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蕓
“花鳥畫”是中國畫里的一個重要門類?;B畫里的秋日,更是別有一番景致:有鶉(chún)雞啄食、鳥飛魚躍,還有芙蓉怒放、雨打殘荷……歷朝歷代的畫家們悉心觀察大自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佳作。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花鳥畫里的秋天,品味獨特的花鳥畫之美。
秋天到了,樹葉花草都枯黃了。一只野兔,要趕回山洞去。它走到小坡旁邊,停下來休息一會兒。這時秋風(fēng)吹起,樹葉紛紛落下,枯草被吹向一邊,那不怕冷的小竹子,也被吹彎了身體。這時,有一對興高采烈的喜鵲飛來,看見野兔,便張開翅膀大聲叫著,好像是告訴它:“這里太冷了,趕快回家去休息吧!”野兔被喜鵲的叫聲嚇了一跳,抬著頭,呆呆地望著它們,好像在想:“嘰嘰喳喳,吵得我不得安寧,你們在做什么?”
畫這幅畫的崔白,是宋朝最有名的花鳥畫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筆下,野兔短而硬的毛發(fā)、喜鵲黑白相間的羽毛都是活靈活現(xiàn)的。畫中,右上角的喜鵲和左下角的野兔呈大對角線構(gòu)圖,喜鵲的朝向和樹枝的走向又形成垂直的姿態(tài),使得畫面整體輕重得宜,十分和諧。
小貼士:喜鵲和烏鴉有點兒像,身體比烏鴉小些,尾巴比烏鴉長些。喜鵲的顏色一般不是全黑,而是黑白相間的。
欣賞完了山腳秋景,讓我們移步到水邊。池塘里面的荷花謝了,荷葉已經(jīng)枯黃,蓮蓬熟了,可以采來吃;池旁的柳枝,隨風(fēng)緩慢地擺動著;一旁的秋芙蓉開得正盛,一派秋天的景象。一只白鷺在岸上靜靜地站著,抬頭一看,又有兩只白鷺飛來了,它很愉快地望著它們,覺得有了伙伴。
飛來的這兩只白鷺,一只快要落地了,兩腿已經(jīng)放下,翅膀也要收起來;另外一只還在飛著,尋找它降落的地點。你看它們的姿勢是多么優(yōu)美動人!看著這幅生動傳神的畫,好像我們就站在水邊一樣。這幅畫的作者是明朝人呂紀,他是畫花鳥畫的專家,他的繪畫色彩華麗,深受人們喜愛。
《野卉秋鶉圖》的作者是宋朝人李安忠,他也是一位畫花鳥畫的名家。畫面中,兩只鶉,好像是身體太癢了,它們伏在地上,很起勁兒地撥著沙土,使身體和沙石摩擦。它們的羽毛都豎立起來了,似乎覺得這樣舒服極了。
畫家在兩只鶉的身旁,點綴上幾根枝條,碧綠的葉子,花朵有的仰著頭,有的背對著我們,姿態(tài)各異。配上鮮紅的小果,使這一幅畫增加了很多趣味。
小貼士:鶉的形狀有點兒像雞,可是比雞小,體長不過18厘米,頭、嘴都小,尾巴就更短了,所以常被人叫作“禿尾巴鵪鶉”。
相比于鶉,烏龜我們就要熟悉得多了???!宋朝人畫的《蓼(liǎo)龜圖》中,溪水岸邊,遍布碎小石子,紅蓼、野菊輕輕綻放。一只老烏龜睜大圓眼向坡上緩慢爬行,一只小蜜蜂趴在蓼花上。老烏龜?shù)暮笞愫臀舶瓦€沒有完全出水,它便被蓼花上的小蜜蜂吸引,抬起頭看向小蜜蜂,后足仍在池中。
仔細觀察畫面,我們可以看到:該畫用筆精細,畫面生動。幾棵紅蓼、蒲草,從右下向左斜向出枝,花葉繁茂,相互簇擁。右下角溪水坡石邊的小草小花生氣蓬勃。植物葉片脈絡(luò)清晰,葉片斜傾、俯仰,姿態(tài)各異。烏龜悠閑自在的動作,水面的波浪細紋都被畫家刻畫得恰到好處。畫家在構(gòu)圖上主次分明,動靜結(jié)合,用色淡雅。該畫是宋代花鳥畫精品,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畫里的花鳥畫很多都是“工筆畫”,講究用筆工整、細膩傳神。欣賞完這幾幅美麗的秋日花鳥圖,相信你對花鳥畫也有了更多認識。時值深秋,和親友們一起走進大自然,你一定能看到一個多姿多彩的花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