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月
馬格利特《光之帝國》天價成交
2022年3月3日,英國倫敦著名藝術品拍賣龍頭蘇富比“現代及當代藝術晚拍”舉槌。其中,比利時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馬格利特作品《光之帝國》最終以5942.2萬英鎊(約合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這個價格不僅刷新了馬格利特的個人藝術品拍賣紀錄,也為該作品原藏家買進價格的3倍之多。
馬格利特的《光之帝國》創(chuàng)作于1961年,源自其60多年來的繆斯和贊助人之一的歐洲庫維家族珍藏。其尺寸尤為特殊,114.5cm×146cm是馬格利特橫向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從藝術價值而言,這幅神秘奇詭的圖像,也是馬格利特作品中最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和電影鏡頭感的,更是1973年金球獎得獎經典電影《驅魔人》其中經典一幕的靈感泉源。這兩點足以證明《光之帝國》迷人的魅力和藝術收藏價值。
藝術主題在作品標題上已經得到彰顯。標題是馬格利特的朋友、比利時著名詩人保羅·努熱所賜,詞語和圖像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畫面中,光明與黑暗自始至終一直在相互對峙,溫暖的陽光照亮天空,人造街燈卻將有限的光投射在昏暗的街道上,身處同一時空,卻感覺到兩個世界的截然不同。這種強烈對比的張力亦在寂靜幽暗的房子里再次出現:明亮的燈光從窗口透出,百葉窗卻緊閉,神秘又與世隔絕。和馬格利特以往作品的風格類似,整幅畫面不見人影,令人格外不安,但人為的痕跡卻無處不在:房屋、燈、清潔有序的街道,印證著這是一個現代文明世界。
馬格利特的藝術生涯
馬格利特出生于比利時埃諾省萊希納,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裁縫,母親是一名服裝板樣師。母親在他14歲時投河自殺,導致他逐漸形成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12歲時,馬格利特開始接觸繪畫,曾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過兩年,1918年在壁紙廠負責印花設計和一些商業(yè)活動。直到1927年,舉家移居巴黎,才在那兒開始了新生活,并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第一家畫廊,通過連續(xù)的藝術活動,馬格利特逐漸融入法國超現實主義團體,并在當地有了影響。
馬格利特的藝術觀念
對于馬格利特來說,“真實指的并不是我們身邊那些觸手可及的模糊與簡單的東西,真正的真實只有特定的時間才可以感知到,這就是我想通過我的繪畫傳遞的” 。
馬格利特的作品不受當時巴黎的藝術流行技巧或新風潮的影響,他始終專注于創(chuàng)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滿特殊意味的形象,并給人以謎一般的遐思,賦予平常熟悉的事物一種嶄新的寓意,并以獨特、冷靜、睿智和如舞臺布景般的畫面構圖、豐富多變的想象力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組合在一起。他的世界總給人荒誕、幽默、奇幻和一種無論如何也摸不透的神秘感和荒誕感。
馬格利特的作品,基本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凡事物,比如樓房、云朵、森林、天空、石頭,然而,詭異組合之后,卻變成了懸疑大片。
圖3這幅作品的畫中人物是馬格利特本人,他用一只象征著智慧之果的青色蘋果擋住了自己的雙眼,意味著他的靈魂進入了另一個魔幻的多元空間后,失去了完整宇宙的連接。
與此同時,歐洲神秘主義對他的作品有很大影響,比如成千上萬身穿正裝的紳士從天而降,讓人揣摩其究竟是天使還是撒旦的軍團。
可以說,馬格利特的作品就像是一個神秘的故事,一杯施有魔法的美酒,仿佛是難解的謎題一般,讓人新奇又無解,從而思考這個世界眾多荒誕表象下的本質,一種形而上的視覺語言,觸發(fā)和延伸著每個觀眾對“我們是誰,來自哪里,去往哪里”的冥想。
馬格利特作品的市場
自2000年以來,藝術市場對馬格利特作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而其藝術收藏價格指數已經上漲了驚人的353%。而2021年,馬格利特的作品銷售量更是創(chuàng)下歷史新紀錄。在這種明顯的上升趨勢中,《光之帝國》刷新了馬格利特本人的拍賣紀錄(原最高紀錄為2018年2683.05萬美元成交的《快樂原則》),也在情理之內。
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馬格利特的油畫、素描、水彩等相關作品,市場熱度依舊會保持上升趨勢,有興趣的藝術收藏者不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