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仲夏為夏季的中間月份,亦指農(nóng)歷五月。唐代詩人樊旬在《仲夏》中描寫道:“江南仲夏天,時雨下如川。盧桔垂金彈,甘蕉吐白蓮?!蹦敲?,古代的夏季是何種景色?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靜觀古畫,凝神入境,或許你也能感受到一份沁人心脾的清涼。
《湖莊清夏圖》是由北宋畫家趙令穰創(chuàng)作的長卷絹本設色畫,現(xiàn)收藏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該圖描繪的是江湖平遠小景,展現(xiàn)了夏季驟雨初歇時,湖上寂靜清涼的意趣。開卷湖莊臨岸,樹木挺拔,垂柳裊娜,野草萋萋。河塘中荷葉田田,鴨群嬉戲,遠處煙雨迷蒙。卷中一座小橋連接田間阡陌,通往深處。這里綠樹成蔭,環(huán)抱著幾間屋舍,屋后一片林木,橫向舒展,在煙霧籠罩下,若隱若現(xiàn),頗有曲徑通幽之感,充滿夢幻般的詩意。卷末近景描繪了三株形態(tài)各異的樹,與卷首樹木相呼應。
夏天,各種瓜果先后成熟,品種豐富。清代畫家袁江的這幅《寫生蔬果圖》就展示了多種果蔬。該圖共兩頁,一頁繪熟裂的西瓜,綠皮紅瓤,令人垂涎欲滴。瓜皮綠中泛黃,正是熟透的征象。摘瓜人為使西瓜保持新鮮,特意留有一段瓜藤和幾片瓜葉。另一頁繪紫茄、白茄和青綠的豆莢。藤上小花潔白,綠葉青翠,看上去清新淡雅。這些寫生作品以沒骨法繪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勾染到位。不難看出,畫家對生活觀察得細致入微。
在酷暑時節(jié),沒有空調(diào)的古人如何納涼呢?那時也有避暑山莊、窖冰或冷飲等“消暑利器”,但這些是達官顯貴才能享受的。事實上,多數(shù)平民百姓只能借助自然環(huán)境來納涼。人們走近山川河流,聽泉間流水;融入綠樹翠竹,享心靜之涼。這種納涼方式不僅低碳環(huán)保,而且情趣盎然,充滿詩情畫意。
宋代宮廷畫師蘇漢臣的《荷塘消夏圖》描繪了仕女在荷塘邊納涼的景象。畫中荷塘碧水漣漪,荷葉灼灼,岸邊垂柳依依,枝條拂弄水面。兩名仕女衣著素雅,一邊憑欄觀荷,一邊乘涼。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想到歐陽修的那首《和圣俞百花洲二首其一》中的詩句:“荷深水風闊,雨過清香發(fā)?!币魂囮嚐犸L經(jīng)過荷塘吹來,頓時變得十分涼爽,并且伴著荷香,讓人心曠神怡。
左頁是明代畫家仇英的《涼亭消夏圖》。該圖描繪了人們在山中涼亭消夏的情景。畫面以青綠冷色調(diào)為主,青山綠水,生機盎然。同學們看到此圖,是否也會感到周身清涼,神清氣爽呢?
(選自2021年7月18日《中國文化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