自他自己的文學閱讀和文化體驗。如果說,《創(chuàng)業(yè)史》《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牛虻》等革命敘事的作品,培養(yǎng)了路遙的文學興趣和理想主義精神,那么,19世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20世紀人性化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如肖洛霍夫、艾特馬托夫、托馬斯·曼和拉斯普京等人的作品),則在更高的意義上,改變了他的文學意識和價值觀念。

        路遙的文學觀念和文學寫作,受俄羅斯文學和法蘭西文學影響最大。利哈喬夫說:“俄羅斯古典文學隨時與我們進行對話,這種對話特具引力,它能使我們變得崇高,能使我們懂得審美和倫理,可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多地積累生活經驗,能使我們與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能使我們共同度過‘十次生命,可驗證幾代人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融入我們的個人生活之中?!雹凼澜缟弦磺袀ゴ蟮奈膶W,都具有這樣的精神力量。路遙從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這將人向上提升的力量,也從雨果和司湯達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同樣巨大的力量。路遙在《〈人生〉法文版序》中說:“偉大的法國文學,無論是其古典作品,還是現(xiàn)代作品,都對我的文學活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因此,當這本書譯成你們優(yōu)美的語言并被你們閱讀時,我感到榮幸而愉快?!雹苡旯锹愤b熱愛的偉大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人非有光不可。任何人進入無光處都會感到心焦。眼睛見到黑暗時心靈也就失去安寧?!雹萦旯蛯儆趧?chuàng)造光明和照亮人心的作家。路遙喜歡這種充滿光芒和熱情的作品。早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就讀了雨果的長篇小說《九三年》。他還把這部小說推薦給在農村當干部的好友海波,要他寫信談談自己的“看法”⑥。路遙希望自己的朋友也能感受到雨果作品的精神之光。

        1978年,路遙經常寫信給海波,坦率地批評他“目光短淺,心浮氣躁”,“不認真研究名著,只靠看雜志上小說‘過光景”,見面的時候,反復向他推薦了托馬斯·曼的《沉重的時刻》和雨果的《九三年》。海波回憶說:“當時我感到奇怪,直到他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發(fā)表并獲獎后,我才理解了他當時的心情——《沉重的時刻》描寫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在創(chuàng)作中,面對障礙時的心情;而《九三年》寫的是光明與黑暗短兵相接時英雄主義的閃光。前者對應著他當時的心情,后者對應著他正在寫的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⑦海波說得不錯。在路遙探索寫作道路的“沉重的時刻”,席勒的精神給了他勇氣和力量,雨果的經驗則給了他靈感和激情。如果沒有《九三年》的啟示,就不會有《驚心動魄的一幕》。

        事實上,通過細致的文本解讀,人們會發(fā)現(xiàn),雨果對路遙的影響,體現(xiàn)在具體作品的寫作實踐上——從寫作技巧和敘事方法來看,雨果的經驗讓路遙認識到了強烈的對照修辭的價值,認識到了崇高的史詩風格的力量,并啟發(fā)他以一種熱情而親切的介入性方式展開敘事;也體現(xiàn)在對人與生活、愛與同情、革命與人道主義等問題的態(tài)度和觀念上——雨果的偉大作品點燃了路遙的理想主義激情,深化了他對革命與人道主義的理解,培養(yǎng)了他對底層人和不幸者的同情心。而雨果與路遙在性格、境遇和生活上的相似或差異,也為在他們之間展開“平行比較”提供了闡釋空間。也就是說,關于路遙和雨果,我們的研究將在“影響比較”和“平行比較”兩個維度展開。

        一、童年的不幸與童年敘事

        有人說,偉大的作家都有個不幸的童年。這句話也許不是普遍真理,但符合許多作家的實情。杜甫、韓愈、李賀、拜倫、巴爾扎克、雨果、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托爾斯泰、杰克·倫敦、高爾基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等詩人和作家的童年,都很不幸。利哈喬夫在談到生命和死亡的時候說:“假如生活中絕對沒有任何悲傷和痛苦,這也不算是完整的生活?!雹鄬ψ骷襾碚f,人生的苦難和不幸,包括童年的悲傷和痛苦,皆可視為“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就積極一面看,作家童年的不幸,未嘗不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幸運。如果作家內心有足夠多的愛和熱情,那么,他所經歷的苦難,就具有特殊的價值,就會被轉化成深刻的敘事內容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

        在偉大的文學中,有三種東西——愛、苦難和詩——不可或缺。沒有愛,文學就缺乏善的力量;沒有苦難,文學就缺乏真的深度;沒有詩,文學就缺乏美的韻致。假如世界上所有的苦難都消失了,那么,文學很有可能隨之消失,至少,那種充滿凈化力量的悲劇文學,將很難產生出來。所以,那些童年不幸的人,如果正好懂得愛,也有很高的才具,他就有條件成為優(yōu)秀的詩人和作家。而那些童年幸福的人,若想成為作家,就得培養(yǎng)自己的同情心,培養(yǎng)對苦難的敏感——要使自己有一雙看得見人間不幸的眼睛,要有一顆感受到別人痛苦的心靈。一個以作家自命的人,若對人世間的苦難無動于衷,那么,他就很難寫出崇高而美好的文字,也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偉大作家。

        雨果和路遙都是體驗過苦難滋味的作家,也都是懂得愛的真諦的作家。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雨果的童年,是暗淡和不幸的,而路遙的童年,則更加暗淡和不幸。但是,他們靠著愛的熱情,靠著詩的力量,極大地超越了自己的苦難和不幸。

        雨果在《九三年》中說:“在我們身上造成黑夜的,也可能留下一些星星給我們?!雹嵬甑牟恍?,成年以后的磨難,都不曾消損他內心的愛和仁慈。雨果心靈的天幕上,布滿了燦爛的繁星。

        從外在的角度看,雨果的童年,簡直算得上幸福。他家境優(yōu)渥,衣食無虞,從未體驗過饑餓的滋味;他門第尊貴,身份體面,壓根不知自卑為何物。

        人們知道列夫·托爾斯泰是伯爵,卻不知道維克多·雨果也是伯爵。他是將軍之子,但他并不以此為榮;他有伯爵的身份,但他放棄了這個名號。巴爾扎克曾經責備雨果說:“你怎么能如此從容地放棄法蘭西世卿的稱號,這是僅次于法國國王的最美的稱號!”⑩

        然而,富有和體面,只是幸福生活的外在條件,并不能使一個人免遭苦難的蹂躪和不幸的侵襲。雨果的童年即便說不上特別悲慘,但也說不上特別幸福:“因為童年的天真從未停止受到威脅。在維克多·雨果的作品中,死亡的危險總是跟隨青春的純潔?!?1父母的緊張關系,姑姑的乖張性格,都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極大的不安和苦惱。雨果關于兒童不幸的敘事之所以真實而感人,因為他自己就體驗過童年的不幸。

        雨果的父母性格差異大,政治立場也截然對立。父親的性格,外向、熱情而浪漫;母親的性格,內向、嚴肅而克制。他們之間幾乎總是格格不入,經常發(fā)生沖突。父母親的這種性格差異和性格沖突,集中地反映在雨果自己身上:“一方面是雨果將軍好色的氣質,和他奇特的、常為怪誕所吸引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索菲·特雷布謝嚴格的禁欲主義和對古典主義傳統(tǒng)的興趣;一方面是對榮譽的愛,另一方面是對暴政的恨;一方面是總帶一點兒瘋勁兒的強烈的詩情,另一方面是有產者的品德,這些品德對他的天性來說尤其可貴,是因為他受過家人給他天性所帶來的痛苦。”12雨果的性格,就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那像火一樣熱烈的一面,來自他的父親;那像水一樣沉靜的一面,來自他的母親。

        母親索菲是個有男子氣概的女性。她愛上了一個名叫拉奧里的男人。她對丈夫極度冷淡,甚至很少回他的信。雨果父親也放棄了“重新贏得妻子歡心的念頭”13,選擇跟“達爾梅夫人”一起生活;他在給妹妹的信里抱怨說:雨果母親對金錢貪得無厭,“她只要有不順心的事情,總是一意孤行,到處吵吵嚷嚷”14。心情抑郁的母親,長時間外出不歸,也無心照顧懷抱中的嬰兒。于是,雨果早早就斷了奶,被托付給傳令兵的妻子照顧。

        這種不正常的家庭環(huán)境,極大地傷害了孩提時代的雨果。莫洛亞真實地還原了雨果童年的不幸,準確地揭示了他的憂郁性格的成因:“維克多依然身體羸弱,愁眉苦臉的。他的頭很大,和身子不成比例,使他像個畸形的小矮人?!藗儼l(fā)現(xiàn)他待在角落里,悄悄地在哭,不知道是為什么……父親把他托付給一個專帶孩子散步的女人,維克多從一開始就無法忍受她。他怪她不講法語,喊她是‘卡弟娃——壞蛋。大家猜得到這個沒有母親、有著兩個健壯哥哥的羸弱的小弟弟,心頭究竟在想什么呢?他的憂郁性格就這樣漸漸形成,并且,將在他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整個一生中不時地顯露出來。”15雖然在社會生活上,雨果顯示出健全而強大的人格,但是,在私人生活上,他卻顯得有些病態(tài)和軟弱。他的多情和放恣,他對女性的過度依賴,他在情感生活上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多多少少都與他童年的痛苦經歷有些關系。

        1853年3月,雨果父親將兩個兒子交給寡居的妹妹監(jiān)護。性格古怪的姑母限制孩子們的自由,不給他們錢,使他們“身無分文”,以至于不得不跟別人借錢;更可氣的是,她竟然不允許他們到母親家里過新年。孩子們對脾氣暴躁、令人討厭的姑母非常抵觸,不加遮掩地表達了他們對她的不滿和反感。雨果寫詩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和贊美,對父親的失望和怨恨:“……侮辱/由父親加給兒子,就是童年的結束?!?6在整個童年時代,雨果的心靈上都“籠罩著雙親反目的烏云”17。1818年8月,在題為《告別童年》的詩中,十六歲的雨果這樣寫道:“別了,童年美好的歲月,/轉眼間已經高飛遠走,/幸福啊,你把我們拋卻,/幸福稀少,來不及享受?!?8在他的詩句里,童年的自己,實可謂楚楚可憐:“光陰??!你要童年何用?/或者說,為何把我改變!/我尋覓自己,唉,我只見/一個乖乖嗚咽的孩童?!?9這最后一句,情見乎詞,最是酸楚,足以使人看見他童年的委屈和痛苦。

        好在,雨果最終把童年的不幸轉化成了愛的熱情和行動的力量。他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從不頹唐和沮喪,更不會向絕望低頭。他相信,人類的心靈會向上發(fā)展,社會的腳步會向前邁進。在他的作品里,堅定的信念,像磐石一樣穩(wěn)定,愛的情感,則像火焰一樣熊熊燃燒,爁炎不息。

        也許,正是因為看到了雨果精神上的光芒和力量,吳達元先生才在《法國文學史》中介紹他的時候,大加揄揚,不吝贊詞:“雨果不是時代病的詩人,他的詩沒有拉馬丁的憂郁情調,更沒有維尼的悲觀思想?!边@些判斷,大體不差。雨果確實像騎士一樣浪漫,像傳教士一樣樂觀,像斗牛士一樣自信。

        接下來,也許是為了給“沒有時代病”的雨果,提供精神上的“健康證明”,吳達元先生便通過近乎隨意的主觀推想來自圓其說:“他生活在和睦的布爾喬亞家庭,有慈祥的父母,友愛的哥哥。精神和物質上,他都沒有受過挫折。這樣一個家庭沒有悲傷的氣氛,不會產生時代病的詩人。不幸的愛情是時代病一種病菌。雨果一生沒有愛情的浪漫史。他早婚,愛他的嬌妻,是個好丈夫。他的愛情沒有遇著阻難,沒有半點波浪。他不認識愛情的苦味,更不認識熱烈瘋狂的愛情。愛情在他的初期作品里沒有什么位置?!?0這樣的贊辭,熱情、慷慨,也許合乎人們的情感邏輯,但卻與事實多相捍格。

        當然,這種言過其實的情形,也不難理解。雖然孟子說過“說大人,則藐之”的話,但是,我們還是喜歡把“大人物”往好處想,甚至傾向于把他們想象得白璧無瑕、完美無缺。也許吳達元先生并無這樣的脾性,但是,客觀條件還是限制了他的視野和意識。例如,20世紀40年代,他在西南聯(lián)大撰寫《法國文學史》的時候,莫洛亞的《雨果傳》尚未出版(1954年出版),因而,也就無法通過這部傳記,完整地了解雨果其人。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莫洛亞的《雨果傳》公聽并觀,不為尊者諱,將傳主精神上的明面與暗面一并寫出,使人們有機會看見一個復雜而真實的雨果,一個幸福而又不幸的雨果,一個偉大而又庸常的雨果。雨果父母的家庭,雨果自己的家庭,皆極不和睦,甚至很有些“悲傷的氣氛”。他沒有患上“時代病”,實屬僥幸,端賴他性格外向而浪漫。他總是通過充滿熱情的寫作來實現(xiàn)心理上的平衡和超越,通過對愛情的不斷追求來克服精神上的孤獨和壓力。他終其一生,“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頗有“愛情的浪漫史”,常常身陷愛情的“波浪”,所以,他不僅嘗過愛情的“苦味”,也認識“瘋狂的愛情”。他也許不是最差的丈夫,但實在很難說“是個好丈夫”。另外,在他的詩歌、戲劇和小說作品里,愛情主題始終占著重要的位置。

        總之,理解雨果的一生,用得上美國詩人威斯坦·奧登在闡釋荷馬的“悲劇世界”時說過的一句話:“人們快樂、難過、戰(zhàn)勝、失敗,最后死去。這就是全部。”21雨果有歡樂,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敗。他的家庭固然有其樂融融的時刻,但也有“悲傷的氣氛”,而他自己成年以后的人生,更是充滿了橫禍和苦難。

        比較起來,路遙的童年,簡直就是浸泡在苦水里的一枚苦果,實實在在是悲慘和不幸的。如果說,雨果童年時代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是一種惶惶然的不安全感和不自在感,那么,路遙童年時代的痛苦,就是雙重的——既要承受極度貧窮的煎熬,又要承受極端自卑的折磨。雨果童年時代的不幸和痛苦,純粹是發(fā)生在一個法國家庭內部的尋常現(xiàn)象,而路遙童年時代的不幸和痛苦,在困難時期的中國農村,可謂比比皆是,在在可見,是一種嚴重而異常的現(xiàn)象。

        1949年,路遙出生在陜北偏遠而貧窮的農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血統(tǒng)農民的兒子”22。在各種災害和災難頻頻侵襲的農業(yè)社會,農民常常首當其沖,最容易陷入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從少年時代起,路遙就飽受饑寒之苦。由于孩子多,負擔重,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父親便將路遙過繼給膝下猶虛的伯父。在他的記憶里,童年階段的生活,沒有無憂無慮的幸福和快樂,只有可怕的貧窮和饑餓;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吃過幾頓好飯——吃過的好飯,他可以一頓不落地記起來。也許,因為童年的記憶太過痛苦,太過沉重,所以,在文學講座里,在文學訪談里,在《早晨從中午開始》等文字里,路遙常常不憚絮煩,屢屢述及自己孩童時代的不幸。

        童年生活的成人化,是一種巨大的不幸。他的人生從冬天開始,接下來是短暫的夏天和秋天,隨后又是漫長的冬天。命運像一把無情的剪刀,將那原本應該像春天一樣美好而歡樂的童年,從他的人生畫幅里硬生生地剪掉了。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像大人一樣為生活而憂愁和焦慮。他在《答〈家庭教育〉記者問》中說:“我似乎有一種感覺:我生下來就是大人。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使我的童年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片黃土地……”23這是一段極為沉痛的話。有什么比拿走一個孩子的童年更讓人惋傷的呢?有什么比把成人的煩惱壓到孩子心上更令人悲哀的呢?

        饑餓和貧窮意味著對人的雙重傷害和侮辱:既是對肉身的傷害和侮辱,也是對人格的傷害和侮辱。1991年6月10日,在回答讀者提問的時候,路遙談得最多的,就是饑餓和屈辱,“農民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吃飽肚子?!褪沁@樣一個渺小的目標,大部分人、老一些的農民都沒有實現(xiàn)”24;而他自己則是在“無比屈辱的環(huán)境中度過了童年”25。他用“爬下水溝”來形容自己的屈辱感受:“想起自己青少年時期那種艱難,叫你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從下水溝里一步一步爬出來的。說到這里,我想起小時候有一個情節(jié)在腦子里印象很深,就是爬下水溝,這也是我整個童年、青少年時代的一個象征?!?6路遙的“下水溝”意象,很有概括力和象征意味,使人油然聯(lián)想到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下水道的描寫。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農村青年的自尊心會更加敏感,而他所感受到的精神痛苦,也就更加強烈。嚴重的身份焦慮和自卑心理,極大地折磨著路遙的心靈。他為自己的農民身份焦慮,為別人的鄙視和白眼而深感自卑。他在《答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問》中說:“當時我在的那個班是尖子班,班上大都是干部子弟,而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受盡了歧視和冷遇……”27許多年后,即便功成名遂,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傷害記憶,依然像尖利的牙齒,時時嚙噬著路遙的心靈。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歷經坎坷,吃盡苦頭。路遙對長時間在醫(yī)院陪護他的航宇說:“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苦命人?!?8他的弟弟王天樂說,苦難是路遙“永恒的伴侶”29?!翱嗝恕焙涂嚯y“永恒的伴侶”,都是很有概括力的表達。路遙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學成就,也吃盡了人間的苦頭。

        路遙作品的吸引力,來自他的真誠和勇氣,具體地說,來自他在面對和敘述苦難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坦率和勇敢。面對苦難的積極態(tài)度和正常方式,并不是忽視和遺忘,而是正視和講述。要知道,就連華盛頓那樣偉大的人物,也“經常訴說自己失戀的痛苦。這種痛苦或許反而使得他的風度顯得溫文爾雅,以致贏得女士們的青睞”30。路遙的個性力量,他的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他對痛苦和不幸的敏感,就來自他對苦難命運的坦率態(tài)度和真實表達。

        路遙有堅強的意志,也有超越苦難和不幸的能力。他會咂摸苦難的滋味,但他心中沒有化解不開的怨恨。巴爾扎克的童年遭遇,也像路遙一樣不幸——他剛一出生,就被送到鄉(xiāng)下托給別人撫養(yǎng)。巴爾扎克在長篇小說《幻滅》中多次強調苦難會成就一個人:“痛苦能使一切變得偉大?!?1小說中的杰出作家大丹士對呂西安說:“一個人要偉大,不能不付出代價。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淚灌溉的。才具是有生命的東西,同一切生物一樣有他多災多難的童年?!?2但是,巴爾扎克自己卻并不那么超然。他為自己童年所受的痛苦,而深恨其母,甚至說過很重的話:“我母親的冷漠使我的身心遭受到多么不良的影響!難道我只是義務的產物,偶然的產物?……”33他甚至說出了這樣的狠話:“我從來沒有過母親?!?4他將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歸罪于母親:“我的母親是我一生中所有災難的原因?!?5路遙精神上所受的傷害,無疑更為嚴重,但是,他內心的怨郁,卻不像巴爾扎克那樣強烈。在他回憶童年的傾訴里,固然也有情緒性的話語,但是,他從未像巴爾扎克那樣重責父母。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莫洛亞在《論司湯達的〈紅與黑〉》中說:“人的氣質差不多從童年時代起就已定型。一個人在八歲時,不是成為悲觀主義者,就是樂觀主義者。長大成人之后,這種氣質也很少會變化。一個吃盡苦頭的孩子,長大后必然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除非他后來的生活無限幸福,也許性格會開朗些?;蛘吆髞淼木秤雠c此相反,不過,那個童年時代遭逢不幸的人,在氣質上依然會有點憂郁、膽小?!?6事實上,在一個人的身上,樂觀與悲觀兼而有之的情形,似乎更為常見。路遙的性格是憂郁的,但也是樂觀的。從性格傾向看,他是敏感的,但是從意志品質看,他是堅強的;從生命意識看,他是悲觀的,但是從生活態(tài)度看,他是樂觀的。因而,他本質上是一個意志堅強的悲觀主義者,或者說是一個充滿浪漫激情的感傷主義者。正因為樂觀,他才在《答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問》中提倡浪漫精神,認為“羅曼蒂克能帶來一種生活的激情”,批評“現(xiàn)在青年人的羅曼蒂克精神太少了”37;正因為悲觀,他才說自己“對命運的無情只有悲傷和感嘆”38。路遙最終將悲觀和憂郁的情緒,轉化為一種深刻而充滿力量的悲劇意識。他承認人的生命和能力的有限性,不太相信人生絕對的成功和完全的勝利。所以,他的小說中的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止步的邊界。他們只在自己人生的可能性范圍內夢想和追求、生活和死亡。

        童年的經歷和記憶,會影響作家的意識和心理,也會極大地影響他的童年敘事。

        童年的痛苦使雨果對兒童的不幸特別敏感。在19世紀的偉大作家中,雨果與狄更斯對兒童的命運最為關注。但是,狄更斯的兒童敘事,充滿了眼淚和嘆息,但雨果的童年敘事似乎更為悲慘,更加令人震撼。

        兒童是一個社會最脆弱的群體。他們的境遇最能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在《悲慘世界》里,珂賽特和德納第的兩個女兒,“年齡合起來都還不到二十四歲,可是她們已經代表整個人類社會了,一方面是羨慕,一方面是鄙視”39。假如沒有珂賽特這個人物,《悲慘世界》也會讓人感受到它巨大的史詩力量和批判力量,但是,絕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因為一個陷入困境的小女孩所承受的痛苦,而使全世界讀者的同情心都變得更加溫柔和敏感。

        雨果喜歡讓兒童出現(xiàn)在人類生活最具考驗性的場景里。如果說,列米佐夫是在現(xiàn)實主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里贊美兒童,那么,雨果就是在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敘事里贊美兒童。列米佐夫短篇小說《繁星》中的熱尼亞和《阿廖努什卡》中的阿廖努什卡,都是歡樂和可愛的,而他們的微笑,也像上帝的光輝的閃耀40,但是,這一切不是用夸張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近乎平淡的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然而,在雨果的小說里,兒童總是被置于極為特殊的考驗性環(huán)境里,常常被賦予深刻而豐富的象征意義。在《九三年》的浪漫主義敘事里,一開始,他就描寫了出現(xiàn)在索德烈森林的米舍爾·佛萊莎和她的三個孩子。這絕不是一個隨便的情節(jié)設置,而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象征。在任何正常的情況下,兒童都應該是離戰(zhàn)場最遠的人。然而,在1793年,可怕的戰(zhàn)爭卻將兒童卷入其中。雨果用兒童天使般的可愛和純真,來顯示成人世界的可悲和混亂。在雨果的對照修辭里,兒童是仇恨時代的愛,是動蕩時代片刻的安寧,是冰冷時代一抹溫暖的光芒。在雨果的筆下,孩子所發(fā)出的聲音,就是最美的詩和音樂:

        小孩的咿呀,就是鳥兒的歌唱。他們唱的是同一種贊美歌。這種贊美歌是不清晰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卻充滿了深沉的意義。孩子和鳥兒不同的地方,是孩子的面前還有人生的悲慘的命運。因此,聽見孩子唱歌的人,就會感到憂郁,這種憂郁和唱歌的孩子的歡樂混在一起。在人世間所能聽到的最崇高的贊美歌,就是從孩子的嘴里發(fā)出來的人類靈魂的喃喃的話語。這種只是出自本能的把思想表達出來的模糊的低吟,包含著一種對永恒正義的不自覺的呼吁;也許這是邁進人生門檻以前的一個抗議;這個抗議是謙卑的,也是刺心的;這個無知的小生命對著宇宙微笑,使得宇宙萬物要對這個軟弱而赤手空拳的小生命的將來命運負責。41

        在雨果的敘事中,兒童意味著純潔的良心和永恒的正義。他們所發(fā)出的聲音,既是對美好世界的贊美,也是對苦難人間的抗議;既是對和解與和平的呼喚,也是對戰(zhàn)爭與暴力的譴責。甚至,就連他們在圖書室對圖書的“破壞”,都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正義性:“這件工作花費了幾個鐘頭,可是他們終于達到了目的;圣巴德羅繆的東西一點也沒有剩下?!?2所以,這三個“無名的鄉(xiāng)下小孩”,“比國王,王座,王權和十五個世紀的君主政治更重”。他們身上的強大而神奇的精神力量,可以為可怕的戰(zhàn)爭按下休止符,可以使可怕的復仇者瞬間變?yōu)槿蚀鹊恼日?。他們象征著受苦受難的人類,也像天使一樣,象征著愛和救贖:

        拿著屠刀的人變成了一個光明的天使。地獄里的魔鬼又變成了天上的曉星。朗德納克用一件犧牲的行為贖回了他的種種野蠻行為;他失去了自己的肉體,卻救了自己的靈魂;他又變成了無罪的人了;他給自己簽發(fā)了赦罪書。難道寬恕自己的權利就不存在嗎?從今以后他是一個可敬的人了。43

        雨果的兒童敘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贏得了學者和批評家的普遍好評。英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并不認同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對他的小說寫法和小說作品,多有苛論和否定。但是,對《九三年》中的兒童敘事,他卻評價很高:“書中唯一的真正動人之處是偶爾出現(xiàn)的三名兒童,他們的奇遇才是情節(jié)迭起的部分。這一部分很有魅力,閃耀著詩人最輝煌的詩意?!?41885年,雨果去世兩個月后,英國女作家奧麗芬特撰寫文章,稱贊雨果同情弱者和受壓迫的人,對他的兒童敘事,亦極口稱揚:“出現(xiàn)在炮火和燃燒,在種種沖動和力量的角斗中的三個孩子,是基調陰沉的《九三年》的魅力所在,亦是年事已高的雨果的魅力所在。據(jù)我們所知,文學中沒有任何對童年生活的描寫堪與‘圣巴德羅繆的屠殺一章相提并論。其他的成年人可能是一些類型或象征,可是這些孩子活著,呼吸著?!?5是的,雨果的兒童敘事,是美的詩篇,也是善的布道書。假如沒有“圣巴德羅繆的屠殺”等章節(jié)對三個孩子的描寫,那么,《九三年》便會暗淡很多,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充滿美和愛的力量。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路遙也像雨果一樣愛孩子。他愛自己的女兒,也愛所有可愛的孩子。在路遙的照片里,只要有孩子出現(xiàn),他的表情就是放松而喜悅的。路遙對孩子的喜愛,也表現(xiàn)在自己的小說寫作里。在《黃葉在秋風中飄落》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里,路遙都寫到了兒童。他筆下的兒童形象,也許不像雨果小說中的珂賽特和三個無名的鄉(xiāng)下孩子那樣,包含著令人震驚的社會內容和象征內涵,但卻有助于我們了解特殊時代的世態(tài)人情,了解路遙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兒童時代的痛苦經歷。

        在路遙小說中,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很少是圓滿和幸福的——不是父親缺席,就是母親缺席;不是缺乏父愛,就是缺乏母愛?!对诶щy的日子里》的馬建強三歲就失去了母親;爸爸既當父親,又當母親,“在十幾年并不輕松的生活中,硬是他一手把我拉扯了這么大”46?!饵S葉在秋風中飄落》中的兵兵,因為母親移情別戀,愛上了縣里教育局的副局長,將他遺棄在當小學教師的爸爸身邊,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傷害。當然,路遙這些小說的重心,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表現(xiàn)少年痛苦的饑餓體驗和艱難的精神成長,或者表現(xiàn)成人世界的身份焦慮、性格沖突和情感矛盾。盡管如此,人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兒童的身上,依稀看見路遙自己的童年經驗和心理情結,依稀看見他那被貧窮、饑餓和屈辱摧折的童年。

        在路遙的敘述中,兒童的不幸,多是因為父親的軟弱和無能造成的。路遙筆下的父親,通常是缺乏力量的。那些善良而勤勞的父親,如孫少平的父親孫玉厚,甚至沒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吃飽穿暖;而那些沒長大的父親,像蘭花的丈夫王滿銀,則游手好閑,不僅不能為妻兒撐起一片天地,還需要妻子的翼護:“他突然感到自己脆弱得像個需要大人保護的兒童。在他眼里,如今身強體壯的蘭花不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母親。他甚至感到連貓蛋和狗蛋都比他強大?!?7這樣的男人,不是稱職的丈夫,也不是稱職的父親。他的孩子,注定不會有安全感很強的童年。

        在《平凡的世界》里,至少有兩個家庭的兒童,因為喪失或缺乏父愛,而陷入不幸的境地。郝紅梅的兒子還未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為事故離世。孫少平的姐姐孫蘭花嫁給了“逛鬼”和“爬熊”王滿銀。她的兩個孩子貓蛋和狗蛋,則因為這個不務正業(yè)的父親常年不在家,而感受不到父愛。他們的父親因為賣老鼠藥而被拉到工地上強制勞動,母親則除了回到娘家哭訴,別無辦法:“這個恐懼不安的女人,只是扯著她媽的袖口哭個不停。瘦小而單薄的她媽也只好陪著她哭。兩個大人哭得顧不了娃娃,貓蛋和狗蛋又不知兩個大人怎么啦,也揪著母親和外婆的腿放開嗓子嚎?!?8這兩個孩子,除了要忍饑挨餓,還要跟著母親一起承受父親所造成的無助和壓力。

        然而,路遙對兒童終究是愛和溫柔的。他從不用極端的方式寫兒童的痛苦,也不寫兒童的死亡。他讓他們體驗冬天的寒冷,但最終會給他們春天的溫暖。這樣,他的兒童敘事,就具有這樣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在他對兒童的不幸和痛苦的真實描寫中,分明可以看見作家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另一方面,兒童的不幸,最終都被克服了,即陷入不幸的兒童,都實現(xiàn)了命運的逆轉,得到了自己的歡樂和幸福。

        善和愛是雨果和路遙的兒童敘事的共同特點。他們都寫兒童的悲慘境遇,但是,他們都用愛的態(tài)度和詩的方式來面對和描寫苦難,最終將自己筆下的兒童敘事,提高到了美好的境界。

        二、愛情、婚姻與人生的磨難

        作家研究人的情感和性格,也最懂得人心和人性。深刻的理解是正確地行動的必要前提。但是,知易行難,“能理解”并不意味著“能做到”。知與行的脫節(jié),常常表現(xiàn)在作家的愛情和婚姻生活上。詩人和作家贊美愛情,但是,他們未必能將愛的原則貫徹到底,未必有能力維持愛情與婚姻、家庭與事業(yè)之間的平衡。他們的愛情生活,通常是浪漫而熱烈的,但他們的婚姻生活,大都是乏味而沉悶的,有的甚至壓根兒就是失敗的。路遙和雨果的愛情和婚姻,亦未脫這“始于歡者終于悲”的模式。

        雨果與妻子阿黛爾·富歇稱得上是青梅竹馬。他們的愛情雖然受到雨果母親的阻撓,但是,他們不離不棄,終成眷屬。事實上,即便在戀愛的季節(jié),他們之間也時有齟齬,所以,莫洛亞說:“他們的愛情從其曙光初照時便已暮色深沉了?!?9他們婚后的和諧關系,僅僅維持了八年。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他們雖然仍然一起生活,但婚姻卻名存實亡。

        1831年夏,阿黛爾不再愛她杰出的丈夫了。她愛上了文學批評家圣勃夫。這讓雨果極為痛苦。在一篇文字中,他這樣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愛著人又不為人所愛,這種人是多么不幸??!啊!這真是可怕的事情??纯催@個女人吧。這個活生生的人多么迷人。她溫柔、白皙、單純。她是家中歡樂與鐘情的對象??墒撬粣勰?。她也并不恨您。她不愛您,就這么回事?!?0從妻子那里得不到愛,雨果便向別處尋找。從1833年2月16日開始,雨果開始與朱麗葉·德魯埃同居;他們的關系穩(wěn)定而牢固,維持了整整五十年,直到朱麗葉于1883年5月11日離世。

        在寫給朱麗葉的一千多封信中,雨果用火一般熱情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和依戀。在1863年12月31日的信里,雨果這樣寫道:“溫柔的天使,我給你寄上我的靈魂。請你接受并把它同你的靈魂一起帶向天國吧。請多保重,等我結束我的事業(yè),或差不多結束的時候,讓我們一起離開人間。無論今生還是來世,一分鐘也不分離,這就是我向上帝要求的?!阍谝黄穑覠o所不能;沒有你,我甚至沒有存在的勇氣?!?1許多年后,在1881年5月21日的信中,他的愛情之火,依然熊熊燃燒:“……假若沒有愛情,我們便一無所有。我愛你。我現(xiàn)在像在差不多50年前與你初戀時那樣愛你?!覑勰?這意味著它的永恒和我們的永恒。讓我們相愛吧!這就是一切。讓我們相愛,相愛,一直到永遠?!?2雖然雨果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熱烈而持久的,但這并沒有改變雨果在情感生活上的浪漫主義傾向,也不影響他與多名女性保持親密的關系。

        1844年初,雨果與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萊奧妮·多內戀愛了。他給萊奧妮寫的情書,像他寫給朱麗葉的情書一樣真誠和熱情:“你充滿了我的整個心頭,我崇拜你,你是我眼中的光明,你就是我心臟跳動的源泉……我愛你,你明白嗎?……我愛你,言語不足以表達,顧盼、熱吻不足以傳情……”1872年至1875年,他還與女演員薩拉·貝爾納、二十二歲的朱娣特·戈蒂耶和二十二歲的洗衣女工白朗什(亦譯“布朗什”)情意纏綿,暗通款曲53。不僅如此,雨果還喜歡像拜倫那樣炫耀自己的羅曼史,甚至喜歡記錄自己的風流生活:“流亡根西島期間,維克多·雨果在一個黑色的記事本上,用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加密,巨細無遺地記錄了他的風流韻事。這些內容由年輕床伴的姓名、日期、某些地點,以及作家每次與她們相處時所做的事組成。”54在敘述和評價雨果的愛情生活的時候,莫洛亞的態(tài)度是理解和寬容的,但他的筆下,也含著明顯的諷意:“唉!這些信與他以前寫給朱麗葉的信一模一樣。這是因為男人本性難移,也因為心中的情人這個角色總是同一個樣式,還因為男人只限于把這個角色分配給更年輕、更適合這份工作的女演員去扮演而已?!?5雨果有偉大的思想,也有偉大的人格,但是他的情感生活,卻有些放恣和混亂。在處理兩性關系的時候,他缺乏理性和自制力。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在《九三年》里,在談到西穆爾登的“獨身生活”的時候,雨果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什么東西比這種制欲的生活更危險的了?!?6他可能沒有意識到,在西穆爾登身上,最危險的并不是“制欲”,而是他關于革命的絕對化觀念。事實上,縱欲的生活即便不是比制欲的生活更危險,也絕對不會比它更安全,更可取。雨果的放縱欲望的生活方式,也許沒有影響他的文學事業(yè),卻像莫洛亞所批評的那樣,嚴重地影響了他的社會生活:

        要是他的私生活不那么亂七八糟,更為檢點的話,那么他在社會生活中本來會更堅強有力一些。責任、感激、愛情和欲望,使他成了舊日的私情及貪婪的女人的奴隸。三個女人——幾乎就是三個妻子——阿黛爾、朱麗葉和萊奧妮,住在蒙馬特爾高地他的附近,整個圈子很小。他對其中的每個人都得分出一部分時間,從這個女人跑到那個女人;當懷里抱的是朱麗葉時,總免不了給阿黛爾或萊奧妮撞上。在一定程度上,這兩個人已聯(lián)合起來反對三人中最得寵的這一個了。57

        像莫洛亞一樣,法國文學史家朗松也對雨果的缺乏克制的情感生活,尤其是對他的男權主義的女性意識,尖銳批評,痛下針砭:“在他為一己私利談到愛情的時候,在他對女性虛情假意的殷勤之中,在他出色的華麗詞藻里面,有少許很具體的肉欲摻和了進來。他不會頭腦發(fā)昏,無法體驗巨大的激情。他高高在上,作為一個會沉思的詩人,非常樂意將女性的愛情視為‘腳邊的一只狗?!€應當公正地作如下補充:雨果對人類、對卑賤者和窮苦人整體的愛,是非常真實的。”58兩位法國學者對雨果的批評說明什么呢?說明再偉大的作家都是人,都難免有人身上的局限和弱點。正因為有情感、性格甚至道德上的某些缺陷,他才是真實的人;正因為他能在那些重要的方面,超越人性和社會所加的限制,達到很高的境界,所以,他成了偉大的人。

        更何況,文學寫作原本就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勞動。它給作家?guī)砭薮蟮目鞓?,但也有可能使他們變得性情乖張。很多時候,一旦進入緊張的寫作狀態(tài),作家的心里,便只有眼前的工作。他們遺忘了現(xiàn)實世界。寫作之外的人和事,很少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的事業(yè)與生活,就像蹺蹺板的兩端一樣,這邊高的時候,那邊就會低。他們的情感和注意力,仿佛沙漏計時器中的沙子一樣,要么流向這邊,要么流向那邊。只有杜甫、托爾斯泰和梅列日可夫斯基這樣的詩人和作家,才有能力在生活與寫作之間,維持一種平衡而和諧的關系。那些缺乏平衡能力的作家,往往很難成為稱職的丈夫。雨果不是稱職的丈夫,路遙也不是。

        沉重的文學勞動壓迫著雨果的心靈。在婚姻生活上,他精神的天空,多有厚厚的烏云,少見燦爛的陽光。他失去了對家人的溫情和耐心:“就像母親的全部身心獻給她的孩子一樣,詩人的全部身心獻給他的作品。他變得苛求、武斷、盛氣凌人。如同她訂婚時所預見的那樣,阿黛爾發(fā)現(xiàn)維克多成了個專橫的領主。”59雨果是這樣的“專橫領主”;有的時候,路遙似乎也是。只是由于特殊時代的禁欲主義文化的影響,由于個人性格和地域性格上的原因,在情感生活上,路遙的態(tài)度是內斂而克制的,不像雨果那樣恣意和浪漫。雨果寫了大量的情書,激情四溢,毫不遮掩;路遙肯定也寫過情書,但數(shù)量恐怕不會很多,情感也不會像雨果那樣濃烈和外向。

        路遙的個性和才華使他顯得與眾不同,也為他贏得了女性的好感。在愛情上,他像雨果一樣幸運,總是受到知識女性的青睞。與一位北京知青失敗的初戀,帶給他極大的傷害,甚至使他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同為北京知青的林達,卻用溫暖和體貼的愛,平復了他內心的創(chuàng)傷。在那個城鄉(xiāng)差別極大的特殊時代,林達對路遙的跨越階層鴻溝的愛,可謂勇敢而富有犧牲精神。她不僅在精神上給了路遙純粹而美好的愛情,還在物質上給路遙提供了慷慨的幫助,幫助他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在病榻上談到林達的時候,路遙曾經心懷感激地說:“年輕時在延川插隊,也確實幫我解決了不少困難,那時候我是一個窮光蛋,要什么沒什么,家里的光景過得一爛包,人家那時候沒有嫌棄我,還用她自己省吃儉用的錢供我上的延安大學,從這一點上,我還得感謝她為我做出的犧牲?!?0事實上,林達帶給路遙的,遠不止這些。這個具有歸國華僑背景的北京知青,這個具有良好家教和不俗才情的女性,給路遙的內心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絕不會比田曉霞帶給孫少平的更少??梢钥隙ǖ卣f,沒有林達的愛和支持,無論路遙的人生境況,還是他的文學事業(yè),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

        然而,路遙并沒有用心守護自己的婚姻,或者準確地說,并沒有處理好事業(yè)與家庭的關系。莫洛亞批評雨果:“他這個人興趣極少,魅力極大,政治和美貌女子使他脫不開身?!?1路遙的興趣,并不算少——他喜歡聊天,喜歡音樂,喜歡唱民歌,喜歡“邊編邊說”的“練嘴子”62,喜歡足球,對UFO也興趣盎然。他像雨果一樣,是有魅力的;也像雨果一樣,特別關心政治。但是,他最大的興趣和熱情,在文學一邊。真正使路遙之死靡他,拋舍不下的,只有文學。

        路遙把文學當作神圣的宗教,甘愿做這宗教虔誠的圣徒。1984年12月,他在《答〈延河〉編輯部問》中說:“要求自己寫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就像教徒去朝拜宗教圣地一樣,為了虔誠的信仰而刻意受苦受罪。工作中由于艱難而難以忍受之時,閉目遙想那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而艱辛地跋涉在朝圣旅途上的宗教徒,便獲得了一種力量?!?3七年后,在題為《文學·人生·精神》的演講中,他再次向聽眾說明他寫作時的心無旁騖的工作方式:“我進入了工作間以后,就把所有的事、所有的思潮、所有外邊的喧囂全部都趕出房間。我就是一個世界?!?4他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都奉獻給了文學這個特殊的宗教。為了文學,他遠離舒適的都市,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在《寫作是心靈的需要》中,要求自己做好準備,“準備去流血,流汗,甚至寫得東倒西歪不成人樣”65;要“能忍受寂寞,須把自己長期封閉在一個孤獨的世界里,排除一切干擾,全身心地投入進去”66。他的“野戰(zhàn)”和“夜戰(zhàn)”式的寫作習慣,不僅給自己的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給自己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自己的家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和痛苦。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路遙對文學的熱愛和癡情,與他對妻子的冷漠和怠慢,形成了極為尖銳的對照。他對妻子林達的態(tài)度,就像雨果對妻子阿黛爾的態(tài)度一樣,也是“盛氣凌人”的,甚至缺乏起碼的關心和體恤。關于路遙的家庭生活和夫妻關系,航宇這樣寫道:

        路遙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也是事實。比如說家里沒吃的面了,需要換煤氣了,這些本來是男人干的營生,都讓林達一個人干了。你想想,一個女人,買十幾斤糧可以,要她往三樓上扛煤氣罐,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別說是高干家庭出身的一個女人,就是一個農村婦女也不會干這樣的事情。天長日久,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

        對于這些,林達一般采用妥協(xié)的辦法,跟他吵鬧有什么用,他不是照樣我行我素,只能忍氣吞聲地維持這種看似平靜如水,實則暗波涌流的夫妻關系。所以單位的人或多或少知道倆人關系并不怎么融洽,但沒人相信他倆會走到離婚這一步。

        ……有次,林達不知怎么把自己的腳崴了,行動十分不便,需要在東大街的一個診所去按摩,而作協(xié)到東大街還有一段距離,她一瘸一拐無法過去,需要人幫忙才能到那個診所。

        路遙不知為什么沒有送林達,而是走到我房子,有些抱怨地對我說,林達把腳崴了,連路都走不了,你去把她背下來,用自行車把她推到東大街去按摩。

        我看著路遙說,我背她下樓,那你呢?

        我還有事。路遙這樣給我一說,像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一樣,至于我送不送林達去按摩,那是我的事,跟他一點關系也沒有,而他已經走了。

        怎是這樣一個人?我心里不高興地這樣想。67

        路遙此處的態(tài)度和行為,實在令人大感詫愕,大惑不解。雖然陜北男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大男子主義”習氣,但是,如此漫不經心者,似乎并不多見。這也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冷暴力”,但也實在算不得合乎夫妻倫理的正常表現(xiàn)。

        當然,在兩性情感上,路遙是嚴肅的。他不會像雨果那樣浪漫,也不會像他那樣縱情。在情感生活上,雨果激情澎湃,精力旺盛——1885年4月5日,他去世前不久,還與二十二歲的布朗什·朗萬(Blanche Lanvin)約會68。路遙固然不是禁欲主義者,但是,他有良好的自制力,絕不會任由愛情的藤蘿,同時向幾個方向攀緣,同時纏繞到多個女性的花架上。這種差異,當然與兩個人的氣質和性格有關系,但也是由包括氣候在內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孟德斯鳩說:“在北方的氣候里,愛情在生理方面幾乎沒有力量讓人感覺到它。在溫暖的氣候里,愛情帶有成千上萬的附屬物;有些東西乍一看像是愛情,使人感到愉悅,但是這些東西并不是愛情本身。在更炎熱的氣候里,人們只為愛情本身而熱愛愛情。愛情是幸福的唯一源泉;愛情就是生命?!?9北方的氣候雖然寒冷,但似乎并不影響人們從生理方面感受愛情。當然,與氣候較熱的南方相比,北方人的愛情意識和愛情感受,也許確乎不同。至少,在愛情生活和愛情敘事上,生活在歐洲溫暖氣候環(huán)境中的雨果,顯然比生活中國北方氣候偏冷環(huán)境中的路遙,要更浪漫,更有激情。在路遙那里,愛情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著一切,也并不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人們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就顯得克制而理性;在雨果那里,“愛情就是生命”,無論是雨果自己,還是他小說中的人物,為了追求愛情,常常表現(xiàn)出一股不管不顧的勁頭。

        雨果與哥哥們的關系,既是友愛的也是緊張的,有時甚至是悲劇性的。雨果的哥哥歐仁精神不正常。他愛著雨果的未婚妻阿黛爾。1822年10月22日,在雨果舉行婚禮的夜晚,“歐仁狂暴的精神病大肆發(fā)作。他一向性情抑郁,總覺得有人在迫害他。他愛著阿黛爾,往日難忍的嫉妒使他痛苦。見到弟弟的幸福,他再也受不住了”70。歐仁的病幾乎是致命的,“醫(yī)生說這病無法可治;可憐的歐仁成了一個活死人,最后連兩個兄弟也很少來看他了”71。

        路遙與兄弟姐妹的關系,大體上是親近而和諧的。在幫助弟弟們的時候,他是不遺余力的。路遙在世的時候,家人俱皆安好,只有姐姐因病早逝。姐姐的死,使路遙極為悲痛。王天樂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的姐姐為了挖野菜從懸崖上摔下來,成了心臟病。路遙在這個時候才回過幾次家,目的是想救活我的姐姐,他多次跑西安,給我的姐姐買藥,想辦法救活這個善良的生命,但姐姐還是在27歲的時候走了。我和我的父親把她送上山。路遙對我說,一定要寫出姐姐壯麗的人生悲劇,但這部作品必須得到了五十歲以后才能寫,否則,承受不了這么大的悲傷。”72對路遙來講,姐姐的不幸早逝,是一件極大的災難性事件。這件事無疑強化了他對人生苦難的感受和認知。所幸?guī)讉€兄弟的病故,是他離世之后的事情,否則,這一連串的不幸,一定會給他造成更大的痛苦。他在病苦中與弟弟王天樂反目,固然令人惋惜,但也是人世間常見之情形,無足驚怪。

        比較起來,雨果所遭遇的生離死別的大悲痛,遠比路遙要多。從1823年開始,他的多位至親相繼死亡。長輩和同輩人里,先是母親和二哥歐仁病故。1828年1月28日,父親雨果將軍突然中風去世。他一生里埋葬了自己的四個孩子。1823年10月9日,他的第一個兒子小萊奧波德·雨果夭折。1843年9月1日,他的女兒萊奧波特蒂娜和丈夫在維勒基埃的海水中溺亡:“維克多·雨果因為女兒的死而一蹶不振。到了十二月,他還沒有從沉重的打擊中恢復過來。”73還有兩個兒子早亡——夏爾死于中風,弗朗索瓦-維克多死于結核病。他的美麗的小女兒阿黛爾則命途多舛,境況凄慘。她愛上了英國男子艾伯特·平遜,一直追到加拿大,才搞清他已婚的真相;因為心理大受刺激,無法正常生活,她只得常年住在精神病院里。小阿黛爾一直活到了八十五歲。她是雨果家族最長壽的人。

        雨果生活條件優(yōu)越,生命力頑強,樂觀而健康地活了八十三歲。

        由于童年時代備受貧窮和饑餓的摧折,由于極端化的文學勞動所造成的傷害,路遙只活了四十二歲。

        然而,無論年歲頗長的雨果,還是英年早逝的路遙,人生的路途都不平順,都承受了許多的苦難和不幸。也許,正因這苦難和不幸,他們才深刻地理解人生,才懂得同情弱者和不幸者,才將人道主義當作自己創(chuàng)作的根本原則。他們用愛的精神之光,照亮了“悲慘的世界”和“平凡的世界”;用升華了的苦難,鑄造了不朽的文學豐碑。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寫作是極為艱辛的勞動,甚至是充滿危險和考驗的遠征和歷險。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征服者和探險家,也是偉大的犧牲者。他們不僅犧牲了自己的自由、健康甚至生命,也犧牲了家人的歡樂和幸福。

        他們必須遠離人群,獨自承受一切壓力和痛苦,就像艾略特所說的那樣:“文學藝術迫使人拋下他擁有的一切——甚至包括整個家族——而孤身追求藝術。因為藝術要求人既不屬于他的家庭,也不屬于他的階層、黨派、圈子。他只能純粹是他自己。”74司馬遷認為,戴盆無以望天,便選擇把盆放在一邊——“絕賓客之知,忘家室之業(yè)”75,心無旁騖地仰望星空。那些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大都如此。只有極少數(shù)的詩人和作家,例如杜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才有能力維護篤摯的伉儷之情,才有能力處理好戴盆與望天的關系。

        既然這樣,面對那些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得很笨拙甚至很混亂的作家和藝術家,我們無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責。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向他們表達敬意和感謝。

        因為沒有他們的努力和犧牲,就不會有那些崇高而偉大的精神成果,就不會有包含著真和善、理想和希望的偉大作品。

        三、思想、批評與文學自覺

        一個人的寫作水平與鑒賞水平是一致的。他欣賞什么樣的作品,就有可能寫出什么樣的作品。一個迷戀《九尾龜》《何典》和《肉蒲團》的人,只可能寫出格調低下的頹廢而狎褻的作品;一個人喜歡《靜靜的頓河》和《百年孤獨》,才有可能寫出《白鹿原》;一個人只有當他同時熱愛《紅樓夢》《創(chuàng)業(yè)史》《哈姆雷特》《九三年》《安娜·卡列尼娜》《簡·愛》《白輪船》和《熱尼亞·魯勉采娃》的時候,他才有可能寫出《平凡的世界》。

        寫作水平決定于文學鑒賞力,最終決定于文學判斷力。所謂文學判斷力,即文學批評能力。批評能力是作家的重要素質。沒有良好的批評能力,作家的文學意識就不可能發(fā)展和成熟。批評激活思想,思想創(chuàng)造意義。幾乎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是杰出的思想家,而第一流的作家則大都是不俗的批評家。

        別爾嘉耶夫稱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思想的藝術家”:“在偉大的藝術世界中,就智慧的力量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他相提并論的也許只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穿透一切的、尖銳的智慧的力量——這是文藝復興的智慧?!?6事實上,幾乎所有真正偉大的作家,都是思想的藝術家,都擁有智慧的力量。如果沒有這“智慧的力量”,他們不可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和人性,因而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偉大的作品。

        然而,個別著名的中國當代作家,卻否認思想對于文學的意義。在他看來,因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思想不僅是無用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他最終的結論是:作家只需培養(yǎng)自己的想象力,而不必在意所謂“思想”。這無疑是淺陋的謬見。

        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心智活動中,思想與想象常常相伴而行,也就是說,幾乎不存在完全脫離思考和判斷的想象。想象與思想之間,不是互不相容的對立關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共存關系。一切想象都指向一個價值結構和意義世界。只有思想才能賦予想象以邏輯和意義感。缺乏思想和理性的想象,往往是混亂而無意義的。在文學寫作過程中,完全排斥理性和思想的想象是不可思議的。

        法國文學既是感性和激情的文學,也是思想和批判的文學;法國作家大多有良好的批評家素質,是批評家化的作家,就像美國學者克拉克在分析法國文學時所說的那樣:“對文學的理性看法背后是幾何精神的支撐,而這種理性看法也鼓勵了法國人的所謂批判精神,鼓勵了批判實踐。法國文學文化能隨意結合批評與文學,因為兩者精神是相通的?!瓋蓚€世紀后,波德萊爾仍然堅持認為詩人必須同時是批評家,而圣勃夫這位職業(yè)批評家,也特別指出法國具有真正的批評能力。法國‘天才與批評的結合發(fā)展成了一種親和力;對許多人來說批判精神就是法國精神?!?7顯然,沒有思想和批評能力,就沒有將激情與理想融為一體的法國文學,也不會有深刻而偉大的法國文學。

        雨果就是思想家型的作家,而路遙則是很有判斷力的作家。雨果的文學思想和批評能力,見之于《〈克倫威爾〉序》和《威廉·莎士比亞》,路遙的思想能力和批評能力,則充分地表現(xiàn)在《早晨從中午開始》和一系列文學批評和藝術批評的文章中。

        雨果屬于那種“能隨意結合文學與批評”的作家。他的父母都是文化修養(yǎng)很高的人。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少年時代起,他就表現(xiàn)出極高的文學天賦和非凡的創(chuàng)作能力。系統(tǒng)和完善的學校教育,進一步提高了他的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了他的鑒賞力和批評能力。1827年10月,二十五歲那年,他就以犁庭掃穴之氣概,寫出了《〈克倫威爾〉序》這樣的文學批評杰作。他要改變法國文學死氣沉沉的局面,重建新的文學秩序。他要用浪漫主義的文學之火,燒掉古典主義的藩籬和枷鎖。他給法國文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他改變了人們的文學意識,甚至改變了法國文學發(fā)展的路向。

        比較起來,路遙文學意識的自覺,就來得稍晚一些。由于特殊的時代原因和文化環(huán)境,路遙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學教育并不完善。在該讀書的時候,他無書可讀,家里幾乎找不到一本有價值的文學著作;成年前的學校教育,也未能給他提供像樣的讀物和知識。他最初階段的文學啟蒙,是在進入社會以后,在周圍的業(yè)余詩人和業(yè)余作家的影響下完成的。他的文學意識的徹底改變,他的文學自覺的實現(xiàn),經歷了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通過艱苦的自我努力,他逐漸擺脫了僵硬的主宰性文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模式,并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

        每一個作家都要掙脫那些束縛自己的繩索。他們都要解決那些最緊迫的問題,進而為自己尋求新的文學方向,為自己探索新的寫作方法。雨果和路遙也都有自己要解決的緊迫問題,也都有自己要擺脫的嚴重束縛。

        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說,兩個世紀以來,“三一律”給天才造成了“可憐的麻煩”:“正是這樣限制我們最偉大詩人的創(chuàng)造。他們用三一律的剪刀剪去了這些詩人的翅膀。作為交換,從高乃依,從拉辛身上摘下雄鷹的羽毛之后,他們又給了我們什么呢?康皮斯特龍?!?8對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文學來講,所謂“三突出”也是這樣的“剪刀”。它也限制了詩人的創(chuàng)造,剪去了他們的翅膀。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雨果面臨的挑戰(zhàn),是突破“三一律”,探索新的寫作方法,開辟新的文學道路,建構新的文學譜系。

        路遙面臨的挑戰(zhàn),是突破“三突出”,接續(xù)19世紀文學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重回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譜系。

        雨果主要是“開來”型的作家,傾向于自己建構新的文學觀念和寫作方法,因而,他的文學立場和批評原則,就是拒絕古典主義傳統(tǒng)的激進主義。

        路遙主要是“繼往”型的作家,傾向于從固有的偉大的文學經驗里尋求啟示和支持,因而,他的文學立場和批評原則,就是繼承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守成主義。

        雨果是天賦很高、創(chuàng)造力驚人的詩人、戲劇家、小說家和批評家。自由是他的天性,也是他在生活和藝術上信奉的絕對原則。生活上,他反對一切橫暴的束縛;美學上,他反對一切僵硬的教條。這樣的人生來就拒絕循規(guī)蹈矩,就厭惡那些束縛人的清規(guī)戒律和條條框框。

        路遙是端嚴峻整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他個性鮮明而強大。不服輸和不服從是他的性格中最為重要的特點。一旦進入寫作狀態(tài),他的內心就有一股不可羈縻的氣概。他要做自己心靈的主人,要做自己書齋里的拿破侖:“我就是一個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你就是這個房子的拿破侖,盡管你不是社會的主宰,但你最起碼是這個房子的主宰。我能主宰了我的命運,我不需要別人來給我說你應該怎樣做或你不應該怎樣做,我自己就是我自己。你沒有這樣一種堅定的創(chuàng)作信念,你就不可能走完以后的道路。”79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如此個性卓異、浩氣沛然的作家,似乎并不多見。

        像托爾斯泰等俄羅斯作家一樣,雨果也是一個具有宗教熱情的作家。他的文學之樹植根于宗教精神的土壤。他雖然不像俄羅斯作家那樣堅卓和絕對,但卻像他們一樣虔誠和熱情。他的浪漫主義的文學意識和文學批評,都是在宗教精神和宗教觀念的影響下形成的。

        在基督教的意識形態(tài)里,一切都被納入神與魔、善與惡、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地獄與天堂等對立性結構之中。沒有對立和沖突,就沒有宗教。最終的救贖,不過是尖銳對立和沖突的解決。就像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所說的那樣:“基督教帶領詩歌走向真理?,F(xiàn)代的繆斯和基督教一樣,以更高遠、更寬廣的目光看待事物。詩歌會感到萬物間的一切不都是‘盡善盡美的,丑和美并存,畸形和優(yōu)雅相鄰,滑稽在崇高的反面,惡和善并列,影和光同行?!?0因為,“宗教的出發(fā)點總是詩歌的出發(fā)點”81,所以,在基督教的影響下,詩歌將向前跨出決定性的一步,而“智性世界的面目”也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

        雨果根據(jù)基督教的對立性結構,確立了自己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和文學譜系,又根據(jù)自己的復雜的、沖突的文學觀念,挑戰(zhàn)和超越了古典主義的單一而靜態(tài)的文學意識和美學秩序。形象地說,古典主義是一潭靜靜的湖水,雨果要用宗教的力量,將這法國文學的靜水,導入河流,使它成為喧囂奔騰的活水。

        根據(jù)基督教的對立原則,文學要在古典與現(xiàn)代、崇高與滑稽、悲劇與喜劇、神與人、靈與肉等構成的兩大原則之間,建立新的平衡。這種平衡,在雨果看來,就是“誕生于基督教的詩,我們現(xiàn)代的詩,是正劇;正劇的特點是真實;真實源自崇高與滑稽兩大類型十分自然的組合,在正劇里相交,如同在生命里,在萬物里一樣。因為,真正的詩,完整的詩,存在于對立面的和諧之中”82。對立因素相互交融所構成的復雜和真實,就是新的平衡,就是新的美學原則。這是雨果所確立的新的美學原則和文學寫作方法,也是路遙試圖恢復和實踐的原則和方法。路遙也喜歡用對比的方法來塑造人物,也將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復雜性當作一個重要的敘事原則。

        在雨果的新的美學原則下面,古典主義的片面的偉大和單一的崇高,就顯得簡單而虛假。因而,有必要將復雜性和批判性引入進來。復雜性意味著真實性,而批判性則意味著深刻性。批判的原則,即嘲笑和諷刺的原則。雨果用“滑稽”來概括這一原則:“滑稽是正劇最高的美?!边@一原則與人性的真實情形是一致的;因為,“天才的人物,即使再偉大,身上總有嘲弄其智力的愚蠢的一面。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接近人性,因為只有這樣,他們身上才有戲”83。當然,詩人并不是被動描寫人和自然,而是用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表現(xiàn)一切。詩人不要變成庸人,而要成為巨人,要把一切都變成自己的:“把一點微光變成一束陽光,把一束陽光變成一把火焰。只有這樣,正劇才算是藝術。”84這樣的詩人,在創(chuàng)造作品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所以,“真正的詩人和上帝一樣,是同時又處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85。顯然,對于詩的創(chuàng)造來講,一切都決定于詩人的意識,決定于他的個性和力量。

        這樣,自由,心靈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自由,就成了新的浪漫主義文學原則。1837年6月24日,雨果在《〈心聲集〉序》中說:“詩人的力量在于獨立。”86獨立意味著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如果你是真正的詩人,你就應該追求獨立,就應該熱愛自由,就要勇敢地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表達思想的自由:“敢于毫無顧忌地什么都說,敢于毫不做作地表達一切;自自然然地從喜劇到悲劇,從崇高到滑稽……”87雨果稱自己的批評為“新批評”,而且自信這種批評將獲得最終的勝利。因為,它有“寬厚、牢固、深刻的基礎”,因為,它體現(xiàn)了“藝術中永恒不變的原則”88。雨果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證明了這新理論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一切偉大的批評,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標準,或者說,都有自己的文學典范和經驗資源。雨果心目中的完美典范,就是威廉·莎士比亞。如果說,高乃依追求偉大,莫里哀追求真實,那么,莎士比亞就達到了“天才所能攀登的最高峰”——“同時達到偉大和真實”:“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89。根據(jù)這樣的標準,雨果雖然也在《論司各特》中,高度贊揚司各特的文學成就,但猶覺欠然,于是便對未來的小說,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在司各特的這種散文體的描繪小說之后,將來還有另一種小說有待創(chuàng)造,依我們設想,這種小說要更加美好,更加完整。這便是同時具有戲劇性和史詩性的小說,它真實而又偉大、生動逼真但又富于詩意、切合實際而又具有理想,它將把司各特鑲嵌在荷馬的身上。”90顯然,這是高度自覺的文學意識。在這里,人們看見了高度成熟的小說觀念,看見了新的小說理想。它既是真實和生動的,又是偉大而充滿詩意的;它既是現(xiàn)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它將吸收其他藝術的優(yōu)點,包含著戲劇和史詩的魅力和力量。顯然,雨果的文學自覺,其來有自;它來自莎士比亞等偉大作家的經驗資源。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事實上,就其本質而言,雨果所說的浪漫主義,不過浪漫主義氣質的現(xiàn)實主義而已。正像美國學者邁克爾·費伯在《浪漫主義》中所揭示的那樣,浪漫主義作家關心社會公正和進步,關心人類的福祉和命運,是一些充滿道德熱情和斗爭激情的現(xiàn)實主義者:“歐洲幾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義作家起初都是社會改革者或是政治改革者;事實上,他們均受到法國大革命初始階段的啟發(fā);用柯勒律治的話來說,他們通過對政府、宗教和教育的革新尋求有效的仁善之道。他們深知情感的共鳴只不過是一個人致力于社會改革路上的一個瞬間?!?1美國學者克拉克也看到了法國文學的政治品格,并這樣概括法國文學的“文學倫理”:“作家擁有特權,這種特權往往來自作家與政治生活的聯(lián)系,來自文學的道德權威;還因為作家是公共人物,而法國文學觸及了過去的政治生活。法國文學訴說著一個國家的理想和壯志?!?2雖然浪漫主義強調并追求個性和情感的解放,但是,他們并不是自我中心主義者或唯美主義者,就像邁克爾·費伯所指出的那樣:“一些人認為浪漫主義者只關心自身、自然或愛,但至少一個事實會令他們感到詫異:大多自然主義者都熱情投身于政治事業(yè)?!?3雖然在對政治問題的認識上,雨果沒有夏多布里昂那樣深刻,也不像夏多布里昂那樣是一個毫不妥協(xié)的共和主義者,更缺乏夏多布里昂批評拿破侖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和鋒芒,但是,雨果有激情,也懂得寬容,他試圖教會人們包容和理解一切相互沖突的東西。然而,有的時候,雨果并沒有為自己的寬容設定清晰的界限和嚴格的標準。任何時候,都應該強調這樣一點:面對可怕的罪惡和巨大的苦難,無原則的包容意味著縱容,無限制的理解則意味著助桀。

        例如,關于拿破侖,雨果的態(tài)度和評價,就很成問題。童年時代,他在保皇黨母親的影響下,寫了一首題為《國王萬歲!法蘭西萬歲!》的詩,贊美“百合花”國王路易,詆斥“科西嘉人”拿破侖。然而,成年以后,他卻對拿破侖一往情深。1844年,他寫了一篇《拿破侖到巴黎》,試圖恢復人們在歷史和回憶錄中刪去的細節(jié);他一句一個“皇帝”,欽仰之情,猗歟之嘆,沛沛然溢于言表。1840年12月15日,他又寫了一篇題為《皇帝的葬禮現(xiàn)場實錄》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拿破侖的近乎五體投地的崇拜,幾乎要與葬禮現(xiàn)場的烏合之眾一起唱:“我的大拿破侖萬歲!我的老拿破侖萬歲!”94在《悲慘世界》中,雨果則這樣評價拿破侖:“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侖還要更高大些?!?5他還從馬呂斯的角度,通過他的意識,贊美這位共和國的背叛者,這位帝制的復辟者:“他是命中注定來為繼羅馬人而起的法蘭西人在統(tǒng)御宇宙的事業(yè)中充當工程師的。他是重建廢墟的宗師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員會的繼承者,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說,他是一個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有雄才大略的。他是承天之命來迫使其他國家臣服大國的。他還不只是這樣,他是法蘭西的化身,他以手中的劍征服歐洲,以他所折射的光征服世界。馬呂斯覺得拿破侖是個光芒四射的鬼物,他將永遠立在國境線上保衛(wèi)將來?!闷苼鲈谒闹芯钩闪嗣褚獾捏w現(xiàn)者,正如耶穌是神意的體現(xiàn)者一樣?!?6馬呂斯對拿破侖的近乎荒謬的崇拜和贊美,稍微打點折扣,就可以歸到雨果的名下。拿破侖·波拿巴是路易·波拿巴的政治先驅和精神導師,而后者則是前者的亦步亦趨的模仿者和極為忠誠的精神繼承者。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雨果,雖然能正確而堅決地反對路易·波拿巴,卻錯誤而多情地崇拜拿破侖·波拿巴。他似乎壓根不知道,拿破侖這個矮小的科西嘉炮兵上尉,這個所謂的偉大的解放者,竟然是一個冷酷的種族主義者,竟然是希特勒的種族滅絕事業(yè)的先驅97。偶像崇拜瓦解了雨果的理性意識和批判精神,所以,他從未像托爾斯泰那樣厭惡和否定拿破侖,從未像他那樣訓誨這個傲慢而好戰(zhàn)的暴君。

        然而,雨果對拿破侖低首下心的態(tài)度,對拿破侖充滿歆慕的評價,都是夏多布里昂不能接受的。夏多布里昂與雨果政見不同,立場殊科。所以,夏多布里昂在拿破侖身上所看到的,主要是“毀滅”和“背叛”。他通過對照的修辭,熱情地贊美了華盛頓,尖銳地批評了拿破侖:“華盛頓的共和國留下來了,波拿巴的帝國卻被毀滅了。華盛頓和波拿巴都出自民主的懷抱:他們兩人都生于自由,前者忠于它,后者背叛了它。華盛頓是他那個時代的需要、觀念、光明和輿論的代表;他不是阻擋而是支持精神的運動;他求他之所應求,完成他被召喚去完成的事情,所以他的事業(yè)是前后一致的,永生永存的。這個人很少使人震驚,因為他掌握著正確的尺度,他把個人的生命和國家的生命融為一體:他的光榮乃文明的勝利;他的名聲有如一處公共的圣地,流淌著豐沛的、永不枯竭的泉水?!?8夏多布里昂在“華盛頓與拿破侖異同論”中所顯示出來的猛銳和深刻,在雨果筆下,是很難看到的。

        雨果對拿破侖的虛譽,有時會高調到完全不顧事實的程度。1841年6月21日,在《入選法蘭西學士院院士的演說》中,他把法國多災多難的五十年歷史,分為兩個成就巨大、輝煌燦爛的前后“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間,她把自己的軍隊強加給了歐洲;(后)二十五年間,她對歐洲強加了自己的思想?!?9他似乎忘記了,這“強加”的過程,就是流血的過程,就是無數(shù)人死亡的過程——僅僅在拿破侖瘋狂的侵略戰(zhàn)爭中,歐洲人就付出了四百多萬人的生命代價;他似乎沒有意識到,在法國的“思想”里,除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等偉大的觀念,還有可怕的暴力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毒素。由于意識不到法國的局限和悲劇,雨果竟然向法國人發(fā)出這樣的沙文主義呼吁:“法國建議的事情立即由全人類加以討論;他的精神慢慢注入各國政府,使他們凈化?!堅徫业娜秉c,我贊賞我的國家,我熱愛我的時代?!?00可見,浪漫主義者一旦把自己捆綁到國家主義的戰(zhàn)車上,就會在瞬間變得幼稚和淺薄,就會成為喪失理性的鼓動者和喪失尊嚴的贊美者。

        繞遠了?;氐轿膶W話題上來。

        新的文學精神和文學原則,激活了雨果的創(chuàng)造精神。瓦萊里稱贊雨果非凡的文學才華:“他隨心所欲地將一切轉化為詩。他在運用詩歌形式的時候找到了將一種奇異的生活向任何事物傳達的方法。對他而言,沒有無生命的事物。沒有什么抽象概念他不能讓它說話、歌唱、抱怨或威脅,然而他筆下沒有一行詩不是詩?!?01他忘了強調,雨果的所有這些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是在實現(xiàn)了思想和文學意識上的徹底解放之后,才被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出來。這是新的文學之樹綻放出來的美麗花朵,是更有力量的水流推動磨坊水車時唱出的歡歌。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是的,力量,巨大的藝術力量,巨大的政治力量,巨大的人道主義力量,這就是雨果的浪漫主義氣質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最根本的特點。帕烏斯托夫斯基發(fā)現(xiàn)了這一特點。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來描述雨果的性格特點,來評價他的浪漫主義寫作風格:“雨果是一個像烈火一般狂熱、激烈的人。凡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他無不加以夸張,并據(jù)此把它們寫下。他的視覺就是這樣構成的。對他來說,生活是由激昂地、莊嚴地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巨大的激情匯集而成的?!耧Z風、龍卷風,挾著滂沱大雨、樹葉、烏云、花瓣、硝煙和由帽子上落下的帽徽,勢不可當?shù)仃J入古典主義的枯索的世紀?!粧邭W洲呆滯的空氣,把不可遏止的幻想的氣息注滿了這個大陸?!?02他被雨果的充滿感染力的文學征服了。他陶醉其中,欲罷不能。他熱愛《悲慘世界》,熱愛這部小說中的人物:

        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就暈頭轉向地傾倒于這位狂熱的作家。我一口氣讀了五遍《悲慘世界》。剛剛讀完全書,當天又從頭讀起。

        我弄到一張巴黎地圖,把小說中提到的地方一一在地圖上標示出來。我仿佛親身經歷了《悲慘世界》中的情節(jié),直到今天,在我內心深處仍把冉阿讓、珂賽特、伽弗洛什視作我童年時代的朋友。103

        在文學批評上,路遙沒有雨果那樣的改變未來文學方向的抱負和創(chuàng)造力。對當代文學的現(xiàn)狀,尤其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遭受鄙棄,萎靡不振,他多有不滿,但是無力改變。

        雨果要重建新的文學秩序和文學譜系,要解決一個時代文學發(fā)展的整體性問題,而路遙則要回到19世紀文學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譜系,要解決他個人在寫作實踐上遇到的具體問題。

        路遙感覺到了特殊時期的文學環(huán)境帶給自己的壓力和困擾。他要同時應對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舊的問題,即如何克服舊的模式和習慣對自己的束縛;一個是新的問題,即如何摸索出新的出路和方法。就前者說,他必須“自覺地清理自己的血液”104,擺脫舊的教條主義,即“三突出”舊八股對自己的桎梏;就后者說,他必須克服新潮文學造成的壓力,擺脫“現(xiàn)代主義”新八股,建構自己的寫作原則和文學譜系。舊八股已成強弩之末,不難對付,然而,現(xiàn)代主義“新八股”卻甚囂塵上,成了主導性的文學潮流。誰若不入現(xiàn)代主義之彀中,誰就會被視為文學上的落伍者,誰就會受到新潮批評家的輕蔑和否定,誰就有可能陷入被時代拋棄的孤獨和焦慮。

        所謂現(xiàn)代主義“新八股”,是一種文學上的極端形態(tài)的“拜新教”意識。在它看來,現(xiàn)實主義文學已經過時了,而現(xiàn)代主義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唯一出路。在這種“新八股”的影響下,人們用一種簡單而絕對的尺度,將文學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互不兼容的部分:一部分是卓異的反傳統(tǒng)的,因而就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就是好的;另一部分則是庸常的、守成性的,依賴于傳統(tǒng)的,因而就是過時的,就是不好的。然而,這種時髦的現(xiàn)代主義,無疑是一種“文學幼稚病”,因為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失敗的。

        這種現(xiàn)代主義崇拜,就像路遙所指出的那樣,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病態(tài)現(xiàn)象”:“就我個人的感覺,當時我國出現(xiàn)的為數(shù)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都處于直接借鑒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現(xiàn)代派作品的水平,顯然談不到成熟,更談不到標新立異?!瓎栴}在于文藝理論界批評界過分夸大了當時中國此類作品的實際成績,進而走向極端,開始貶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學表現(xiàn)樣式?!?05路遙認識到了現(xiàn)代主義“新八股”流行觀念的狹隘和庸陋,但是,他無法像雨果那樣,通過猛烈而深刻的批評,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他有敏銳的意識和良好的判斷力,但是缺乏開闊的理論視野和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

        路遙成熟的文學意識,體現(xiàn)在他對現(xiàn)代主義冷靜的質疑態(tài)度上,也體現(xiàn)在他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堅信不疑的肯定態(tài)度上。他憑著常識和經驗,強調現(xiàn)實主義不僅并未過時,而且依然有效。根據(jù)19世紀文學所提供的偉大經驗,他清楚地認識到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的所謂“現(xiàn)實主義”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我們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tài);要想走出困境,達到理想的境界,中國當代文學依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依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他堅信巴爾扎克、雨果和托爾斯泰的經驗可以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有價值的經驗。所以,在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的時候,他頂住了流行的文學風潮所帶來的壓力,堅持用19世紀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在當前各種文學思潮文派日新月異風起云涌的背景下,是否還能用類似《人生》式的已被宣布為過時的創(chuàng)作手法完成這樣作品呢?而想想看,這部作品將費時多年,那時說不定我國文學形式已進入‘火箭時代,你卻還用一輛本世紀以前的舊車運行,那大概是十分滑稽的?!碇菂s清醒地提出警告:不能輕易地被一種文學風潮席卷而去。我承認,眼下,也許列夫·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斯(司)湯達、曹雪芹等現(xiàn)實主義大師對我的影響要更深一些?!乙砻鞯氖牵耶敃r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結構這部作品,而是我對這些問題和許多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06所謂“完全不同的看法”,就是與流行的文學觀念完全不同的文學意識和文學價值觀,就是與現(xiàn)代主義完全不同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想。

        像19世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那樣,路遙相信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文學不是一種外在于人和生活的東西,而是一種從人的生活中生發(fā)出來的精神現(xiàn)象。所以,一旦脫離切身的個人經驗,一旦脫離由時代性和民族性構成的具體背景,文學就會成為一種匱乏空洞而無足輕重的東西,就會顯得虛假而無力。

        文學的個性、價值和力量,說到底,來源于作家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就此而言,任何積極意義上的寫作,都不過是作家精神本質的外在顯現(xiàn)。所以,作家必須用嚴格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應該意識到,自覺意義上的寫作過程,就是作家完成精神成長的過程,就是塑造自己的人格的過程。這就要求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也要認真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也就是說,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作家。作家要按照很高的標準來自我塑造,這是路遙文學思想中特別有價值的一個觀點。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更重要的是,文學寫作不是作家自娛自樂的游戲,而是要對讀者的內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嚴肅工作,所以,作家必須深刻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作家要善于理解人,要幫助讀者理解人生,并以熱情的態(tài)度積極地生活。

        雨果與路遙,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國度,但是卻走過了一條精神軌跡大體相近的文學之路。他們都憑借著思想家或批評家的自覺意識和過人勇氣,破除禁錮,擺脫束縛,實現(xiàn)了倫理精神和藝術精神上的自我解放,進而以充滿激情的詩性方式,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危困敘事,塑造出一群崇高的力量型人物。

        四、人道主義與向上原則,或冉阿讓與孫少平

        作家神圣工作的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內容,是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處理人類的精神事務。他們的敘述和描寫,都圍繞人這個軸心展開。為此,他們要掌握這樣的能力,即學會懷著愛和同情來觀察人和理解人。偉大的作家都懂得尊重人,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任何一部有力量的作品,通常都內蘊著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倫理精神,總是能從整體上對讀者的意識產生微妙的刺激和積極的影響。正因為這樣,作家就要有嚴肅的文學意識,就要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高尚的道德情調和優(yōu)秀文化的品質。利哈喬夫說:“藝術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意識,提高人們的倫理道德?!胬怼⑸屏己兔利悾ㄕ嫔泼溃┦墙y(tǒng)一的,人類永遠賦予這三者一致的屬性。除此之外,文學和繪畫藝術還可直接向人們宣傳道德規(guī)范?!?07他反復強調“……要讓善良在我們周圍不斷增長”;“善與美應當永遠相伴相隨”108。俄羅斯人認為,“‘愛中藏著宇宙的信息”,而“意志”則是一種“敵對而有害的力量”109。俄羅斯文學完美地闡釋了真善美在藝術中的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性。在俄羅斯文學大師的意識里,純粹的唯美主義是一種片面而幼稚的主張,因為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

        文學的力量和生命,固然來自美和藝術品質,但也決定于善和人道主義。木心說:“‘同情心在中國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實就是人道主義,是仁慈、慈悲,分量很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愛,此外沒有希望?!?10這是一段很深刻的話。杜甫、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之所以偉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用詩性的方式,表達了對人和世界的愛和慈悲。

        雨果信仰善和人道主義。愛,是他生活的第一原則,也是他寫作的核心主題。他呼喚人們和平相處,彼此相愛:“我們相愛!在這件締造和平的偉大事業(yè)中,這是幫助上帝的最好的方法?!?11對善的信念,對人和生活不竭的愛,賦予雨果的創(chuàng)作以浪漫主義的詩意,也使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滿人情味和現(xiàn)實感。

        對雨果來講,愛使人樂觀,也給人信心和力量,而那些仇恨和敵視一切的人,則必然是悲觀而缺乏力量的懷疑主義者。研究雨果的法國學者說:“雨果從不懷疑人可以變得更好,他知道未來不過是一個承諾?!?12他們說得不錯。雨果像所有那些信仰堅定的人一樣,相信愛的力量,相信人可以通過愛被救贖。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時候,雨果給了孫子喬治“最后的建議”:“愛!……追求愛!愛讓一個人變得更好!”113愛是人道主義的靈魂,而人道主義則是雨果文學創(chuàng)作的絕對原則。他在《九三年》中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114事實上,絕對重要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道主義;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革命的正當性,決定于它的目的性;它的全部目的,不是別的,而是為了人的自由、尊嚴和幸福,也就是說,它把人道主義當作自己的絕對原則。正因為這樣,雨果才在《給我的女兒》中這樣寫道:

        我們走一步,總有上帝在指引,

        指明我們的無能,上帝的威力;

        塵世有萬物,人間有眾生,可信

        同一條真理。

        要遵照執(zhí)行,這條真理很神圣,

        請記住,可以進入每個人的心:

        心里只有愛,孩子,心中沒有恨,

        對一切憐憫!115

        愛,是雨果精神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法則。他憐憫一切。他身體力行。他就是《悲慘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因為他也會對窮人打開自己的門。在《乞丐》一詩中,雨果記錄了自己對一位流離失所的老人的善行。他給他端來一大碗牛奶,還讓他在熱乎乎的火爐上,烘干他那滴著雨水和泥漿的大衣。他從這粗呢大衣上,看見了“點點的燦爛星光”116。他關注“悲慘世界”里最悲慘的人們,關注那些失去自由和尊嚴的苦役犯。在《參觀苦役犯監(jiān)獄有感》中,他表達了對這些“罪犯”的憐憫和同情。他認為,愚昧是罪惡的誘因和盟友,所以,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人們:“一切著作,第一個作者永遠是上帝。/他在凡人皆沉醉不醒的這個世界上,/在每一頁書本里放下思想的翅膀。/人人一打開書本,便能把翅膀找到,/并在自由的靈魂翱翔的空中逍遙?!?17顯然,雨果的寫作,以人為目的,以信仰為基礎,以愛為動力。

        像雨果和所有偉大作家一樣,路遙也接受愛和人道主義的原則。

        路遙的人道主義來自具體的人生經驗,而不是來自外在的抽象觀念。

        他從日常生活里感受到了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也認識到了它們對人的價值和意義。

        對路遙來講,人道主義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文學的基本品質。1984年6月7日,在回答讀者提問的時候,他極為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人性、人道主義是存在的,這否定不了。作品必須彌漫人性、人道主義,否則作品就是抽象的不是寫人的了。這是沒有什么可回避的,我的看法是這樣的?!?18因為具備這樣的人性觀念和人道主義意識,路遙就寬容地理解自己筆下的人物,尊重自己作品的每一個人,傾向于同情所有人的痛苦和不幸。

        人道主義意味著對人的同情和理解,也意味著肯定和贊美;前者是倫理上的原則,后者是美學上的原則。雨果和路遙都用同情的態(tài)度理解人,也都選擇向上原則和放大原則,通過肯定的方式來塑造人。他們不是按照自然主義或存在主義的向下原則和縮小原則,將人寫成完全可憎和平庸的樣子,而是按照理想主義的向上原則和放大原則,寫出人身上的高于平均數(shù)的善與美。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所謂向上原則和放大原則,就是發(fā)現(xiàn)人身上真正人性化的東西,即能體現(xiàn)人的教養(yǎng)和優(yōu)秀品質的東西,并用詩性和理想主義的方式,將其強調、放大和表現(xiàn)出來。當然,這并不是要作家無節(jié)制地夸大和虛飾,而是要求他留意和發(fā)現(xiàn)人類內心固有的善與美,至少,不要將野蠻和黑暗當作人性的全部內容。如果說,對黑暗和丑惡的發(fā)現(xiàn),顯示著作家的冷靜和深刻,那么,對與之相反的東西的發(fā)現(xiàn)和贊美,則顯示著作家的熱情和偉大。雨果就從古希臘文學發(fā)現(xiàn)了向上原則和放大原則,發(fā)現(xiàn)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偉大典范:“荷馬是解決了藝術中最美的問題的一位天才:通過把人寫得偉大,來真實地描寫人類;換句話說,寓現(xiàn)實于理想、童話加歷史、虛擬加傳統(tǒng)、幻想加科學,這就等于荷馬。他是無底洞,他總是面帶笑容。在這位天才廣闊的藍天里,古老世紀的所有含義深刻的東西都在運動,并且被映照得光華四射?!?19荷馬的方法,就是雨果的方法;雨果的方法,啟發(fā)了路遙的寫作。

        沒有偉大的價值觀,就沒有偉大的文學。偉大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xiàn)真正崇高和偉大的東西。路遙的寫作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當同時代許多作家都傾向于用“向下的原則”,將人塑造成可笑和可鄙的生物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努力發(fā)現(xiàn)人內心的善良、堅韌和真誠等美德,最終將自己筆下的人物塑造成值得贊賞的樣子。當人們不憚以惡意揣測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時候(所謂“惡意返鄉(xiāng)”,就是一個典型的個案),當一個社會面臨淪為“惡意型社會”危險的時候,路遙的充滿人性光輝的“善意型心態(tài)”和“善意型敘事”,就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路遙的文學作品之所以那樣吸引人,之所以顯得偉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像那些偉大的作家一樣,將人當作一種偉大的生命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來尊敬和表現(xiàn),就在于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優(yōu)秀作品,都是“光華四射”的“善意型敘事”,或者說,都建構了一個充滿愛意、親情和友誼的“善意型社會”。

        雨果和路遙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文學成就,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們最偉大的作品中,即體現(xiàn)在《悲慘世界》和《平凡的世界》中。就情感的強度來看,雨果的《悲慘世界》像果戈理的作品一樣外向和熱烈,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則像柯爾卓夫的詩歌一樣深沉而溫情。路遙簡直就是中國的柯爾卓夫,因為,他的性格和心性,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就像赫爾岑在評價柯爾卓夫時所說的那樣,這是“另外一種世界”:“在其天真而自然的單純上,在其溫和的痛苦上,毋寧說是一種無可描摹地感動人的世界。”120

        一般來講,人們談論一部小說,幾乎就是談論其中的人物,談論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他所象征的一切。如此說來,評價小說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它是否塑造出了讓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人格、思想和價值觀,最終都通過自己的人物體現(xiàn)出來。

        雨果的《悲慘世界》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偉大成就,就在于它們塑造了兩個著名的主人公——冉阿讓和孫少平。

        冉阿讓是一個傳奇而偉大的人,孫少平是一個平凡而優(yōu)秀的人。

        雨果照著神的樣子來塑造人。這樣,冉阿讓就被塑造成世界文學史上像基督一樣行善的偉大形象。

        中國當代文學也用神化的方式來寫人,但那是一種夸張而虛假的方法,一種按照庸俗的觀念來拔高人物的方法。路遙擺脫了這種把人寫成神的文學八股,并按照充分人性化的理想主義方法,把人塑造成平凡而又非凡的優(yōu)秀人物。

        孫少平就是按照理想主義原則生活的人。他是中國當代小說中并不多見的樸實而崇高的人物形象。他的絕對化的勞動觀念和苦行僧般的生活態(tài)度,也許不應該全然認同和過度贊美,但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就外部條件來看,冉阿讓與孫少平所處的環(huán)境,都不利于人的精神成長。他們都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傷害,都曾體驗過屈辱和焦慮。但是,他們最終都在苦難和屈辱中完成了自己的人格發(fā)展和精神成長。

        冉阿讓的成長,經歷了一個傳奇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和苦難救贖的精神事件。

        孫少平的成長,經歷了一個坎坷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精神痛苦和理想主義激情的人生歷程。

        絕對性是冉阿讓和孫少平在行為上的基本特點。只不過,對冉阿讓來講,這種絕對是宗教和信仰意義上的——對愛的原則的絕對信仰,對行善精神的絕對堅持;對孫少平來講,這種絕對則是世俗意義上的——絕對性質的生活意志,絕對性質的勞動態(tài)度。

        冉阿讓的靈魂覺醒,主要是通過他者的影響來完成的,因而是一個近乎神奇的被動過程。所以,對冉阿讓來說,要獲得人類的幸福,要靠上帝和他的使者的救贖。

        孫少平的人生覺悟,有來自環(huán)境的影響,但主要是通過自我教育完成的,因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以,對孫少平來說,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全靠自己流血流汗,奮斗拼搏,就像《國際歌》里所唱的那樣:“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實現(xiàn)了靈魂覺醒的冉阿讓,幾乎就是一個犧牲者;他為了他者而生存。

        完成了人生覺悟的孫少平,首先為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艱苦奮斗,同時也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行善,或者做一個好人,是冉阿讓與孫少平共同的人生理念和道德原則。

        對冉阿讓來講,行善就是生活的第一要務。自從認識米里哀主教以后,他就憑著信仰,徹底地解決了自己所有的生存問題——既解決了精神上的生存問題,也解決了物質上的生存問題。“信仰,為人所必須。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21于是,冉阿讓斷然地對自己說:“決定了,聽其自然!接受慈悲上帝的安排!”122因為接受了上帝,因為有了信仰,他便像從《圣經》中走出來的非凡人物,就像拿因城的耶穌一樣,擁有無盡的精神力量和創(chuàng)造能力。他需要許多的錢,他便辦了一個“燒料細工廠”,就會“從一個辦法得出三種結果”:不到三年工夫,發(fā)明這方法的人成了大富翁,他周圍的人也發(fā)了財123;他需要地位和尊嚴,他就會從冉阿讓變成馬德蘭,就會順利地當上蒙特勒伊的市長。沙威的窮追不舍的威脅,除了映襯他的善良、正直和偉大,礙不著他什么事。于是,懷著基督般的善,愛人,愛一切,便成了他崇高而偉大的事業(yè)。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對孫少平來講,生存是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或者說,他面對的艱巨任務,是離開農村,到城市里去,過別樣的生活。他必須深入礦井的深處,必須流血流汗,甚至必須與死神相周旋,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生活目標。面對嚴峻的生活,他不能存任何僥幸心理。他可以有自己卑微的理想,但是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浪漫。所以,他只能在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的過程中,在有限的意義上行善。

        雨果要通過冉阿讓,彰顯一種普遍而永恒性的偉大,一種被信仰升華了的人性的偉大,從而為被暴力和仇恨破壞的世界,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價值觀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啟示。如果說,在浪漫派文學中,憐憫、痛苦和愛情等情感生活占據(jù)了特別重要的位置,那么,“雨果在行動中和作品中表現(xiàn)得很仁慈,他比任何人都更好地闡明了浪漫派的仁慈心”124。所謂“浪漫派的仁慈心”,不是一種特別的東西,而是文明的人類內心深處樸素而又偉大的情感。

        路遙則要通過孫少平,糾正人們對“偉大”的錯誤認知,改變人們的虛妄的觀念,即對“偉大”和“超凡”的不切實際的想象和崇拜,進而重新發(fā)現(xiàn)“平凡”的偉大價值,最終將他們拉回到“平凡的世界”。他要培養(yǎng)人們對平凡的人們的尊敬,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扇祟惿畹拇髲B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shù)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者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命之樹常青?!?25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偉大,是平凡性質的偉大,是那種具有普遍性的偉大。這種質樸的偉大,是喬治·華盛頓的偉大,而不是拿破侖的偉大;是馬克·奧勒留的偉大,而不是秦始皇的偉大。一切失去了平凡性的偉大,都是淺薄而虛假的偉大,都是虛張聲勢的鬧劇式的偉大。喪失樸素感和平凡性的偉大,本質上是一種與偉大相反的東西,是一種渺小而可憐的東西。路遙要借孫少平來體現(xiàn)和贊美的,就是那種從“平凡的世界”成長起來的偉大,就是那種充滿人性的高貴和美好的偉大。

        偉大的作家塑造偉大的人物形象,偉大的人物形象成就偉大的作品。沒有米里哀和冉阿讓,《悲慘世界》將黯淡無光;沒有孫少平和田曉霞,《平凡的世界》也將黯淡無光。法國學者約瑟夫·祁雅理在評價西蒙·韋伊(亦譯“西蒙娜·薇依”)時說:“我們需要像西蒙·韋伊那樣的人用他們的榜樣、他們的耐心、他們把災難痛苦轉化為逆來順受和永不止息之愛的能力,向我們指明使我們的世界獲得和平與幸福究竟需要些什么?!?26西蒙·韋伊簡直就是20世紀的女性冉阿讓。她認為,“重要的是注意并服從上帝。誰熱愛上帝并能通過上帝愛上自己,那末(么),上帝必然會到來并隱居于他的內心”127。她的思想和信念,就是冉阿讓的思想和信念,也是雨果的思想和信念。

        像托爾斯泰一樣,雨果本質上是一個依靠宗教精神寫作的作家。波德萊爾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寫仁愛的書,這是向這個社會秩序發(fā)出的一聲發(fā)聾振聵的呼吁:這個社會過于偏愛自己,過于把博愛的永恒法則不放在心上;這是從當代最雄辯的口號中為‘悲慘世界(在‘貧困中受苦,并被貧困‘敗壞的人們)喊出的辯護詞?!S克多·雨果站在人的一邊,然而他并不反對上帝。他對上帝有信心,不過他并不反對人?!?28也就是說,他用上帝的尺度來衡量人,來批判社會,同時,他又從人的角度,來理解人和同情人。他對人的態(tài)度,是同情和寬容的。

        路遙是一個具有理想主義氣質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但是,他的理想主義并不狹隘和虛浮,絕無尼采式的狂妄自大,也沒有馬丁·伊登式的自命不凡。就《平凡的世界》所表現(xiàn)的倫理精神和道德氣質來看,路遙似乎更接近英國作家。他贊揚那種充滿激情的昂揚的生活態(tài)度,但是,也從不貶低和否定普通人的平平淡淡的生活方式。在阿蘭·布魯姆看來,簡·奧斯汀“筆下的世界”和司湯達的大相徑庭:“在這里,我們能夠呼吸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空氣。它的語言理性而不感性,宣揚德性而非純真,推崇節(jié)制而非魯莽?!總€人都被要求遵守責任與道德的標準,而個人的義務更是她小說中的永恒的主題。在她的世界里,責任與道德并不是‘復雜的或深奧的詮釋的對象,它們是每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適齡兒童都知道的原則——守法、誠實、尊敬父母、忠于伙伴、知恩圖報——所導致的結果?!?29從理想主義一面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接近雨果的“悲慘世界”;從現(xiàn)實主義一面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與奧斯汀和狄更斯“筆下的世界”相去亦不甚遠。

        《雨果傳》的作者讓-貝特朗·巴雷爾盛贊《悲慘世界》,認為它大大地超越了一般的社會小說,因為,這部“十分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既有傳奇性,又有使命感?,F(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兼而有之?!呀浻卸韲≌f的這種雙重性——既有天真的情意,讓人間充滿博愛的溫馨,也有讓讀者激動到極點的狠心(雨果在序言里清醒地提到:‘有時會憐憫得兇狠和無情。),還有這種雙重性,既有奇妙的狡黠……也有說教,正如雨果所主張的,大量的評論在這樣一本書里大有用武之地”130。如果將這段文字的修辭強度往下降一降,那么,大可以用它來闡釋和評價《平凡的世界》。路遙的這部杰作“既有傳奇性,又有使命感”;“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兼而有之”;既有“天真的情意”,又有“讓讀者激動到極點的狠心”;既有耐心的敘事,也有誠心的“說教”。

        更重要的是,雨果和路遙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一個裝得下幾乎所有人的博大“世界”,一個充滿了不幸和痛苦、也充滿了愛和仁慈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他們不僅聽見了哭泣,看見了眼淚,甚至看見了罪惡和黑暗,但是他們卻沒有被這一切淹沒和壓垮,而是用精神之光照亮了這個世界,用仁慈的愛溫暖了這個世界。

        他們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人類和世界的愛,都寄寓在兩個閃光的人物身上。

        他們將因為塑造了冉阿讓和孫少平這樣的人物而不朽。

        2022年1月6日,北京平西府

        【注釋】

        ①③⑧107[俄]德米特里·利哈喬夫:《俄羅斯千年文化:從古羅斯至今》,焦東建、董茉莉譯,東方出版社,2020,第93、185、324、96頁。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②④22232425263764656679118路遙:《路遙全集·早晨從中午開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第582、185、102、285、221、233、234、209、225、245、248、225、168頁。

        ⑤3995121[法]雨果:《悲慘世界》(二),李丹、方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第387、400、351、512頁。

        ⑥⑦海波:《人生路遙》,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第135、42頁。

        ⑨41424356114[法]雨果:《九三年》,鄭永慧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第126、305、318、408、127、397頁。

        ⑩808182838485878894100111[法]雨果:《雨果文集》第十一卷,程曾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第145、12、13、25、27、40、41、45、59、120、170-171、275頁。

        115468112113[法]勞拉·埃爾·馬基、紀堯姆·加利埃納:《只聞其名:維克多·雨果》,姚麗晴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第97、56、59、97、145頁。

        12131415174950597071[法]安德烈·莫洛亞:《雨果傳》(上),程曾厚、程干澤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第59、31、56、22-23、57-58、289、261、253、126、134頁。

        16[法]安德烈·莫洛亞:《雨果傳》(上),程曾厚、程干澤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第57頁;“阿黛爾·富歇”,亦譯“阿黛兒·富歇”。

        1819[法]雨果:《雨果文集》第八卷,程曾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第27、30頁。

        20吳達元:《法國文學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46,第440頁。

        21[英]W.H.奧登:《序跋集》,黃星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第20頁。

        27384663105106路遙:《路遙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390、317、103、382、255、254-255頁。

        2860航宇:《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后的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第364、329頁。

        2972李建軍:《路遙十五年祭》,新世界出版社,2007,第191、191-192頁。

        30[美]華盛頓·歐文:《華盛頓》,張今等譯,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2005,第8頁。

        3132[法]巴爾扎克:《幻滅》,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第150、192頁。

        3334[法]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艾珉、俞芷倩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第12、17頁。

        35[奧]斯·茨威格:《巴爾扎克傳》,張玉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第10頁。

        36羅新璋選編:《莫洛亞研究》,漓江出版社,1988,第404-405頁。

        40[俄]列米佐夫:《不知疲倦的鈴鼓——列米佐夫中短篇小說選》,楊玉波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第376頁。

        444558128程曾厚編選:《雨果評論匯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第357、338、282-283、146頁。

        47125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第370、130頁。

        48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第37頁。

        5152[法]維克多·雨果:《雨果情書》,張放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第149、175頁。

        5355576173[法]安德烈·莫洛亞:《雨果傳》(下),程曾厚、程干澤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第653-656、662、407、463、656、397頁。

        62這是一種考驗人的口才、想象力和反應能力的陜北民間藝術。路遙與海波都喜歡這個游戲,“兩人坐在一起編,就像火燃著汽油一般,‘呼一下就開始了。因此,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我們常玩這個游戲,一玩就玩到大半夜。直能玩到兩人口干得轉不動舌,嗓子啞得發(fā)不出聲,累得渾身發(fā)軟,笑得肚子生疼時才會罷休”。(海波:《人生路遙》,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第145頁)

        67航宇:《路遙最后的人生》,未刊稿;正式出版的時候(易名為《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后的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這幾段文字,惜未保留。

        69[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61,第230頁。

        74[英]林德爾·戈登:《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許小凡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第19頁。

        75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二),中華書局,1999,第2064頁。

        76[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耿海英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第323頁。

        7792[美]普利西拉·帕克赫斯特·克拉克:《文學法蘭西:一種文化的誕生》,施清婧譯,譯林出版社,2019,第94、34頁。

        78[法]雨果:《雨果文集》第十一卷,程曾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第31頁;“康皮斯特龍”是平庸的代名詞。

        868990[法]雨果:《雨果論文學》,柳鳴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第116、110、6頁。

        9193[美]邁克爾·費伯:《浪漫主義》,翟紅梅譯,譯林出版社,2019,第35-36、108頁。

        96[法]雨果:《悲慘世界》(三),李丹、方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第632頁。

        97李建軍:《重估俄蘇文學》上卷,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8,第308-309頁。

        98[法]夏多布里昂:《墓中回憶錄》,郭宏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85頁。

        99[法]雨果:《雨果文集》第十一卷,程曾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第170頁;括弧中的字,為引者所加。

        101[法]保羅·瓦萊里:《文藝雜談》,段映虹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第155頁。

        102103[俄]康·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戴驄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第284-285、285頁。

        104路遙:《路遙全集·早晨從中午開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第107頁;著重號為原文所加。

        108[俄]瓦列里·波波夫:《從囚徒到文化大師:利哈喬夫傳》,谷羽譯,新星出版社,2016,第214頁。

        109[英]薩默塞特·毛姆:《作家筆記》,陳德志、陳星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175頁。

        110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1989—1994文學回憶錄》下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第684頁。

        115116117[法]雨果:《雨果文集》第九卷,程曾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第415、511、890-891頁。

        119[法]維克多·雨果:《威廉·莎士比亞》,丁世忠譯,團結出版社,2001,第32頁。

        120[俄]赫爾岑:《赫爾岑論文學》,辛未艾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第83頁。

        122123[法]雨果:《悲慘世界》(一),李丹、方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230、165頁。

        124[法]皮埃爾·布呂奈爾:《19世紀法國文學史》,鄭克魯?shù)茸g,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88頁。

        126127[法]約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紀法國思潮》,吳永泉等譯,商務印書館,1987,第143、145頁。

        129[美]阿蘭·布魯姆:《愛的設計——盧梭與浪漫派》,胡辛凱譯,華夏出版社,2017,第212頁。

        130[法]讓-貝特朗·巴雷爾:《雨果傳》,程曾厚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65頁。

        (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936264E9-230D-42FC-9253-7795082FF4E3

        猜你喜歡
        雨果路遙作家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入門級有意外的驚喜 Rotel(路遙)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擴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遙)RA-1592MKII
        雨果剃發(fā)
        快樂語文(2021年14期)2021-06-16 01:38:02
        他是那樣“笨拙”和樸素——30多年后,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讀路遙?
        當代陜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4
        雨果剃發(fā)
        故事會(2019年8期)2019-04-20 12:48:04
        雨果的“謊言”
        中華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42
        寫給遠去的路遙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成人午夜无人区一区二区| 欧美一性一乱一交一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无码 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91| 元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 色小姐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av|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国产白丝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在线视频免费自拍亚洲| 国产黑丝美女办公室激情啪啪| 国内自拍愉拍免费观看| 五月色丁香婷婷网蜜臀av |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日韩永久免费无码AV电影|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色综久久综合桃花网国产精品|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69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iGAO视频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亚洲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美利坚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爆乳|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麻豆| 青青草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zxgk|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三上悠亚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做受视频播放| 亚洲av精品一区二区三|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