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不僅作為消費品供大眾娛樂,更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工業(yè)軟實力。隨著現代電影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便更加面臨著影片商業(yè)元素與藝術質量失衡的難題。孫周作為第五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其長期從事影視、廣告行業(yè)而積累下的經驗為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的未來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文旨在就孫周導演的個人經歷及各個時期的影片創(chuàng)作入手,解讀孫周導演電影中彌散的濃烈人文風格,表現出其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捕捉。這為日益市場化格局下的中國影片提供了平衡影片藝術性與商業(yè)化的借鑒。
【關鍵詞】孫周;思想性;市場化;創(chuàng)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G2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78
基于目前的研究現狀,本文旨在于就新時代的背景下,綜合考察孫周導演在不同時代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著重從商業(yè)角度入手,在分析孫周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注意到其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及對平衡影片藝術性及商業(yè)化所作的努力。以下本文將分別以孫周導演的創(chuàng)作歷程、代表作品分析、影片風格及經驗得失,三個層面綜合逐步解讀出孫周導演的電影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其對待電影藝術的真誠。
1. 孫周導演的影視歷程簡介
孫周,中國影視導演、廣告導演、攝影師,演員。1984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1986年畢業(yè)后進入珠江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在20C90S初期,孫周在廣告界開啟了近10年的廣告拍攝歷程,伴隨廣告界長期積累的經驗與見識,其影片創(chuàng)作手法嫻熟、思想寬廣,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的同時為兼顧影片藝術性與消費性的研究方面頗有見地。在20C90S中國社會市場化轉型大背景下,敏銳的孫周導演觀察中國社會環(huán)境及普通民眾生活的演變,以第五代導演整體充滿現代性的人文觀念,對歷史、文化和人的生存境況進行嚴峻審視和深刻反思。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中市場化的深入,孫周導演聚焦于城市普通人的生存境況;關注著現代與傳統交織下的百態(tài)人生,因而其作品總是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本土傳統文化給予了孫周思想上深刻的人文內涵,獨特的廣告拍攝經歷使其作品具有更為獨特的視角與新穎的表現形式,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互相作用塑造了孫周。
2. 孫周導演的代表性影片分析
孫周導演迄今為止所創(chuàng)作的影片數量較少,作品內部質量雖然參差不齊卻也灌注著其藝術追求。以下本文欲從主題、人物形象、敘事三個角度研究其作品,了解孫周導演的電影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
2.1 主題
2.1.1 人物的命運感
孫周導演的影片始終表現著對人與環(huán)境、社會關系的密切關注這一永恒主題。在其影片中一如既往的看到文化的厚重感,人物的命運感。這種混雜交織的復雜性不僅表現在《給咖啡加點糖》中在新潮外放社會對抗傳統內收社會背景下,個體青年剛仔對農村姑娘林霞離去的期待和困惑;表現在《滴血黃昏》中路野和席娟這一對離婚夫婦在面對兒子路一失蹤背景下的相互扶持;表現在《心香》里蓮姑與外公因傳統信仰而選擇相依為命的不結合;表現在《周漁的火車》中周漁同陳清、張強三人的愛恨糾葛;更表現在《山區(qū)》中老三擁有手機后的種種鬧劇和《不可思異》中主角奇遇后開始雞飛狗跳的生活……如此種種永恒不變的卻是孫周在其影片創(chuàng)作中所著重表達的那樣,即使精神領域充滿迷茫與困惑也要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堅持走下去。所以,在《滴血黃昏》中陸建國面對金錢的誘惑選擇遵從本心,將贖金交給綁匪以求路一安全;《周漁的火車》中的周漁面對愛情的抉擇只因不愿妥協而以死亡實現所求;《山區(qū)》中的老三學會用手機接觸外界卻依舊保持質樸、純良本性;《不可思異》中的諸人在經歷離奇的事件后仍保持初心,實現自我救贖;《漂亮媽媽》里的平凡媽媽即使兒子殘疾也要照顧其一生……孫周的影片始終貫穿著這樣的一種理念:無時無刻不在追尋生活的價值。并試圖將這種思索溶入于普通人的生命常態(tài),呈現為流動的人生風景。生活雖然跌宕起伏,平凡的人們卻仍能在矛盾和選擇的回歸中平靜的活下去。
2.1.2 文化的厚重感
生活的價值在孫周作品中表現為:時代中個人價值的追尋、生命狀態(tài)的延續(xù)。而被譽為集孫周藝術成就之大成的《心香》不僅表現了人物命運的起伏,更以一種文化的厚重感沖擊著每一位國人的心靈。無論是在題材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或是敘事形式、影象風格的應用上均以一種文人的方式,矢志不渝地關注著“人與城市”的問題。力圖從人與城市、人與環(huán)境中找到一種跟中國幾千年文化相協調的人文景觀。當沖突發(fā)生時,來自城市的離異兒童京京同鄉(xiāng)下的外公之間引發(fā)了一系列矛盾沖突,最終在佛教徒蓮姑的影響而下達成共識?!缎南恪分饕磉_著孫周對文化演變的自覺意識。京京的到來寓意著新文化的來臨、蓮姑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外公則處于傳統與現代文明的交織。影片中的京京打碎了蓮姑的觀音像,蓮姑選擇在混亂的生活中安靜的忍耐,而忍耐背后是不為人知的辛苦。京京因胡鬧被長輩呵斥而委屈,卻又能以開放、積極的心態(tài)贏得關注。面對沖突,影片呈現的不是單向度的批判或贊揚,而是從生活的角度予以包容地注視。正如影片中的外公一樣,雖生命日薄西山卻躺在搖椅上享受著朝陽的映照。這種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正如評論家張立說的那樣:是對國家、民族、文化整體思考以后賦予電影的一種文化景觀,營造人類未來境界和對人類精神的超越升華所應該做的努力。
2.2 人物形象
2.2.1 焦慮的緩解
孫周導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不僅體現在社會層面同樣也體現在群體及自身層次。作為一名長期拍攝廣告而具市場運營經驗的“文人式”導演,孫周作品中不僅不缺性格鮮明、矛盾尖銳且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角色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同樣展示出孫周心路歷程的演變。面對消費型文明挑戰(zhàn)傳統精致文明并占上風的現狀,孫周在早期的作品《給咖啡加點糖》、《滴血黃昏》中往往表現出一種焦慮感。這種情緒透過剛仔被女友拋棄,在繁華都市中冷冷清清的個體所表現出的困惑感和期待感中被觀眾感知。其中剛仔的焦慮不僅是孫周的焦慮,更體現為特定時期社會大眾的整體焦慮。這種焦慮的展現雖略顯表面卻也敏銳傳達出特定時期人們的情感失衡。經過時間的推移,孫周創(chuàng)作理念愈發(fā)成熟,他逐漸在商業(yè)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中融入自身的思考來試圖緩解焦慮?!兜窝S昏》中更具孫周思考力度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出來,不僅有路野、席娟和路一這一離異家庭的人文思考;也有陸建國、女綁匪面對誘惑時保持初心的象征,甚至對反派角色的心理有一定刻畫。只不過作為一部嘗試的商業(yè)作品,過多的心理刻畫和少量的槍戰(zhàn)場面仍顯不倫不類:上不達藝術電影的細膩下不如商業(yè)大片的視覺節(jié)奏處理。《滴血黃昏》略顯尷尬的定位雖未激起水花卻也為孫周后來影片創(chuàng)作的成熟奠定基礎。至于后來的《心香》和《漂亮媽媽》,孫周基本上平復了焦慮感逐漸回歸心理的平衡,正如蓮姑在影片中所說的那樣:也不是說讓你相信,只不過是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孫周于此大致明確了其對待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轉變的態(tài)度。
2.2.2 個性的張揚
《周漁的火車》可以說是最能體現孫周個性的影片,影片中周漁的存在不僅是新時代女性尋求自由的渴求,更表明了孫周對待時代變化的肯定和內心情感的恣意揮灑。如影片中三次出現舞動水袖的女人不只是周漁內心的刻畫更是孫周導演對待情感認識的象征。結局中周漁的死亡暗含了孫周對理想與現實沖突的矛盾感,但恰恰這種矛盾感增強了影片的戲劇張力,表明了孫周導演心中那不變的人文關懷?!吨軡O的火車》中人物設置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將大眾擺于主動接受的位置,而不似以往影片中人物心理的定向性刻畫導致觀眾同導演的心領神會。此片人物心理的多元化、倒錯感強調于自我吸收,在別扭中強制觀眾直視自我的深層次內心世界。
2.2.3 迎合時代的典型性塑造
近年來的《山區(qū)》、《不可思異》可看作孫周導演典型的創(chuàng)作作品。無論是《山區(qū)》中的老三和作家、或是《不可思異》中的唐立果、王若水、田靜和一哥,他們身上均具有某些相同點:小人物接觸社會上層后歷經磨難卻依舊保持本心。孫周正視沖突并借助戲劇性沖突迎合市場需求,最后又以積極的態(tài)度點名立場為觀眾營造了健康的生活理念。另外,題材的娛樂性同人物本土化理念的整合使得孫周電影中藝術性的細節(jié)處理頗為成熟。
2.3 敘事
2.3.1 常規(guī)線性敘事
在孫周所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影片里,常規(guī)的線性敘事結構是其普遍運用的方法。在注重形式的重新構造和內涵的象征表現時,孫周雖也有所創(chuàng)新卻未曾顧此失彼。即使是《周漁的火車》有著過于“朦朧”和解構傳統的質疑,卻也在最大程度上向觀眾展示了一位女子追逐愛情與自我的故事。若評判一部影片故事性的要求僅僅是觀眾被動接受導演的安排,那么這樣的理解是狹隘的。作為現代影片的創(chuàng)作,《周漁的火車》在敘事方式上不僅已有創(chuàng)新之處,并且在接受方式上也在積極引導觀眾進行自我吸收中培養(yǎng)觀眾觀影素質。
2.3.2 非常規(guī)敘事
《周漁的火車》在結構上充滿著“作者意識”的剪輯,而《不可思異》在內容上的突破同樣表達著孫周導演注重影片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意識?;趯O周的藝術追求,《周漁的火車》如同他所敬仰的伯格曼和維姆·文德斯所拍攝的影片風格一樣,既充滿作者意識又有公路片的自由。其獨樹一幟的藝術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第六代導演表達都市中個人精神的迷惘(如婁燁的《蘇州河》)提供了借鑒之處?!恫豢伤籍悺冯m因線索過多而有表達力度不夠之嫌,卻也足夠稱得上為一部合格的商業(yè)作品。在滿足大多數觀眾視聽感受之余以注重內涵的“軟科幻”的形式嘗試挑戰(zhàn)西方注重科技的“硬科幻”,也曾在當時掀起一股觀影熱潮。
3. 孫周創(chuàng)作影片的風格及經驗得失
3.1 孫周創(chuàng)作影片的總體藝術風格
經過以上對孫周導演影片的分析??梢钥闯鲈趯O周的作品中,細節(jié)巧妙;地方時代烙印鮮明;個人價值的追尋無處不在;時刻觀察著人與城市、人與文化的關系;同時還著重表現生命的狀態(tài)及延續(xù)。故事中的主角基本上是在精神領域對人生帶著困惑與迷惘卻一直堅持走下去的普通人,能將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予以巧妙表達足以見得孫周導演的藝術堅持。
從整體上看,孫周導演的影片中不僅有一絲注重表達自身感受的意味卻又不沉迷于自我精神世界而有特意向大眾審美靠攏的傾向;其影片充滿了濃濃的文人式憂國憂民氣質,著重聚焦于時代背景下生命的渺小個體以點帶面的間接展示時代風貌,以一種草根且靈活的姿態(tài)活動于藝術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正是由于這種靈活的姿態(tài)成就了孫周。
3.2 孫周創(chuàng)作影片的經驗
3.2.1 精神層面的教育意義
總觀孫周導演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以給予我們一些人生上的教育意義?;蛟S由于孫周自身的童年經歷,在其作品中主要講述了家庭這一群體。面對時代的變遷,處于家庭中的人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做出各種抉擇,無數家庭的共同經歷形成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面貌。殘酷的現實表達著孫周對“和”的渴望,注重親情及人際關系的描繪,強調精神上向傳統優(yōu)良品質的回歸。猶如一劑藥為如今浮躁的社會降溫,強調著個人的自由、健康成長以及呈現出家庭中的傳統優(yōu)良品質。
3.2.2 物質層面的商業(yè)化創(chuàng)作
回歸到作品本身,由以上孫周導演的代表性影片的分析,可總結出孫周導演對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發(fā)展的以下幾點經驗和建議。
本土化策略。孫周在題材選擇及人物設置等方面無一例外的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無論《心香》里頗具佛學和闡釋學意味的文化回歸;或是《滴血黃昏》、《山區(qū)》、《不可思異》中的時代大潮下結合國情對處于時代夾縫中的中國人矛盾心理的細致刻畫及情節(jié)展示均適應了國人的習慣。孫周立足于本土,取材于時代和國情,以尊重歷史、注重人文的姿態(tài)進行影片創(chuàng)作。
電影市場觀念的確立。市場對于電影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市場的成熟有利于中國影片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由此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影片供大眾消費的同時往往更有利于商業(yè)和藝術的共同繁榮。甚至可以說建立一個體制健全、環(huán)境健康的市場決定了一個國家電影業(yè)的興盛。為此,孫周以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驗進行了嘗試。其中,強化中國身份同本土化策略類似,以講中國故事的方式為國產影片的崛起起著基礎作用。描繪多元文化性格人群困境表面上看是曲折情節(jié)的需要,實質上是大眾復雜文化身份的潛在證明,大眾正是通過困境的體驗和認同喚醒自身的文化經驗從而贊譽影片的再生產過程。每個人都能在孫周影片中找出曾經熟悉的影子從而引發(fā)共鳴。引導觀眾激發(fā)自我意識是孫周探索中國當代電影觀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吨軡O的火車》便是其中的嘗試,在影片中孫周嘗試解構傳統,重新感知這個喧囂而充滿變化的世界,一切都顯得無解和朦朧。他以自我成長的方式解釋著日新月異的世界,同觀眾一起在影片情節(jié)的轉換中感知人生的跌宕起伏。在此,他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影片操控者而是蛻變成同觀眾一同成長的普通人。這種新的影片講述方式開創(chuàng)了新的電影市場,引發(fā)了觀眾探索電影時新的可能性。
拍攝思維的靈活與堅持。孫周長期的廣告拍攝經歷培養(yǎng)了其對信息的高敏感度。面對市場的來臨,孫周對比傳統五代因對藝術的鐘愛而對市場的水土不服,有著更為強烈的適應性。在孫周看來,廣告是一種商品;電影是一門藝術。用商品養(yǎng)活藝術的同時用藝術來賺錢也并非一件壞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敬畏心。另外,運用廣告的新技術和拍攝思維應用于電影創(chuàng)作亦是其創(chuàng)新與努力之處。
3.3 孫周影片創(chuàng)作中的局限性
孫周進行影片創(chuàng)作的經驗固然值得借鑒但也要看到其創(chuàng)作局限。作為一名在全球化、產業(yè)化和高科技背景下進行電影創(chuàng)作的導演,于消費性市場中如何平衡影片藝術形象的典型塑造和人文內涵的巧妙闡釋始終是個難題。正如胡星亮、洪宏等人在《中國電影研究》一書中的描繪:如何豐富、深化對電影藝術的認識,推進電影觀念的深刻變革和當代轉型;促進中國影業(yè)的良性發(fā)展,是當代電影人必須給予重視的關鍵性問題。這不僅是對孫周的考慮,更表現為全體電影人的要求。正如孫周最近所導幾部影片均未能掀起大的觀影熱潮和未獲得獎項一般,孫周導演的創(chuàng)作之路仍道阻且長。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孫周代表性影視作品的研究,初步總結和概括了他的獨特風格。作為第五代導演之一,他獨特的從業(yè)經歷帶給中國影業(yè)一縷清新的氣息。影業(yè)生涯中,孫周也曾迷茫于商業(yè)消費文化的來襲,找不到一個文人應有的好出路。但他最終以某種文化“再造”的方式尋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平衡。并以“伯格曼之志”的社會批判精神講述著生命的力量、成長的困惑以及人們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愛。此外,本文所講的市場化是指建設和完善以大眾審美需求為中心的影像文化消費市場。孫周導演在著力打造本土觀影市場空間的同時重視電影的敘事性和觀賞性,將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形象塑造、人文闡發(fā)和形式創(chuàng)新有機融合起來,為中國電影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星亮,洪宏.《中國電影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2]藍愛國.《后好萊塢時代的中國電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3]戴錦華.《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沈小風.《20世紀90年代電影批評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5]段薇.《孫周影視作品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D],2015年.
[6]李奕明.孫周和他的電影們[J],電影藝術,1993(01):38-44.
作者簡介:張國帥,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