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鴻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普外科,福建廈門 361000
2 型糖尿?。═2DM)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以持續(xù)性的高血糖癥狀為典型特征, 隨著患者的病程的延長,會逐漸侵襲患者足部、腎臟、眼睛等其他組織器官,引發(fā)多種糖尿病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 下肢丹毒屬于一種急性的皮膚炎癥,好發(fā)于人體下肢,患病者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皮膚表面熾熱和燒灼樣疼痛感等癥狀[2]。經(jīng)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3],糖尿病患者受自身免疫低下的影響, 極易發(fā)生下肢感染癥狀引發(fā)丹毒, 而丹毒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刺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惡化, 二者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目前, 臨床對于下肢丹毒的患者主要以抗感染、消腫、止痛和促進皮膚愈合為治療原則,但在治療過程中強烈的疼痛感會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加之受糖尿病的影響,患者皮膚愈合較為緩慢,并且若未能有效穩(wěn)定患者的血糖水平,還容易造成病情反復, 因此在患者治療期間相應的護理干預并不可少[4]。 現(xiàn)階段,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多由臨床護理人員的經(jīng)驗所得, 對患者病情個體化差異的關注度不夠, 更因缺乏計劃性目標而導致臨床護理效果參差不齊;相比之下,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要求在計劃性護理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運用科研依據(jù), 在滿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的基礎上保障護理工作的具體化、科學化和特定化[5]。 該研究為提高T2DM 伴下肢丹毒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該科室2019 年12 月—2021 年3月納入研究的26 例患者開展循證護理?,F(xiàn)報道如下。
在該科室收治的T2DM 患者中選取52 例伴有下肢丹毒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排列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n=26)和研究組(n=26),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指南[6],并經(jīng)足趾間皮屑真菌學檢查證實合并下肢丹毒; 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同意; 具備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過敏體質皮膚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存在慢性皮膚病患者;存在認知溝通障礙患者;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低患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 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提醒患者勤洗澡,穿著舒適、柔軟寬松的衣物,養(yǎng)成每天溫水洗腳的習慣; 告知患者按時服藥的重要性,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研究組給予循證護理:(1)提出問題:通過翻閱病歷資料, 采用問卷調查和問詢等方式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營養(yǎng)狀況等基本情況,并根據(jù)不同患者的病情特點尋找其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對治療和康復失去信心、皮膚完整性被破壞、血糖水平不穩(wěn)定、睡眠質量欠佳等。(2)循證支持:借助萬方、知網(wǎng)、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以“糖尿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皮膚護理、下肢丹毒”等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資料,選擇文獻質量等級為“C 級”“D 級”的文獻進行閱讀,歸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并結合該科室的實際情況評價資料的真實性和實用性。(3)護理計劃制訂: 責任護士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狀況與循證護理問題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 (4)具體內容:①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文化層次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對癥治療措施,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 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患者的護理過程中, 必要時可邀請相同疾病恢復情況良好的患者現(xiàn)身說教, 以此增強患者的自信心,糾正患者的負面情緒。 ②皮膚護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瘙癢和紅腫組織,此時應提醒患者禁止抓撓,穿著寬松、柔軟的衣物,保持皮膚的干燥, 在進行藥物外敷時應擴大敷料覆蓋范圍,定期進行換藥;換藥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③健康教育:改良傳統(tǒng)口頭宣教和紙質宣教形式,借助思維導圖、視頻、多媒體和實際案例介紹等多元化方式開展健康教育, 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與下肢丹毒的相互作用機制、具體的治療方案和臨床護理要點等,以一對一宣教為主,集體宣教為輔。 ④飲食護理: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 在盡可能滿足患者喜好的基礎上以清淡飲食為主,禁煙禁酒,禁食辛辣刺激和油膩的食物,禁食海鮮、高糖類食物,以防血糖水平升高和病情惡化;多食用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大豆、雞蛋和新鮮的水果蔬菜等。⑤生活指導:養(yǎng)成合理的作息習慣,保障每天充足的睡眠;對于疼痛癥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可借助中醫(yī)按摩技術緩解患者的疼痛;同時注意個人衛(wèi)生,自備一套專用的洗漱用品,以防交叉感染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分別于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測定其血糖指標,如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等,連續(xù)測定3 d,取平均值。 于護理前后評估患者下肢皮膚癥狀改善情況,具體評估患者下肢膚色、膚溫、腫脹情況和疼痛情況。 膚色、膚溫正常,無腫脹和疼痛情況均記0 分;膚色淡紅、膚溫偏熱,下肢輕微腫脹和輕度疼痛均記1 分;膚色粉紅、膚溫偏熱、小腿腫脹和中度疼痛均記2 分;膚色紅腫、膚溫灼熱、大小腿均腫脹明顯和重度疼痛均記3 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下肢皮膚癥狀越嚴重[7]。于護理前后采用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問卷共包括精力(VT)、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軀體疼痛(BP)、社會功能(SF)、精神健康(MH)、生理機能(PF)、一般健康狀況(GH)8 個領域,先計算8 個領域最初得分,換算為最終得分,最終得分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換算公式為: 最終得分=(實際得分-最低可能得分)/(最高得分-最低可能得分)×100[8]。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血糖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血糖指標比較,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組別空腹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 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糖化血紅蛋白(%)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26)研究組(n=26)t 值P 值9.54±1.88 9.56±1.91 0.038 0.970 7.18±1.53 5.74±1.02 3.993 0.001 13.56±2.15 13.60±2.21 0.066 0.948 10.82±1.66 7.98±1.54 6.395 0.001 8.96±0.87 9.01±0.92 0.201 0.841 7.54±0.63 6.49±0.60 6.154 0.001
護理前,兩組下肢皮膚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下肢皮膚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下肢皮膚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下肢皮膚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26)研究組(n=26)t 值P 值9.55±1.03 9.56±1.05 0.035 0.972 6.27±0.88 3.95±0.72 10.404 0.001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t1 和P1 表示兩組護理前比較;t2 和P2 表示兩組護理后比較
組別 時間 VT RP RE BP SF MH PF GH對照組(n=26)研究組(n=26)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t1 值P1 值t2 值P2 值59.25±6.78 71.24±5.77 59.30±6.82 80.81±5.56 0.027 0.979 6.090 0.001 62.81±5.47 75.22±4.36 62.85±5.61 84.14±4.25 0.026 0.979 7.470 0.001 65.01±5.82 79.98±4.33 64.83±5.85 84.58±4.26 0.111 0.912 3.861 0.001 64.44±5.71 72.25±5.22 64.46±5.80 83.64±5.36 0.013 0.990 7.763 0.001 66.64±5.41 74.36±5.43 66.02±5.45 85.31±5.08 0.412 0.682 7.509 0.001 62.25±5.01 70.54±4.82 62.30±5.12 79.99±4.53 0.036 0.972 7.285 0.001 63.04±4.28 72.99±4.30 62.91±4.32 78.36±4.10 0.109 0.914 4.609 0.001 59.28±4.21 65.97±4.32 59.30±4.32 77.25±4.06 0.017 0.987 9.702 0.001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 糖尿病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均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還具有較高的致殘風險,對其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9-10]。 下肢丹毒作為一種急性的皮膚炎癥, 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其與糖尿病相互影響、相關作用,在加速患者病情惡化的同時更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1]。 目前,臨床對糖尿病患者尚無徹底治愈的治療方式, 其最終治療目的也是以穩(wěn)定患者的血糖水平,預防并發(fā)癥的形成和病情的惡化為主;為進一步保障治療的有效性, 在患者治療的同時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2]。
在該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實施循證護理, 研究組護理后血糖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戴小慧[13]研究結果一致。循證護理在穩(wěn)定患者血糖方面具有顯著功效。 分析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循證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 常規(guī)護理模式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理論和經(jīng)驗; 而循證護理更多的強調循證支持, 更加注重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fā),將科研結論、患者需求與臨床實際情況等多方面相互結合, 通過獲取證據(jù)來為臨床護理決策提供制定依據(jù)[14-15]。 在該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和詢問等方式了解患者現(xiàn)階段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點,從實際情況,以患者為中心,預測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訂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 如通過皮膚護理有效保障患者皮膚的完整性; 借助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有效增加患者對自身病情的了解,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提升其治療的自信心; 飲食和生活方面的指導更有利于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進而為控制其病情奠定良好的基礎[16-17]。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護理后下肢皮膚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循證護理在促進患者下肢丹毒癥狀改善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其原因發(fā)現(xiàn),循證護理在實施的過程中充分重視一體化與個性化的相關融合,采用多元化形式開展健康教育, 充分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和疾病的重視度,使其能夠掌握自身護理要點,從而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8]。 經(jīng)該研究結果證實,研究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該項護理措施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對T2DM 合并下肢丹毒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有助于穩(wěn)定其血糖水平, 促進其臨床癥狀改善,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