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瓊
①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根竹子,一根做成了竹笛,一根做成了晾衣竿。晾衣竿很不服氣,問竹笛:“我們明明長在同一座山,憑什么我現(xiàn)在天天風吹日曬,一文不值;而你卻被仔細珍藏,價值不菲呢?”竹笛回答說:“因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卻經(jīng)過了精打細磨?!?/p>
②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給人意味深長的啟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對青年干部們也講了這個道理:“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不經(jīng)風雨、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逼溲哉佌?,其情切切。
④青年干部思路活、熱情高、干勁足,卻也常常要面對挫折的考驗、成長的煩惱,欲成大器,尤其需要經(jīng)得起“打磨”。
⑤在“打磨”中提升格局。心中有多大度量,就能撐得下多大的船;心中有什么樣的格局,就能謀出什么樣的結局?!拔覀児伯a(chǎn)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對青年干部而言,這樣的格局是砥礪前行的方向,更是標尺。心中有尺、胸中有量,大事前有擔當、逆境時有襟懷,才能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沉得下心來,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成就自己的夢想,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⑥在“打磨”中增長才干。干部干部,干字當頭。這既是職責要求,也是能力之來源、成長之階梯。干部成長無捷徑可走,唯有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干。對青年干部來說更是這樣。想混日子、做太平官,不敢扛事,也不愿做事,不可能激發(fā)出個人潛能,也難以磨礪出擔當重任的真本領。只有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在干中學、學中干,一步一個腳印攀登,本領才能越來越強,肩膀也將越來越能擔當。
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青年干部要攀爬成長的階梯,有困難并不可怕,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在基層錘煉摔打,努力做到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必能成就氣象萬千的人生。
(摘自“新華網(wǎng)”2021年9月2日)
◆技法提煉
我們一般學寫議論文,強調(diào)的就是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但是,寫一篇議論文,并不是自己一拍腦袋,便靈光一閃,蹦出一個什么精彩“論點”來,接著又是道理又是事例“論證”一番即大功告成;而往往是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某個“問題”,并且對此已有“主張”(觀點),還很想和別人討論討論,于是鋪紙揮筆,緊扣著那個“論點”跟人擺事實、講道理,闡明自己的看法。沒有哪篇好的議論文是“論點”不明確的;也沒有哪位作者在“論點”不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可以寫出優(yōu)秀的議論文。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問題:青年干部(也可泛指年輕人)怎樣才能成大器。(標題其實就是論點,“這樣”指代“歷經(jīng)打磨”。)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④段通過兩個回合給本文“論點”以明確答復——年輕人須經(jīng)打磨方能成大器。第一回合是①②兩段,用一個寓言故事導入,承接“竹笛”答語引出第二段——人必須經(jīng)過琢、學方能成器、成才的觀點。第二回合是③段,引用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對學員的諄諄教誨,引出第④段——青年干部成大器唯有經(jīng)過打磨的觀點。
第二部分,⑤⑥兩段,由“年輕人怎樣才能成大器”這個全篇論點,派生出“為什么年輕人只有經(jīng)過打磨才能成大器”這個小論點。回答這個小論點有“打磨提升格局”和“打磨增長才干”兩個分論點。這一大一小兩個論點,一脈相承,用“打磨”這根紅線貫穿起來。
第三部分,第⑦段作結,收束全篇,鼓勵青年干部(年輕人)沉到一線立足基層,不怕困難,努力打磨,成就氣象萬千的人生?;氐饺笳擖c上,呼應第一部分。全文緊扣論點不放松。
議論文寫作指津
緊扣論點◎錢美娟
佳作展示
贏于終點
◎一考生
①顧城在《星月的來由》中寫道:“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成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p>
②人們總將太陽與星月作對比,太陽是毫無疑問的贏家。樹枝窮其一生到達了自己的目的地與終點,也絕不能被冠以“輸家”之名。
③因此,輸贏只是競技者間的橫向?qū)Ρ?向著自己的終點奔跑而到達者,亦是人生的贏家。
④要問其緣由,我想是這類人有著對終點的信仰。信仰不同,因此,他們對于終點的詮釋也各不相同。我不禁想起先人蘇東坡,在志于學的年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旁人的眼中,他早已是人生的贏家;但他卻在不惑之年,于定慧院中選定了致力于儒、道的終點,勞頓困苦半生,卒于異鄉(xiāng)。無數(shù)人曾拍著大腿痛惜,認為蘇東坡輸了一生;可歷史證明,正是因為他有了對自己終點的信仰與追求,才有了他那不朽的詩篇;正是因為那詩篇,讓他成為了人生贏家。
⑤所以,當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想方設法,努力抵達。可往往,我們還是心存對“輸”的恐懼,也正是這種恐懼,阻礙了我們下定決心去實現(xiàn)那個目標。
⑥在我看來,恐懼的根源在于“和誰比”的問題。既然競賽無法避免,我們便可以簡單地認為,在去往同一終點的路途中,“輸者”比“贏者”慢了一步。但是,既然人們對終點的認知不同,又何必把自己置于別人的賽道上呢?正如《局外人》中的默爾索,眾人控訴他的特立獨行,而他依然熱愛自己的生活;正如《夜晚的潛水艇》中那位將作品示人的鄉(xiāng)土作家,別人都說他江郎才盡,他卻依舊自得其樂;正如北大女孩鐘芳蓉,毅然放棄別人眼中“人生贏家”的前途,選擇自己愿用一生去追求的考古事業(yè)。
⑦如果我們將贏于“終點”,也要在黎明將近的黑暗中默默地收藏月輝。
⑧等到晨星升起,看彩霞繪出漫天精彩,任由他人評說去。
【江蘇蘇州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三中】
◆點評
閱讀該習作不難發(fā)現(xiàn),全篇緊扣“怎樣的人生就是贏家”這個論點展開層層論述?!摆A于終點”這個標題,就是對這個論點的回答,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作者有極強的論點意識,①②③段先是引用顧城詩句導入,緊接著進行個體解讀,導出本篇持論“向著自己的終點奔跑而到達者,亦是人生的贏家”。這三段可以看作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很明顯,扣住的是“怎樣的人生就是贏家”這個論點。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④⑤⑥段,由全篇總論點派生出這一部分的小論點:怎樣的人能贏于終點呢?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手段給出答案(即持論):一是“這類人有著對終點的信仰”(正面,舉蘇軾例);二是不能贏于終點的人,那是因為他們“心存對‘輸?shù)目謶帧?,“恐懼的根源在于‘和誰比的問題”(反面,舉正面例——默爾索、鄉(xiāng)土作家和鐘芳蓉例)。這一部分最終目標是倡導勿橫比,要縱比,尤其是心理上不要和他人比,而要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標,將自己的未來與自己的過去作對比。這樣的論述,便緊緊地依循在了論點的軌道上。
結尾⑦⑧段為第三部分,發(fā)出號召,展示愿景,堅定信心——“贏于終點”。這部分依舊緊扣著論點。
(指導老師:趙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