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泊靜
關鍵詞: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節(jié)制;消費主義
中圖分類號:B50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067 — 04
伴隨著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社會戰(zhàn)火頻發(fā),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亂,終日擔驚受怕,惶惶度日。由于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痛苦無法消解,因此人們關注的重點逐漸從國家、社會這樣的宏大主題轉移,開始將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獲得個人幸福與保持快樂寧靜的問題討論之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之下,人們需要一種哲學思想拯救他們痛苦的生活境地,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理論應運而生。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哲學家、是伊壁鳩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伊壁鳩魯是快樂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快樂應當是人們生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曾經買下一座花園建立自己的學院,庭院的入口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里享樂乃是至善之事?!弊源嗽谶@一世外桃源中,開啟了伊壁鳩魯一系列的哲學理論探尋。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人生的最終目標,是一生應當追求的夢想。那么什么是快樂?對于快樂的標準不同的人給予其不同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奮斗才會獲得快樂,并且快樂的獲取需要外部的條件。孔子承認人的自然欲求與追求快樂的合理性, 但是要求個人對于快樂的追求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即節(jié)制的生活 。而在物質欲望與道德準則相矛盾時, 人必須服從道德準則,放棄物欲。伊壁鳩魯則認為快樂是實現(xiàn)道德的前提標準,追求快樂才是人生的終極夢想。伊壁鳩魯所強調的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精神的快樂??鞓凡皇呛翢o控制的吃喝玩樂,也不是單純滿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更不是金錢至上的庸俗價值觀,盡管物質的滿足會給人帶來一定的生理層面的享受,但如果缺乏理性的節(jié)制,那么就會異化為金錢的奴隸。伊壁鳩魯強調精神的快樂比身體的快樂更為重要。一旦忽視精神層面的補給,被過多的物質欲望所圍繞,就會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那么如何獲得快樂呢?在伊壁鳩魯看來,人的不快樂來源于“身體上的痛苦”“靈魂上的紛擾”和人際關系的不和諧。首先,“身體上的痛苦”表現(xiàn)為人的欲望的不滿足。人的欲望不斷擴張,卻又得不到相應的實現(xiàn),人就會產生空虛感、痛苦感。伊壁鳩魯將欲望分成兩種:一是生存必需的欲望。這種欲望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例如水與食物的提供。饑餓是我們無法克制的最緊迫的,最基礎的需求。布洛赫也曾經提到過,人一旦停止獲得營養(yǎng)的補給,他就會馬上失去生命。胃的需求是精確的,它對食物的沖動是不可規(guī)避的,因此我們根本無法長久的壓抑這種生理需求。人只有在保證自己生命的前提下,才有相應的勞動生產與智慧創(chuàng)造。二是自然不必需求的欲望。例如權利需求、金錢需求。這一類別的欲望不是必須的。過度的追逐權利到底帶給了我們什么呢?永無止境的欲望,除了金錢再沒有別的什么東西。伊壁鳩魯認為:“無論擁有多么巨大的財產,贏得多么廣的名聲,或是獲得那些無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東西,都無法解決靈魂的紊亂,也無法產生真正的快樂”。[1]由此可見伊壁鳩魯不反對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但是他強調要理性的對待欲望的實現(xiàn)程度。因此伊壁鳩魯?shù)摹翱鞓分髁x”倫理學絕對不是一些人提出的低級粗俗的“享樂主義”,也不是如同苦行僧一般的禁欲模式,而是一種淡泊寧靜但又節(jié)制有度的快樂生活。伊壁鳩魯所倡導的適度的、簡樸的生活方式對當代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有著一定的教育啟發(fā)意義。其次,“靈魂上的紛擾”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對于死亡與神的敬畏與恐懼。關于死亡,伊壁鳩魯認為死亡是一件與人毫不相關的事。伊壁鳩魯受到的德謨克利特原子理論的影響,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人的死亡意味著原子的消散,人的感覺也伴隨原子一同消失。當人存在時,死亡對人們來說還沒有到來,而當人死亡之后,人們已經消失于世界之外。因此死亡對于生者和死者都沒有關聯(lián),所以死亡無非就是感覺的最終消逝,人永遠無須為死亡擔憂。智者有著穩(wěn)定的生存狀態(tài),既不會厭惡生存,也不恐懼死亡,而是將生活重心放置于如何獲取幸福,如何保持自由、如何成為快樂的個體。伊壁鳩魯在《致美諾西斯的信》中提到:“但是神靈的本性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樣,一般人對神靈所表的敬意,沒有一點符合于他們所存的神靈觀念”。對于神的定義伊壁鳩魯與他人不同,伊壁鳩魯認為神也由原子構成,同時神不會干涉人間之事,不會對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任何影響,因此人也無須害怕神。最后,伊壁鳩魯認為想要保持平靜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還要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他認為,友誼是人們日常相處的一種自由平等的和諧關系,為人提供幸福快樂的情緒價值。沒有朋友的幫助關心,人會感覺孤獨寂寞。那么怎樣維持已經獲得友誼呢?伊壁鳩魯認為人與人的相處之間必須遵循“公正”的原則。公正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了避免彼此傷害而簽訂的合約,本質上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契約。公平公正,權益共享,公正是獲得快樂的方法,也是友誼長存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改善。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快樂,但是對于快樂的解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雖然人們對于快樂的滿足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物質的獲取能夠輕松的、簡單的帶來身體直觀的快樂。于是人們開始過度的執(zhí)著于金錢和物質的追求,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人們對物欲的過分放縱,導致一系列不正確的思想浮現(xiàn)于社會之中,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系列的錯誤消費觀念。在這種情況下,伊壁鳩魯?shù)摹翱鞓分髁x”理論對這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伊壁鳩魯并不反對肉體需求的滿足,同時他還認為“動態(tài)快樂增加了快樂的種類,豐富了快樂的體驗”[2]。但是這不意味著伊壁鳩魯倡導人們不顧一切的縱欲。過度地沉浸于物質的享受有損身體的健康,一切物質的享受都要保持適度的原則。因為伊壁鳩魯?shù)目鞓防碚撘恢睆娬{把身體的快樂看作基礎,精神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在物欲橫流的消費市場中人們要保持清醒,樹立合理的消費觀,避免異化為金錢的“奴隸”。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商品的生產速度不斷加快,商品的過量生產導致市場逐漸出現(xiàn)供大于求的現(xiàn)象。資本為了出售商品促進貨幣的流通速度,開始加大商品的宣傳力度與范圍。網絡時代最好的宣傳方式就是通過電視、手機以及各種網絡平臺的廣告轟炸。在網絡購物還沒有普及于大眾生活之時,人們購物還需要走入商場進行現(xiàn)實的購買。一些人會因為購物的不便利而選擇放棄購買不必需的商品,只會選擇生活需求的基礎必備品,側面控制大眾消費的程度。隨著購物軟件的不斷研發(fā),人們足不出戶購買商品的夢想得到實現(xiàn)。消費者在任何休息的空檔,只要打開手機,世界各地的商品就可以快速的被送到家門口。購買商品的便利性無形之中促進了消費者的消費頻率。同時實體貨幣與數(shù)字貨幣對于人的感官刺激是完全不同的。在沒有數(shù)字貨幣的年代,人們的消費都是用真實的貨幣進行商品買賣。人們會因為貨幣的流失而感到心痛不已,從而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購買欲望。然而在數(shù)字貨幣支付的這一消費過程中,人們看不到貨幣的流失過程,導致消費者不能感受金錢的流失速度,從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欲。而商家媒體不斷的推出的“滿減活動”“秒殺購物”等銷售手段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人們購買的商品堆積如山,自己的金錢揮霍殆盡的同時也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在消費主義的沖擊下,攀比心理也是社會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攀比心理是指高于自己實際可以承擔的消費水平而盲從攀高的消費心理。消費不是購物欲望得到滿足的虛妄獲取,而應當是完成個人生活需要的過程。伊壁鳩魯認為虛榮是一種既不必要也不自然的欲望。長期沉浸于滿足虛榮心的虛假樂趣之中,只會讓人變得貪婪無饜。在正常的消費理念中,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要取決于自己的經濟收入情況。但是社會消費水平日漸增高,消費市場中出現(xiàn)揮金如土的“富豪”為人們做出高消費的示范效應。消費者在“面子消費”的心理作用影響之下,出現(xiàn)消費者們互相攀比的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而淘寶、天貓等購物平臺推出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jié),更是放大了消費者相互比較的過程。在節(jié)日結束之后,人們會爭相討論自己的戰(zhàn)利品。在交流的過程中,人們會暗自比較各自消費的金額,從而獲得虛假的滿足感。在消費主義的荼毒之下,消費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轉變?yōu)橐环N炫耀的手段,即通過消費獲得他人的尊敬和羨慕。
伊壁鳩魯認為,同物質的獲取帶給人們的滿足程度相比,精神世界帶來的快樂才是健康且持久的。然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過度關注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提高,忽略了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狀況。處于當前社會消費結構之中的人,異化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淪為物質的信徒、金錢的奴隸。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日益增長,勞動的時間占據(jù)了人們幾乎全部的精力。工作之余人們不知道如何得到真正的休息?!敖裉煸谖覀兊闹車嬖谥环N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以及豐盛現(xiàn)象。它構成人類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確切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3]消費者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賺錢,導致身心俱疲。如此惡性循環(huán)的痛苦生活,使人深陷消費主義的泥潭無法自拔。在消費主義的不斷荼毒之下,人們認為物質的獲取會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時人們已經喪失獨立思想的能力,成為被物質消費控制的工具。
伊壁鳩魯強調:“我們說快樂是最終目的時,我們并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樂的快樂,而是指身體上無痛苦和靈魂上無紛擾?!盵4]現(xiàn)代社會中消費目標同人的需求相背離,人們過度的依賴消費,只有在消費的過程中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價值?,F(xiàn)實社會中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的消費理念,都是以身體的享受為首要目標,忽視精神層次的需求滿足,這種生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伊壁鳩魯認為“知足是大善”。只要內心懂得知足,就會使靈魂輕松的達到寧靜的穩(wěn)定狀態(tài)。懂得節(jié)制可以讓人們抵抗生活中充斥的欲望誘惑,讓內心歸于平和。對于欲望的追求,人應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當調節(jié)。一些商家會為了提高消費的額度,不斷向社會灌輸“享受當下”的口號。人們不斷地消費直至余額不足,最終使用信用卡、花唄等超前消費的支付方式填補當前的消費漏洞,甚至出現(xiàn)資不抵債的嚴重財產透支。當然消費主義也不等同于拒絕消費,不需要人們?yōu)榱吮3止?jié)儉,將消費水平降低到壓抑人性的程度。這同樣也是一種極端的、錯誤的消費模式。正確的消費觀念應當是個人消費水平與個人收入水平相匹配,與社會發(fā)展程度相平衡。保持健康適度的消費,體會消費帶來的生存基本需求得到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商品符號賦予自己的身份感,不但不能帶來輕松的生活,更是讓人疲于追逐各種虛無縹緲的目標。這種欲望實現(xiàn)得越多,人就會越痛苦。生活幸福的準則不應當是別人為我們定義的,我們應該冷靜理智的思考,什么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的物質才能獲得快樂嗎?
高度的社會文明發(fā)展應當是物質與精神的協(xié)同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當人們擁有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時,不應當忘記精神文化的建設。當前社會充斥著庸俗膚淺的消費主義文化,人生信仰逐漸被金錢至上的糜爛生活所代替,人們在這種生活中逐漸迷失自己。然而就在人們獲得商品的瞬間,快樂并沒有如期而至,相反收獲的只有加倍的空虛感。因此需要正確的文化加以引導,重新改造人的消費習慣。社會要對相應的消費制度嚴格把關,為社會營造以勤儉節(jié)約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的消費氛圍。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杜絕校園攀比事件的發(fā)生。家庭要對孩子灌輸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節(jié)儉”“勤儉”思想,讓孩子樹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觀念。不同層次的消費教育有助于人們形成科學、健康、環(huán)保的消費理念。同時加強消費文化建設,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模式,也有助于國民經濟的良性發(fā)展,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通過理性消費教育正確引導人們自覺克服異化,喚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提高國民素質,最終回歸人類的精神家園。
我們生活在被網絡世界包圍的世界里,正確依靠網絡引導人們合理消費是一種既便利又快捷的方式。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消費引導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政府對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監(jiān)督部門要審查商家向市場投放的宣傳廣告,檢驗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的情況。一些傳媒公司為了在宣傳中牟取高額利潤,不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肆無忌憚的進行虛假廣告的大范圍投放。導致商品不符合消費者的預期,造成退貨、換貨、閑置不用等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行為。二是要利用網絡為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在購物廣告的不斷洗腦之下,人們出現(xiàn)了攀比、炫耀等一系列不正確的消費理念。媒體應當引導大眾進行理智消費,限制奢侈品等有關產品的宣傳力度,應該倡導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引導消費者將金錢花費在生活的必需品中。培養(yǎng)人們理性消費的能力,提高人們的消費素質,維護社會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
我們在這個世界里拼命勞動、日夜奔波到底是為了追求怎樣的人生呢?對于金錢、名譽、權利的無限追求,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贊許,都是我們根據(jù)這個目的所能謀求的利益。吸引我們的,是虛榮而不是舒適或快樂?!盵5]人們在不斷向前的路途中,逐漸丟失了本真與快樂。而伊壁鳩魯通過控制欲望追求心靈的寧靜,減輕心靈的疲乏與空虛。伊壁鳩魯所關注的快樂是在節(jié)制的前提之下,滿足身體與精神的需求。當今社會各種思潮冗雜,人們的精神找不到可以委身的家園,伊壁鳩魯提倡的節(jié)制、簡樸的生活方式對于抵制消費主義帶給人的沖擊確實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F(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謹慎的選擇,理智的權衡取舍,時刻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和寧靜的靈魂。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是對人生真正價值的探索,幫助人們過上快樂的、理性的、真正的幸福生活。
[1]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0.
[2]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5.
[3]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4]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04.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1.
〔責任編輯:張振華〕
收稿日期:2022 — 04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