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旭(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廣西總隊,廣西 桂林 541002)
土木工程中,建筑物施工階段必然會涉及巖土工程,其中一方面就是基坑工程,基坑支護則是基坑工程中的關鍵步驟。而巖土工程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使巖土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始終存在安全隱患,若設計安全儲備不足,又與惡劣環(huán)境疊加,使施工中更易發(fā)生工程事故,給工程各方帶來損失,所以,為了使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和滿足施工質量,必須充分了解基坑工程特性,特別是支護措施的選擇和使用,從而保證工程的整體質量。本文通過護壁樁的方案分析必選,并結合工程案例,對錨拉樁進行設計與探討。
懸臂樁支護結構是采用排樁作為擋土結構,無側向支撐,依靠足夠的入土深度和結構的抗彎能力來維持整體穩(wěn)定和結構安全[1]。懸臂樁力學模型為靜定結構,僅嵌固端提供抗力,抵消荷載作用。
錨拉樁是在排樁的基礎上添加一個或者多個側向支撐,力學模型由靜定結構變成一次到多次超靜定結構,支撐的作用使該位置位移顯著減小,結構內(nèi)力重分布,最大位移量降低,見圖1。
圖1 懸臂樁與錨拉樁撓度曲線分析圖
根據(jù)樁的力學模型及前人的推導[3-4]不難發(fā)現(xiàn),懸臂樁上的最大位移大于錨拉樁,單支點錨拉樁最大位移不大于多支點錨拉樁。由于樁撓度與其側向支點間距的n次冪成正比,因此減小側向支點間距或者增加側向支點數(shù)量是減小樁最大位移的有效方法。
在錨拉樁工程中,若錨索布置層數(shù)過多,會形成群錨效應,對錨索的錨固能力削弱,錨索材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再者實際工程中,允許護壁樁發(fā)生位移,但需在限制范圍內(nèi)。故錨拉樁設計需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分析,選擇合理的錨拉層數(shù)。接下來通過工程實例介紹錨拉樁的設計思路。
本場地主要為某市擬建辦公樓及配套設施[2],辦公樓地上17層及地下2層,框架剪力墻結構,裙樓2層,框架結構。場地西北角和東南角為地下室出入口,辦公樓周邊設有道路通道、地面停車位及景觀綠化。
本項目設2 層地下室,擬建基坑底投影面積5841.61m2,支護底周長308.73m,基坑相對深度約為9.4m。根據(jù)規(guī)范[4]確定支護結構設計安全等級為一級。
據(jù)鉆探揭露資料,場地內(nèi)巖土層按其成因及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自上而下分為:人工填土層(Q4ml)、第四系沖積層(Q4al)、第四系殘積層(Q4el),及上第三系基巖(N)四大單元層。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素填土(層序號1):場區(qū)內(nèi)鉆孔均有分布,灰褐色、黃褐色,濕,松散狀,主要由黏性土組成,局部由少量碎石塊、磚塊、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回填而成,部分地段頂部0.20m為混凝土,為新近人工堆填(堆填時間約2~4 年)。層厚0.60m~3.10m,平均1.72m;層頂標高3.90m~4.74m,平均4.29m;層頂埋深均為0.00m。
淤泥(層序號2-2):少量分布,場區(qū)內(nèi)僅ZK4 孔有分布,深灰色,灰黑色,飽和,流~軟塑狀,以黏粒為主,含有機質及粉細砂。層厚2.30m;層頂標高2.31m;層頂埋深1.90m。
黏土(層序號2-3):局部分布,場區(qū)內(nèi)于ZK1~ZK3、ZK7、ZK12、ZK17、ZK20共7孔有分布,灰色、灰黃色,濕,軟塑,以黏粒為主,次為粉粒,含較多粉細砂,干強度較差。層厚0.40m~1.50m,平均0.97m;層頂標高1.98m~3.21m,平均2.53m;層頂埋深0.90m~2.60m,平均1.80m。
細砂(層序號2-3):局部分布,場區(qū)內(nèi)于ZK3、ZK4、ZK9~ZK11、ZK14~ZK17、ZK19、ZK20共11孔有分布,灰色、黃褐色,飽和,松散狀為主,局部稍密,主要成分為石英細砂顆粒,局部含少量黏粒及淤泥質,部分夾有中砂粒,級配較差,分選性一般。層厚1.50m~4.20m,平均2.95m;層頂標高0.01m~3.9m,平均2.3m;層頂埋深0.60m~4.20m,平均1.99m。
粉質黏土(層序號2-4):廣泛分布,場區(qū)內(nèi)ZK1、ZK5、ZK6、ZK8、ZK10、ZK13~ZK20 共13 孔有分布,黃褐色、褐紅色、灰色,濕,可塑狀為主,主要由粉粘粒組成,含少量砂粒,干強度較高。層厚1.10m~7.70m,平均3.78m;層頂標高-1.01m~2.52m,平均0.91m;層頂埋深1.80m~5.60m,平均3.38m。
粉質黏土(層序號3):局部分布,場區(qū)內(nèi)于ZK1~ZK8,ZK10~ZK14、ZK16、ZK18~ZK20共11孔有分布,棕紅色、淺紅色,濕,硬塑,為泥質粉砂巖風化殘積土,主要由粉黏粒組成,含砂,局部含風化礫石,遇水易軟化。層厚1.10m~4.60m,平均2.58m;層頂標高-7.09m~2.01m,平均-1.55m;層頂埋深2.10m~11.50m,平均5.84m。
全風化泥質粉砂巖(層序號4-1):局部分布,場地內(nèi)于ZK2、ZK6、ZK8、ZK10、ZK11、ZK12、ZK14、ZK15、ZK16共9孔有揭露,黃褐色、黃色,原巖結構尚可辨認,巖石已風化成堅硬土狀,浸水易軟化。層厚1.30m~5.50m,平均3.40m;層頂標高-3.80m~-0.46m,平均-2.11m;層頂埋深4.90m~8.30m,平均6.42m。
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層序號4-2):場地內(nèi)各孔均有揭露,棕紅色、淺紅色,巖石已風化成半巖半土狀,巖塊手可掰開,裂隙發(fā)育,浸水易軟化,干鉆難鉆進,局部不均勻夾較多中風化巖塊。揭露厚度4.10m~18.50m,平均11.44m;層頂標高-9.79m~-2.36m,平均-5.70m;層頂埋深7.10m~14.20m,平均9.98m。
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層序號4-3):場地內(nèi)鉆孔均有揭露,棕紅色、淺紅色,巖芯呈短柱狀、長柱狀,泥質膠結,層狀構造,曬干或風干后易開裂,合金鉆頭鉆進緩慢。揭露厚度3.00m~8.75m,平均5.84m;層頂標高-24.71m~-11.18m,平均-17.14m;層頂埋深15.30m~29.30m,平均21.43m。
場地地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取值見表1。
表1 場地地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取值
場地與鉆孔平面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場地與鉆孔平面位置圖
通過上述工程背景及土工參數(shù),根據(jù)規(guī)范[4]規(guī)定,錨拉樁需要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和滲透穩(wěn)定性驗算。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錨拉樁計算模型
基坑深度9.4m,嵌固深度7.1m,樁長16.5m,采用圓形鋼筋混凝土樁,直徑0.8m,樁間距1.6m,樁頂設冠梁,(b×h=0.9m×0.6m),混凝土強度等級均為C30。地下水埋深1.2m,基坑采用降水措施使基坑部位地下水降至地面以下11m處。
本工程錨拉樁采用兩道錨索,錨索設計參數(shù)見表2。
表2 錨索設計參數(shù)
根據(jù)規(guī)范[4]公式進行錨索設計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錨索計算結果
采用圓弧滑動條分法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經(jīng)過理正基坑軟件計算,最不利滑裂面為圓心坐標X=-1.251m,Y=10.896m,半徑R=18.112m;整體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Ks=2.287。
抗傾覆穩(wěn)定性按下式計算。
Mp-被動土壓力及支點力對樁底的抗傾覆彎矩,對于內(nèi)支撐支點力由內(nèi)支撐抗壓力決定;對于錨桿或錨索,支點力為錨桿或錨索的錨固力和抗拉力的較小值。
Ma-主動土壓力對樁底的傾覆彎矩。
當基坑開挖至設計深度時,基坑壁處于最不利狀態(tài),經(jīng)計算抗傾覆安全系數(shù)Ks=2.695。
(1)從錨拉樁支護底部開始,逐層驗算抗隆起穩(wěn)定性,公式如下:
結果如圖4所示,Rh2-S誘導K562和KG1a細胞24 h后,與對照組比較,促凋亡蛋白Bax與抑凋亡蛋白Bcl-2的比值增加;周期蛋白Cyclin D1表達水平降低(P<0.05)。說明Rh2-S可以促進K562和KG1a細胞凋亡,并有效阻滯細胞周期。
經(jīng)計算,錨拉樁支護底部抗隆起穩(wěn)定性系數(shù)為Ks=7.073≥1.800。
(2)坑底抗隆起按以最下層支點為轉動軸心的圓弧條分法計算,公式如下:
最下層支點為轉動軸心計算抗隆起穩(wěn)定系數(shù)為Ks=2.474≥2.200。
通過上述計算,錨拉樁支護穩(wěn)定性滿足要求,再進行樁和冠梁的內(nèi)力計算和配筋,即完成錨拉樁的設計。
在基坑支護工程中,應在支護結構、周邊地面和建筑上布置監(jiān)測措施,實時監(jiān)控支護工程的變形動態(tài),檢驗支護措施的效果,同時為今后基坑變形監(jiān)測和預警提供依據(jù)[6]。
針對錨拉樁布置監(jiān)測點有樁頂位移監(jiān)測,坡頂土體沉降監(jiān)測點,周邊建筑物、道路變形觀測點,錨索應力監(jiān)測點,地下水位觀測點等。
工程中派專人進行變形觀測,定期巡查,超前預報,主要以全站儀量測、計算為主。在降雨過后應加密基坑巡視、觀測次數(shù),判斷是否有超限的變形或位移。若發(fā)現(xiàn)基坑壁出現(xiàn)宏觀變形或支擋結構有明顯位移變形,應迅速上報并采取妥善處理,確?;觾?nèi)的設施和人員的安全。
本工程基坑監(jiān)測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基坑壁和支護結構均出現(xiàn)過變形位移,但均滿足規(guī)范限制。
回顧本項目,通過錨拉樁支護深基坑的方案是確實可行的?;又ёo結構的設計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同時,也要考慮方案的可行性和經(jīng)濟性[7],以此保障深基坑支護工程的安全和設計的合理,結合全面的監(jiān)測措施,促使基坑工程安全開展,以達到高質量地完成地下工程的目的。本文為錨拉樁在深基坑支護工程中的應用提供了實踐經(jīng)驗及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