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紅 丁曉麗 周換 徐改萍 丁永麗
突發(fā)性耳聾是指原因不明、突然發(fā)生的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下降,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1]?;颊哂捎诎l(fā)病突然會導致其情緒焦慮、抑郁,感知能力障礙,從而影響患者應對疾病的信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接納與承諾療法屬于心理認知范疇,通過對存在心理應激反應的患者實施接納與承諾療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身心健康[3]。目前,國內已有關于接納與承諾療法應用在癌癥患者[4]及糖尿病患者[5]心理干預中的相關報告,但缺乏接納與承諾療法改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中不良情緒的相關報告。因此,本研究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護理中引入接納與承諾療法,觀察對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不良情緒、應對方式及心理彈性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耳鼻喉科收治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128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對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標準;為減少發(fā)病時間對療效的影響,選取發(fā)病時間3 d~2 周患者;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并愿意配合;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條件: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或腦卒中等;既往耳科手術史、內耳畸形、中耳炎、內耳占位性病變;合并惡性腫瘤、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合并認知障礙、精神類疾??;曾受過重大心理創(chuàng)傷。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4 例。觀察組中男34 例,女30 例;年齡38~72 歲,平均52.25±3.78 歲;病程3 d~2 周,平均14.25±4.78 周;其中單耳發(fā)病36 例,雙耳發(fā)病28 例;學歷:初中及以下28 例,高中/中專22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女32 例;年齡38~74 歲,平均52.78±3.80 歲;病程5 d~2 周,平均15.02±5.12 周;其中單耳發(fā)病37 例,雙耳發(fā)病27 例;學歷:初中及以下30 例,高中/中專20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行突發(fā)性耳聾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包括突發(fā)性耳聾健康知識宣教、情緒干預、臨床不良反應處理、遵醫(yī)用藥指導、健康飲食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內容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接納與承諾理念療法。于患者入院第2 天開始進行干預,干預時間為1 周,每天干預1 次,時間為30 min。為保證護理措施的順利開展,觀察組特意成立了新的護理小組,共包括4 名成員,其中有1 名主管護師和3 名護士,小組成員的納入標準為:≥5 年的耳鼻喉科護理經(jīng)驗、大專及以上學歷、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在護理干預開展之前,小組成員均接受培訓,目的在于使成員們完全了解和掌握接納與承諾干預的方法,具體護理措施歸納為以下六點。
(1)接納:通過與患者的交談,讓患者知道患病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經(jīng)歷的一種情況。既然得了這種病就要接受和正視它,如果只是選擇逃避和抗拒,既不利于治療,也會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還會給家人帶來很大的壓力。讓患者意識到患病的過程可能使患者對生活有重新的感受,比如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意識到只有積極的配合治療,才能夠盡早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這種交流緩解患者內心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
(2)認知解離:告訴患者突發(fā)性耳聾常用的治療方法,且部分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不良反應,但這都是治療的必然經(jīng)過,并不會讓患者產生其他的身體缺陷,從而對患者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通過采取外化方式賦予某個想法具體大小、形狀、顏色,使其成為客觀事物,讓患者了解自己的某些想法并非事實,在正確的認知上改善自身行為。
(3)體驗當下:讓患者正視當前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安慰患者不必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不安,也沒有必要逃避和刻意的改善這種情緒,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更加直接真實的感受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護士要與患者積極交流,教會患者冥想、腹式呼吸法等方式來調節(jié)情緒。同時也要讓患者家屬多對患者提供社會支持,使其能夠逐漸轉移注意力并改善負面情緒。
(4)以自我為背景的覺察:通過正念技術、經(jīng)驗化過程、隱喻方法幫助患者達到自我背景覺察,進而使患者可更好地體驗當下,做出情感、軀體、思維、行為上的改變,正確的認識自身狀態(tài)。
(5)價值觀:向患者介紹臨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先進經(jīng)驗,使患者意識到突發(fā)性耳聾是可治可控的,從而幫助患者建立起康復的自信心。
(6)承諾與行動:引導患者基于自身價值觀調整心態(tài),制訂計劃調整行動,逐漸實現(xiàn)自身目標。
(1)不良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HAMA)量表[6]、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7-8]進行評價,HAMA 量表合計14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總評分14~56 分;HAMD 量表合計17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 分,總評分17~68 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明顯。
(2)應對方式:采用應對方式問卷(CCMQ)[9]進行評價,問卷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面對應對(8~32分)、回避應對(7~28 分)、屈服應對(5~20 分),維度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傾向于采取該維度應對,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36,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3)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共5 個維度(能力、忍受消極情感、接受變化、控制、精神信仰),合計25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0~4分,分數(shù)與患者心理彈性評分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α系數(shù)為0.923,效度為0.896,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由經(jīng)統(tǒng)一培訓的課題組中一名成員負責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應對方式及心理彈性以現(xiàn)場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由責任護士于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前1 d 向其發(fā)放HAMA 量表、HAMD 量表、CCMQ 量表、CD-RISC 量表,患者現(xiàn)場完成相關問卷后由責任護士當場回收,檢查問卷填寫完整性并剔除無效問卷,本次共發(fā)出問卷130 份,有效回收128 份,有效回收率98.46%。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于患者入院后第7 天由??漆t(yī)師評價。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A、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MA 及HAMD 評分均降低,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A、HAMD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應對方式3 項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回避、屈服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面對評分均提高,并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理彈性總評分及相關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心理彈性總評分及相關維度評分均升高,并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突發(fā)性耳聾屬于急性發(fā)作疾病,由于發(fā)病突然,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11]。不良情緒會影響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導致機體應激反應加重,并引起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導致內耳代謝紊亂、缺氧及供血不足,從而加重患者病情,形成惡性循環(huán)[12]。研究指出[13],積極的情緒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能更好地應對疾病,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為了減輕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不良情緒,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實施接納與承諾療法,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HAMA 評分、HAMD 評分下降,說明接納與承諾療法可緩解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紤]可能由于接納與承諾療法可以讓患者將疾病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來看待,更理性的對待患者疾病,從而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緒。另外,接納與承諾療法能夠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更加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進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降低焦慮和抑郁的情緒[14]。
研究指出[15],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患者參與到疾病管理中。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面對評分提高,而觀察組回避評分、屈服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表明接納與承諾療法能促使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這是因為接納與承諾療法鼓勵患者以好奇及開放的態(tài)度去接納當下所有體驗,包括積極和消極的體驗,通過對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實施接納與承諾療法能讓患者對疾病不再抗拒、逃避,而是將其作為客觀事物去接納及觀察[16]。當患者處于接納或開放性狀態(tài)時,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并創(chuàng)造新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應對疾病[17]。
心理彈性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護因子,可幫助個體衡量應激反應程度[18]。研究指出[19],提高患者心理彈性后其心理應激水平可降低,使其更自如的應對壓力。在臨床護理中,實施接納與承諾療法可以讓患者將疾病作為客體觀察,減少主觀評判,更勇敢的面對疾病,提升心理彈性[2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彈性總評分及相關維度評分較對照組提高,表明接納與承諾療法能有效提高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心理彈性。袁濱等[21]在其研究中提到,接納與承諾療法的應用明顯增加了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這一結果與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高度一致。這是因為接納承諾療法可以讓患者正視并接納現(xiàn)實,無需過分的憂慮[22]。另外,通過語言引導使患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制定計劃行動,使患者逃避行為得到改善,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2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接納與承諾療法能更好地改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預后。這是因為接納與承諾療法能讓患者更好地認識疾病,從而以積極、樂觀、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疾病,減輕患者疾病治療過程中不良情緒,促使患者更好地面對疾病并采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應對疾病,促進身心健康,改善預后[24-25]。
綜上所述,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引入接納與承諾療法,能有效減輕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心理彈性,使患者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從而改善預后。但本研究并沒有遠期隨訪,關于接納與承諾療法對患者遠期心理干預效果的相關研究在日后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