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晨
走在江西于都長征渡口,這里松柏常青,石碑巍峨,貢江河面寬闊。
于都是一個容易讓人想到紅軍故事的地方。此刻,江風拂面,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80多年前那場傾城出動的動人送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大批蘇區(qū)好兒郎踴躍參軍,繼而北上,從此留下一串永載史冊的腳印,也給家鄉(xiāng)的親人留下無盡的牽掛……
在走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路上,我浮想聯(lián)翩:憶起這片紅色土地上多少風云變幻,心頭終是熱血難涼。就這樣,轉眼間,我們來到紀念館。
在大廳旁的一面樸素的墻上,80雙草鞋拼成了中國地圖的模樣。每一只草鞋看上去平平無奇,卻寄寓著親人對遠征者的深情。
大廳不大,參觀的人們聚集在這里,腳步輕輕,神情莊重。往里走是通往二樓的樓梯,拾級而上,到了二樓展廳,一盞銹跡斑斑的馬燈吸引了我。我便抬腳走到馬燈前,靜靜端詳著。這時,一名年輕的講解員走了過來,問我:“你對這盞燈很好奇嗎?”我點點頭:“嗯,我覺得它一定不簡單,所以才會出現(xiàn)在這里?!薄笆前?!這可不是一盞普通的馬燈,它見證了一段深沉的家國情懷。”她開始講述這盞馬燈的故事——
“于都縣銀坑鎮(zhèn)窯前村婦女鐘招子有10個兒子,其中8個當了紅軍。1934年10月,兒子們出發(fā)長征前,鐘招子囑咐道:‘一定要打勝仗,媽等你們回來。之后的每一個夜晚,她都坐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等著兒子們回來。等啊,等啊,不覺間,十幾個年頭過去了。
“1949年,解放軍進駐于都。背駝眼花的鐘招子在人群中仔細辨認著,結果含淚而歸。后來,她和兩個小兒子在村后竹篙嶺的大樹下修了一座墳。她不再追問兒子們的下落,而馬燈依然夜夜長明……直到1960年,鐘招子帶著深深的遺憾,長眠于兒子們的墳旁。”
故事講到這里就結束了,周圍的參觀者們聽得屏息斂聲、淚眼婆娑,有人甚至都哽咽了。國之將亡,民不聊生,一個大公無私的政黨奮起,一支窮人的隊伍出世,以救國救民于水火為己任。于是,多少母親把子女獻給國家,多少妻子把愛人送上戰(zhàn)場。英雄的熱血和父母妻兒的眼淚,一起浸透了共和國的史冊。
——所有的壯麗出發(fā),都期待圓滿的回歸。
“晚霞映紅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在紀念館外的渡口邊,有人在排練《紅軍渡 長征源》這首歌。這是我們于都的孩子從小就會唱的一首歌。
我走出紀念館,來到江邊,輕輕地撫著貢江那溫和的水。
(指導老師:段小鳳 段榮香)
這是一篇內容飽滿、情感崇高的作品。小作者以游記的形式,點面結合、現(xiàn)實與歷史交融,將一位英雄母親支持革命的故事放進整個贛南蘇區(qū)的人民投身革命的時代大背景中展開敘述,從而表達了共產(chǎn)黨初心為民、軍民一心、愛家救國的主題,表達生動而大氣。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精致;結尾靈動輕巧,別具意蘊。(段榮香)
(插圖:張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