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立
(宜興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 江蘇 宜興 214200)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中,雕塑相較于其他書法、繪畫、音樂等來說,受到的重視程度在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從雕塑藝術的歷史來看,很早以前從事雕塑工作的藝人,并沒有受到高度的重視以及與書法家、繪畫家等相提并論,而是當做尋常的民間匠人,從事的是匠活,并不認為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一直到西方雕塑的藝術和理念傳入我國之后,雕塑才被重視起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理論,也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紫砂雕塑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之下,也沒有引起很大的重視,直到現代雕塑的興起,回頭再看紫砂雕塑藝術,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從紫砂茶寵到文房用品,再到非常重要的佛教雕塑題材,紫砂雕塑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充分地折射出紫砂雕塑藝人的匠心和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又充分地利用了紫砂原本五色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意象和形態(tài),讓我們在欣賞紫砂雕塑的過程之中,更好地參悟到其中的文化內涵。
這件紫砂雕塑藝術作品《靜思羅漢》(見圖1)主要圍繞佛教僧團之中密行居首的靜思羅漢展開,從面部的表情到身軀的結構,再到服飾的設計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都表現得非常詳細與和諧,表現出紫砂雕塑的藝術特點和羅漢自身的獨到之處,帶給人們一種靜謐、篤定的智慧和行動力。雕塑的下端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宛如一個桌案一般,上面的細節(jié)褶皺都通過大概的形態(tài)捏塑和細節(jié)的處理,和天然的幾乎相同,上面端坐的羅漢頭部凸起,眉毛也是標志性的濃密,兩只巨大的耳朵,耳垂及肩,面部的表情作沉思狀態(tài),身軀干瘦,但是矍鑠有力,袒胸露乳,服飾的設計也是非常符合僧人的裝束,旁邊還有一個缽盂,和周圍的環(huán)境密切融合。
圖1 靜思羅漢
在捏塑的手法上面,采用了大寫意小寫實的技巧,把西方的雕塑藝術觀念和中國傳統的泥塑手法結合起來,呈現出具有東方韻味的藝術特征,在細節(jié)的處理方面,則是最大可能的保持了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肌理的古樸,渾然天成地展示了紫砂雅器的另一面。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雕塑藝術作品《靜思羅漢》,在傳統雕塑的基礎之上,把“靜思”二字做了重點的呈現和處理,在欣賞這件藝術作品時,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心如止水,但是腦海之中蘊藏著不斷的思考和哲學的思辨,為以后的行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從這件紫砂雕塑作品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筆者對于佛法的專研和深刻的領悟,這樣精妙藝術作品的完成,不僅需要精湛技藝的支撐,還需要對于佛教文化和理念的至深感悟,才能夠堅守到今天。在不斷的思考和不停探索之中,找到屬于紫砂雕塑最為合適和貼切的藝術創(chuàng)作,恰好也在這一過程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更好地領悟了佛教的哲理性,為廣大的紫砂愛好者也帶來了藝術佳品。
佛教自漢代時東傳我國,洛陽白馬寺一直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釋源”,在傳入我國之后,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文化影響力。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統治者的支持,還是佛教自身的發(fā)展,都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在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說明其自身有很多值得可取的元素在其中。
佛教的精髓其實就是今天經常提到的智慧、慈悲、空性、解脫等,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其在中國大地上盛行的緣由,在豐盈的物質基礎之下,人們的精神需求也需要能夠得到巨大的滿足,最為具有代表性的是,紫砂的原產地江南宜興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富庶之地,也有著“江南佛國”的美譽,鼎盛時期曾經建有寺廟幾百座,目前在冊登記的還有100多座,真正呈現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盛景。紫砂和寺廟的關系也非常地緊密,在紫砂藝術書籍的記載當中,紫砂壺“供春”就是小書童在寺廟僧人的指點之下捏制而成,過去寺廟也有屬地,多為種植茶葉,紫砂和茶在寺廟之中融為一體,非常的和諧。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宜興紫砂雕塑之中的佛教題材也是屢見不鮮,還有用紫砂制作的香爐等用品,一起構成了紫砂和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件紫砂雕塑藝術作品《靜思羅漢》充分地表明了宜興紫砂藝人在傳承歷史的過程之中,更好地發(fā)揮了其中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把佛教和宜興的淵源呈現出來,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羅漢作為設計制作的題材,而且紫砂天然的肌理和羅漢的形態(tài)非常吻合,制作出來的那種質感和天然的和諧,幾乎其他的材質都不能比擬。這樣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在茶座之上陪伴我們品茗摩挲,還是陳列起來欣賞,都能夠反映出紫砂雕塑藝人的匠者之心和文化涵養(yǎng),也能夠體現出主人的與眾不同和藝術審美,這樣的作品令人觀之心情平復、蕩滌靈魂,起到更好的緩解情緒、啟迪思想的藝術魅力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紫砂藝術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因為宜興的地理關系和歷史緣由,佛教更是在紫砂藝術之中埋下了豐富的種子,從紫砂壺形的僧帽、容天等到紫砂陶刻之中的佛教題材,再到以紫砂為材質的佛教用品,還有人們更為熟悉的佛教雕塑。一方面讓紫砂藝術以一種更加廣泛而又充滿韻味的姿態(tài)呈現在我們面前;另一方面則是讓佛教更加的普及,在禪茶一味的氛圍之中,潛移默化地對于我們進行熏陶,這二者的結合可謂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達到了雙方共同的目的,這也是紫砂藝術帶給我們的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