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慧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DPN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臨床呈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如麻木、發(fā)熱、蟲爬及觸電樣感覺等),尤其是感覺神經的損傷最顯著,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感覺障礙嚴重者可出現(xiàn)下肢關節(jié)病及潰瘍,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1,2]。一旦糖尿病患者產生神經病變,通常5~10年的病死率可達25%~50%,若早期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多數患者的并發(fā)癥可取得明顯好轉。DPN主要和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循環(huán)障礙及代謝紊亂關系密切,但現(xiàn)階段西醫(yī)對DPN缺乏明顯有效的治療方案,臨床主要以對癥治療、降血糖、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為主,但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中醫(yī)療法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2019年2月—2021年5月診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藥泡足及穴位艾灸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取2019年2月—2021年5月在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診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依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方法治療,30例)與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泡足與穴位艾灸聯(lián)合治療,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2歲,平均(61.08±4.93)歲;DPN病程2~7年,平均(4.23±1.16)年;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7.41±1.07)年。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4~73歲,平均(61.15±4.78)歲;DPN病程2~6年,平均(4.16±1.20)年;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7.69±1.14)年。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相關標準加以診斷[3]。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初稿》[4]中相關標準進行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西醫(yī)及中醫(yī)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雙側肢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感覺及運動神經病變,如自發(fā)性疼痛、麻木束縛感及沉重無力等;通過神經系統(tǒng)檢查后結果顯示,感覺、腱反射異常,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足部皮膚發(fā)生破潰者;由其他原因致使發(fā)生周圍神經病變者及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并發(fā)嚴重出血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方法治療,進行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抗凝及調理飲食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泡足與穴位艾灸聯(lián)合治療,具體方法為:(1)中藥泡足。組方為大黃、寬筋藤各30 g,桂枝、白芷、當歸尾、羌活、艾葉及紫蘇葉各20 g。將上述中藥加適量水浸泡20~30 min后,煎煮約20 min后取藥液,將藥液與1500 ml熱水倒入大小適中的足浴盆中,雙足置于足浴盆上方熏蒸,當溫度降到38~42 ℃時浸泡雙足,泡洗時間為20~30 min,2次/d,分別于午休及晚睡前進行泡洗。(2)穴位艾灸。主要穴位包括:①足三里、上巨虛、解溪、內庭;②三陰交、商丘、公孫;③太溪、涌泉、復溜及照海;配穴主要包括光明、太沖、懸鐘、足竅陰、丘墟及行間穴。每次選取1組主穴,輪流進行艾灸,根據患者證候加配穴。利用隔姜灸法,取厚為2~4 mm的鮮姜片,直徑在2 cm左右,施灸時應以患者自覺熱為度,防止燙傷。每日1次,每次30 min。4周為一個療程,2組均持續(xù)2個療程的治療。
1.4.2 觀察指標(1)2組治療前后的治療效果。(2)2組治療前后踝肱指數(ABI)。(3)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
1.4.3 療效判斷標準(1)利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CSS)綜合評估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TCSS共包括反射評分(包括雙側踝反射和膝反射)、癥狀評分(包括下肢刺痛、疼痛、麻木、酸軟無力、共濟失調及上肢類似癥狀)及感覺檢測評分(包括輕觸覺、溫度覺、痛覺、位置覺及震動覺)3個方面。反射評分:正常0分,減弱1分,無反射2分;癥狀評分:正常0分,異常1分;感覺檢測評分:正常0分,異常1分。最終分值0~5分為無病變;6~8分輕度病變;9~11分中度病變;12~19分重度病變[5]。(2)2組患者ABI,對2組患者踝部脛前動脈或脛后動脈及肱動脈的收縮壓進行測量,最終獲得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的比值[6]。(3)利用肌電儀檢測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傳導速度。
2.1 治療效果和踝肱指數治療前2組患者TCSS評分和AB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ABI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和ABI比較 (例,
2.2 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治療前2組患者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傳導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比較
DPN是糖尿病中一種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其屬微血管病變,與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功能降低關系密切。DPN的早期典型癥狀為麻木,體征方面表現(xiàn)有跟腱及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震動覺、位置覺減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覺減退明顯。高血糖是DPN的主要原因,但其確切病機尚不完全確定,是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神經營養(yǎng)因子缺乏及氧化應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7]。機體一旦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神經組織中山梨醇和果糖會大量聚積,進而會因滲透壓升高使神經細胞鞘膜斷裂,水腫變性及軸突纖維化等,加上較高濃度的血糖會直接影響神經周圍軟組織的微循環(huán)血量,使局部組織缺氧缺血與局部代謝產物堆積,最終加重神經組織病理性損傷程度。
中醫(yī)將糖尿病歸屬為消渴病。《黃帝內經》中將消渴病的病因歸為五臟六腑虛弱、氣機津液失調。病機為氣血虧虛、真氣真陰散失,進而導致陰陽氣血虧虛、脈絡空虛、氣血不通和筋骨失養(yǎng),日久則陰損及陽,溫煦欠佳,進而導致肢體麻木、冷痛,痛如刀割或針刺,尤其夜間更甚,肢體倦怠乏力,下肢皮膚感覺遲鈍。中醫(yī)認為治療DPN的最基本原則是滋補三陰、溫經通絡和活血化瘀[8]。因此,根據患者臨床證候給予益氣養(yǎng)血、通經止痛及活血化瘀等辨證治療。臨床研究顯示,中藥足浴對DPN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中藥泡足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辨證治療和整體觀念作為基礎。中藥泡足過程中,利用熱力與藥力的作用,使足部肌肉松弛,促進藥物吸收,藥效透過足部皮膚毛竅、腧穴,使機體氣血暢通,進而起到改善局部瘀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yī)療法,其是通過對患者穴位給予熱能刺激,將穴位激活,激發(fā)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應,進而達到活血化瘀,舒經活絡的功效。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T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ABI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采用中藥泡足聯(lián)合穴位艾灸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踝肱指數。觀察組方中大黃可活血祛瘀,清熱解毒;寬筋藤可祛風止痛、舒筋活絡;桂枝可溫經通脈;白芷有生肌止痛、活血排膿之功效;當歸尾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羌活有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效;艾葉可行氣活血、溫經通絡;紫蘇葉有清熱解毒、抑制細菌生長之效。諸藥配伍,可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與生肌止痛的作用。本研究中艾灸穴位主要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及足少陰腎經等,利用循環(huán)艾灸各穴位,產生對各穴位的有效刺激,進而促使足部血管擴張,最終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功效[9]。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將中藥泡足與穴位艾灸聯(lián)合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能有效提高其神經功能的傳導速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郭會敏[10]在針刺配合中藥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中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針刺配合中藥灸的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明顯優(yōu)于口服甲鈷胺治療的對照組,其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DPN特征性病理變化是常因有髓的神經纖維產生灶性丟失導致神經缺血,因微血管病變引發(fā)微循環(huán)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內皮細胞則會發(fā)生增生,紅細胞會聚集在血小板黏附的位置,最終致使血管閉塞,針刺通過對機體針體進行調節(jié),使血管神經與活化物質發(fā)生改變,與此同時還能夠使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加快細胞解聚,利用調節(jié)微循環(huán)的血流狀態(tài),最終起到增加外周血液及氧氣的供給,使受損的神經得到修復。針刺還可以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增加穴區(qū)血流灌注量,使神經和淋巴管的功能增強,增高神經末梢的興奮性,由于穴位組織結構微血管、神經與淋巴管分支非常豐富,和調控機制密切相關,最終實現(xiàn)針刺的神經至內分泌至免疫的整體調節(jié)。針刺通過降低神經突觸前腎上腺能反應實現(xiàn)對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臨床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采用中藥泡足與穴位艾灸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踝肱功能的提高及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在臨床中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