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連 巫小芳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形成作品中的文學想象是其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蘊含情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陶冶文學情操、奠定初步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過程。詩歌《彩色的夢》(附后)篇幅短小、句式工整,看似簡單的表達背后蘊藏著無限的想象空間,適合小班幼兒欣賞。這首詩歌不僅會讓幼兒習得“紅紅的”“藍藍的”等疊詞,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fā)幼兒對詩歌意境的想象,獲得想象的樂趣與審美的體驗。在分析作品特點和幼兒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讓幼兒學會朗誦這首詩歌并不難,難點是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每個幼兒都做過夢,對夢并不陌生,可為什么小草的夢是綠色、白云的夢是藍色呢?這些問題讓幼兒好奇,也會讓幼兒困惑。因此,本次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意境的營造、有趣的教具、多形式的誦讀與聽賞等策略,帶著孩子們一起展開想象。
活動目標
1.通過聽賞、誦讀、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
2.大膽想象小草、小花、白云及小朋友的夢境,初步理解詩歌中描述的事物與夢境顏色之間的關系。
3.體驗想象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節(jié)律圖譜一份(見右圖,圓點部分設計成卡片抽插式),輕音樂兩段,詩歌情景錄音(備用),營造靜謐的室內環(huán)境。
活動過程
一、感受寧靜氛圍,理解詩歌內容
1.引出活動主題。
師:小朋友們輕輕走進活動室,里面有朋友在睡覺,我們不要打擾他們。
師:是誰在睡覺呀?白云睡著了,還在做夢呢!
(評析:文學的藝術想象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讀者是否被作品感動,要看讀者的想象力在多大程度上填補作品留給讀者的藝術空間?;顒忧埃處熇匣顒邮业拇昂?,活動一開始告訴幼兒有朋友在睡覺,孩子們悄悄走進活動室,發(fā)現了在睡覺的云朵。教師在營造靜謐氛圍的同時也引出了詩歌的主題,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為幼兒后續(xù)的理解與想象做好了鋪墊)
2.聽賞詩歌。
(1)教師配樂朗誦詩歌,幼兒傾聽。師: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硪皇钻P于夢的詩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詩歌里有誰愛做夢。請大家閉上眼睛,豎起小耳朵認真聽。
(2)師:你們聽清楚了嗎?誰在做夢?他們的夢是什么顏色的?
(3)教師再次朗誦后提問:他們的夢是什么顏色的?(出示圖譜,對幼兒的回答進行驗證)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首先用了“聽賞”這一策略,通過兩次配樂聽賞,幼兒基本聽清楚了詩歌內容;其次,在幼兒兩次配樂聽賞后提供了圖譜,對幼兒聽到的內容進行驗證,一方面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句式與內容,另一方面教具設計有一定的操作性,讓幼兒更加感興趣)
3.理解夢境與顏色的關系。
引導語:我們再來聽一聽這首詩歌,邊聽邊想,他們可能夢見什么了,他們的夢為什么是這些顏色。
(1)師:小草愛做夢,夢是綠綠的。為什么小草的夢會是綠色的呢?他夢見什么了?
(2)師:小花愛做夢,夢是紅紅的。為什么小花的夢會是紅色的呢?猜猜他夢見什么了。
(3)師:白云愛做夢,夢是藍藍的。你們猜白云夢見了什么,為什么他的夢是藍藍的?
(4)師:小朋友愛做夢,夢是彩色的。為什么小朋友的夢是彩色的呢?他夢見什么了?
師小結:原來每個小朋友做了不同的夢,他們的夢有不一樣的顏色,這些五顏六色的夢加在一起就變成了彩色的夢。
(評析:激發(fā)幼兒對夢境進行想象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兩個策略來關注幼兒想象的過程,進而解決活動難點。一是教師通過提問和不斷追問,引導幼兒將夢的顏色和夢境聯(lián)系在一起,激發(fā)幼兒對夢境的有意想象;二是用小草自己描述夢境的錄音去打開幼兒的思路。教師提前錄好了小草、小花、白云、小朋友關于夢境的獨白,根據幼兒想象的情況有選擇性地播放。如果幼兒一開始便能展開想象就不放錄音,若不能,就播放1~2段錄音用于啟發(fā)幼兒思維。本次活動中,教師只播放了小草的獨白錄音“我夢見我在綠綠的草地上跑來跑去,到處都是綠綠的”)
二、朗誦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1.教師和幼兒一起在座位上誦讀。師: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讀的時候,我們要從詩歌的名字開始讀。
2.幼兒集體誦讀詩歌,教師退位(視情況分組朗讀或小組朗讀)。
教師小結幼兒誦讀情況,如聲音大小是否適宜、好聽、有情感等。重點引導幼兒讀完整不漏字,讀清楚疊詞等。
3.幼兒站立配樂誦讀。
4.教師和幼兒一起站立,一邊朗誦一邊做動作(配樂)。
(評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用了不同的方式進行誦讀。教師根據朗誦的情況了解幼兒是否理解了詩歌內容,是否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總結和評價重在引導幼兒通過誦讀的方式表達對詩歌的感受與理解,根據情況隨時調整。如在活動進行中,教師觀察到兩名幼兒在第二遍誦讀時就能夠完整誦讀,并且能邊誦讀邊做動作,隨即請兩名幼兒上臺展示,發(fā)揮同伴榜樣的作用)
三、繼續(xù)展開想象,為仿編進行鋪墊
師:詩歌太好聽了,我們也一起來做個香甜的美夢吧。請小朋友們圍在老師身邊,輕輕坐在地上,閉上眼睛,看看我們能做一個什么顏色的夢。
(評析:這個環(huán)節(jié)再次把幼兒帶到溫馨靜謐的氛圍中,幼兒邊聽著輕音樂邊在腦海里想象不同顏色的夢境,既加深了對詩歌的感受,又展開了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為下一次仿編詩歌做好了準備)
師:夢醒啦,伸伸懶腰,你們夢見什么了?你的夢是什么顏色的?請說給你身邊的好朋友聽一聽。
師:希望小朋友每天都能做一個香香甜甜、五顏六色的美夢,下次把我們的夢編成一首好聽的詩歌。
活動反思
兒童在傾聽、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形成文學想象,他們滿足于這種想象過程所帶來的快感,因為這種愉悅,兒童進而喜歡上文學作品。因此,詩歌教學不應該只關注幼兒想象的結果,更應該關注幼兒想象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關注幼兒的反饋和想象過程,其中有幾點引導對幫助幼兒達成學習目標有較大幫助。一是教師對詩歌意境的營造比較到位。首先,教師在活動前拉上了藍色的窗簾,布置了在睡覺的云朵,并告訴小朋友要輕輕走進活動室,這一策略讓幼兒很快進入靜謐的詩歌意境。其次,在活動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夢”,首尾呼應,最大限度讓幼兒置身于溫馨、靜謐的夢境氛圍。再次,整個活動中教師運用了兩首不同的輕音樂,對氛圍的烘托起到了催化作用。二是教具設計較好。教具運用工整的圖片排列,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句式。在顏色處設計了可以抽插的“機關”,能夠激發(fā)幼兒興趣。三是教師能夠關注幼兒的反饋,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如教師第一次問幼兒:為什么小草的夢是綠色的?他可能夢到了什么?幼兒只會說小草自己是綠色的。因此,教師引導幼兒一起問問小草到底夢見什么了,并播放小草獨白的錄音,逐漸打開幼兒思路。又如,活動中教師發(fā)現有兩名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較強,在誦讀時自發(fā)地邊做動作邊朗誦,就請他們帶著同伴邊做動作邊朗誦,鼓勵幼兒向同伴學習。
附詩歌:彩色的夢
小草愛做夢,夢是綠綠的。
小花愛做夢,夢是紅紅的。
白云愛做夢,夢是藍藍的。
小朋友愛做夢,夢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