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國
閬中:川北名城,這座城市在一二十年前大半還鮮為人知,其中一個原因是交通不夠便利,沒有鐵路,位置又比較偏僻,去四川旅游的外地人如是順路而非專程還真是難以到達這里。
不過且慢,其實這閬中自古就很有些名堂。誰能想到,清順治年間還做過十多年的四川臨時省會,全省的舉子會考那時不是在成都而是在此地。這說明這座表面不起眼的小城還很有些文化底蘊哩。往更早一點說閬中能拿得出手的說辭也并非一件兩件,單說近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這地方當時叫巴西(郡),劉備將他最信得過的“三弟”張飛張翼德派到這里任巴西太守,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當時此城地位相當重要,它北扼漢中,南拱成都,是蜀漢政權(quán)的北大門。而這位“莽張飛”在這個重要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直到他遇害殉職),而且無論從史載還是民間傳說上論證,這位張?zhí)氐恼兛扇牲c,在民眾中口碑也不錯,你道怪也不怪?
細想也不足怪。小說《三國演義》一般被認為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gòu)”,其實究竟是三分還是幾分,也只能說是一個概數(shù),誰也拿不那么精準的;只不過有不少事關(guān)史實的一些情節(jié),在小說中都成了另一番面貌。這里單拿這個“莽張飛”而言,閬中城西街上的張飛(恒侯)廟氣勢恢宏,張飛的塑像雄武而端肅,既不屬于小說中李逵、牛皋之類“黑炭頭”系列,當然也不是面如粉團那樣的奶油小生。據(jù)當?shù)厝耸恐v:無論此廟重修了多少次,但張?zhí)氐乃芟翊笾乱廊?;反正從來也不是傳說中張飛那樣只是一味的粗,一味的莽,一味的大喊大叫,聲如巨雷等等??傊@位張?zhí)丶仁且晃晃渌嚫邚姟叭f人敵”的戰(zhàn)將,又是一位善于理政,有頭腦有胸襟的“父母官”。他們還列舉了歷代傳說中這位張?zhí)氐臉I(yè)績:他不僅關(guān)心民眾的農(nóng)事、水利,還在“環(huán)?!狈矫嬉矎V有建樹,離此不遠松柏遮陰的“翠云廊”,據(jù)說也是這位張?zhí)貫槔陂佒信c成都之間的交通,動用人力物力修建了這條寬闊而又遮蔭的古代通行大道,以應信息快速傳達和“物流”之需,不僅如此,在翠云廊一旁,還有一眼名為“張飛井”,井口不大俯看卻相當澄澈的清泉。當?shù)厝耸可酚薪槭碌馗嬖V我:這就是當年張飛親自參與挖掘的,我只能是“信其有”。當?shù)厝藢埞暮酶羞€遠不止此,甚至達到事無巨細的地步。我在閬中接觸過的許多著名小吃,都以“張飛”冠名,這便使我有點“愛屋及烏”的感覺,以至于那個“豹頭環(huán)眼,虬髯怒張”的形象不太沾邊了。
但我的確沒有理由反證說“不是這樣的”。不過,當我離開閬中,沉下心來仔細斟酌,其中還是存在相當?shù)拿苤帯S械那楣?jié),從前也有叫張三爺背黑鍋的,如“鞭打督郵”這件事本來是大哥“劉皇叔”干的,就是因為小說家出于維護“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貴人形象,才移植到莽漢張飛身上,這一點早已被歷史學家“平反”正名了。至于劉、關(guān)、張三人早年在徐州一帶活動時,張飛確因吃醉了酒等而壞了好多事情。這些與他們哥仨徐州失散不能說與張飛的失誤沒有關(guān)系。還有,根據(jù)我少年時期在家鄉(xiāng)的感受,凡為屠宰行家里手,性格上大都具有相應的表現(xiàn)。張飛出生于涿郡屠宰家世,如小說中所描述的性格特點卻有幾分吻合;如言其溫文穩(wěn)重,反倒有些離譜了。而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粗豪威猛,方使那個“三姓家奴”呂布也懼他三分,也使得他在當陽長坂坡一聲斷喝,竟嚇得曹方夏侯杰肝膽俱裂,死于馬下。曹軍一時向后撤退,至少解了劉備方的一時之危。這說明張飛的粗率威猛,在特定情況下的確能夠發(fā)揮特殊的作用。但也正因其性情躁急暴烈,導致在關(guān)羽被殺,劉備急欲復仇飛督令部下籌措一應物件反遭殺害。對此,閬中人士也有解釋云:主要是劉備催逼太緊,方使張飛一時亂了方寸而失態(tài)致禍。盡管如此,其三兄弟禍已致成,史書難改。正如趙云在向劉備勸阻其以傾國之兵討伐東吳時說的那樣:兄弟之仇,小義也;而國家之利,大義也。張飛之失之死,也給他八年巴西太守的事業(yè)畫上了句號。
平心而論,既不能說史書上對張飛的記載有誤,也不能認為閬中人的世代傳說全屬訛傳;《三國演義》根據(jù)史書對張飛性格的描寫是小說家的性格化筆法,而部分地域?qū)堬w的良好口碑亦可作一據(jù)。人的性格是比較復雜的,一般而言,“兩點論”比“一點論”更為辯論更較科學。史傳記載雖未見得絕對準確,但我們亦不可搞歷史虛無主義。不管怎么講,張飛及其兩位義兄在一些重大舉措上的失誤是有史據(jù)可查的。后世人們從中汲取必要的教訓,應該說是有益的一課。
對于一個人的性格(歷史人物也是一樣),理應進行多方面的觀照。至于張飛,不論其有價值的業(yè)績還是負面造成的失誤,如用西方的說法“性格決定命運”也許是利于解釋的,這位張三爺,應該是一位有長處有缺點的好人。
至于其人的長相,既無照片又有錄像存留至今,我覺得還是根據(jù)史傳記載和民間傳說,再加上不同人的感覺與傾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好。多少歷史人物都是如此,此點并不特別重要。何況古今上下一、兩千年,人的審美觀肯定也有不少變化:美女西施、楊玉環(huán)又怎樣?美男潘岳、宋玉又如何?至于丑女無鹽,丑男王粲則更不好說,還是記住他們的優(yōu)點吧,當然,如果他們確有優(yōu)點的話。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