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坤
前臂手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麻醉效果是臨床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前臂手術的麻醉方式主要是臂叢麻醉的方式,常見的入路方式是鎖骨上、腋路、肌間溝和鎖骨下血管旁等位置。但是在手術中,經常會出現鎮(zhèn)痛效果不全、區(qū)域麻醉不全等狀況,導致手術受到影響。本文將對低位肌間溝麻醉在前臂手術中應用效果的臨床進行深入分析。
從在本院接受前臂手術的患者當中,選取66 例進行研究,選取時間為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觀察組)。
對照組33 例,年齡24 ~54 歲,平均年齡(37.5±1.3)歲;其中男性患者17 例,占比51.52%,女性患者16 例,占比48.48%。其中,7 例尺橈骨骨折患者,8 例尺骨骨折患者,6 例橈骨骨折患者,7 例前臂血管瘤患者,2 例骨瘤患者, 3 例肌間軟組織瘤患者。
觀察組33 例,年齡25 ~55 歲,平均年齡(37.3±1.2)歲;其中男性患者15 例,占比45.45%,女性患者18 例,占比54.55%。其中,8 例尺橈骨骨折患者,6 例尺骨骨折患者,7 例橈骨骨折患者,6 例前臂血管瘤患者,3 例骨瘤患者, 3 例肌間軟組織瘤患者。組間資料對比,p 值>0.05。
1.2.1 對照組患者
傳統(tǒng)的肌間溝臂叢阻滯。穿刺點為前、中斜角肌肌間溝頂點,進針方式為向內向后,直到患者的肩膀出現異物感為止,回抽,無血液,之后注射麻藥。
1.2.2 觀察組患者
改良低位肌間溝臂叢阻滯?;颊咂脚P位,頭偏向對側,患側肩下墊薄枕,上肢緊貼身旁。患者抬頭,露出鎖骨,找到鎖骨后前斜角肌,在其后,找到中斜角肌,兩者之間即為肌間溝。穿刺點為偏中斜角肌側、緊貼肩胛舌骨肌上緣處,對患者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用神經刺激儀穿刺針,對皮膚進行垂直進針,進入皮膚后,向下、后、內呈現45°穿刺,神經刺激儀的相關參數如下:電流為0.8~1.0m(2Hz,0.1ms),緩慢進針1~2cm 后,當患者出現突破筋膜感直至獲得前臂肌肉反應,緩慢注射局部麻醉藥甲磺酸羅哌卡因液,劑量為25~40 ml,濃度為0.596%~0.894%,注射時,多次回抽,確保無血液、氣體,之后注射麻醉藥物。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
采用三級法對麻醉效果進行評定:①優(yōu):完全無痛,不需要使用其他的輔助麻醉藥物;②良:手術無痛,但是需要使用少量鎮(zhèn)靜藥;③差:手術部分有刺痛感,后期需要改為全麻。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涵蓋中毒反應、喉返神經阻滯、霍納綜合征等。
應用SPSS22.0 軟件處理66 例接受前臂手術的患者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并以T 檢驗進行,計數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麻醉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以x檢驗進行,組間對比P<0.05 即證實有差異。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n(%)]
術前,兩組患者的HR、MAP 以及SPO相差不大,P >0.05;術中,觀察組患者的HR、MAP 均低于對照組,P<0.05,SPO無差異,P >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比(x±s)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根據臂叢神經分布以及走向,可以發(fā)現,臂叢神經起始于C5~T1 頸神經的前支, 部分起始于C4 和T2,分為干、股和束,臂叢神經干在肌間溝內分為上、中、下干三個部分,臨床上如果想獲得前臂手術時麻醉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將臂叢神經的中、下干進行麻醉。選擇穿刺點時,先要找到前、中斜角肌,然后找到前、中斜角肌肌間溝的最下端,在這個位置進行穿刺,注入麻藥,能夠滿足前臂手術的要求,該種方式的起效快,麻醉效果顯著,并且操作簡單,不會過于影響呼吸和循環(huán),并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在操作的過程當中,首先需要對肌間溝進行準確的定位,臨床容易將胸鎖乳突肌鎖骨頭與前斜角肌之間的三角形間隙定義為肌間溝,因此要注意這一點;其次,定位準確后,針進入肌間溝推注藥液時,要確保針尖位置的固定,避免其移出肌間溝,推注藥液時,要緩慢,使得藥液在肌間溝內充分擴散浸潤,防止?jié)B出肌間溝筋膜外,影響麻醉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的麻醉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術中,觀察組患者的HR、MAP 均低于對照組,P<0.05,SPO無差異,P >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在前臂手術的過程當中,采用改良低位肌間溝臂叢阻滯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