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本來是一種交通方式,現在演變?yōu)橐豁椷m合全民的戶外健身活動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騎行的好處還真不少: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呼吸新鮮空氣,使大腦放松;騎行要隨時關注周圍的情況,可以鍛煉大腦的反應力和靈活性;持續(xù)騎行發(fā)力,鍛煉腿部肌肉,讓腿部更加有型;消耗熱量,燃燒脂肪,減肥,適合肥胖朋友和一些不怎么行走的朋友;騎車帶來的高熱量,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心肺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低碳環(huán)保,綠色出行……怪不得騎行現在這么熱呢。
高質量的騎行,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鍛煉,而是內外兼修、愉快騎行,騎出好身體、騎出好心情。然而,滿足愉快騎行的條件也很苛刻,比如道路平坦,空氣新鮮,風景優(yōu)美,騎友默契……
騎行了一段時間,發(fā)現滄州是一座特別適合騎行的城市。
滄州地處平原地帶,一馬平川,沒有溝溝坎坎,沒有崇山峻嶺,更沒有虎狼出沒,在這樣的地方騎行,不費啥力氣,就可以輕松騎行一二百里路。更何況目前的道路,多數已經是柏油馬路,即便去僻野鄉(xiāng)村,也是“村村通”的鄉(xiāng)間柏油公路了。近年來,滄州十分重視美化綠化,城鄉(xiāng)綠化程度高,空氣新鮮、景色優(yōu)美,城鄉(xiāng)的大公園、口袋公園隨處都是。環(huán)保工作也做得很好,空氣質量持續(xù)提高。滄州毗鄰渤海,是沿海城市,特別是刮東風的時候,渤海風越刮空氣越清新。因此,在滄州,那些喜歡挑戰(zhàn)自己的騎手,可以把騎行的瞬時速度,提到40千米/小時,甚至更快!我曾經遇到一個女士,詢問她一日騎行最遠是多少?她說能夠日行千里,跟著一支騎行隊伍用一天時間串行滄州所有縣市區(qū)(16個)一個遍!我聽了十分驚訝,果然是高手!這種情況,平原如滄州的路況才能做得到。
江河是流淌在平原的血脈,平原騎行,最好是順河騎行。滄州地處九河末梢,大大小小的河流縱橫密布,這也為騎行提供了絕佳環(huán)境。如果順著交通干線的柏油路騎行,車輛多、汽車尾氣濃,特別是夏季,柏油路溫度高,空氣干燥,灼鼻孔灼肺,不安全不衛(wèi)生,時間久了,那是沒病找病。順河騎行,情況就不一樣了。河堤路一般比較窄,車輛很少,河堤兩旁綠化林很多,加之河流水汽蒸發(fā),花草香氣散發(fā),空氣溫潤,有一股或濃或淡的花香味、原生態(tài)的草藥味,空氣新鮮潤肺,讓人如醉如癡。
說到順河騎行,就不能不說一說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是滄州最適合騎行的地方。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京杭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京杭大運河不僅僅是滄州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滄州段京杭大運河很是有一些特點的,它在河北省境內是最長的(215公里),滄州段大運河的長度幾乎代表了河北省境內的長度;同時,滄州的京杭大運河又是在全國最原生態(tài)的,全境河段幾乎沒有調直,彎彎曲曲,蛇形彎、幾字彎乃至歐米伽(Ω)彎隨處可見。河堤內外綠化程度很高,各種苗圃成方連片,穿城而過的兩岸,全部是大型休閑公園,春天可以賞花,夏日可以遮陰,秋日可以摘果。為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兩岸堤頂路修成了柏油路,2021年調水入運,全境可以通航。有了路,有了水,這條曾經干涸的河就有了濕度和靈性,也就有了騎行的“溫度”,于是靜謐的大運河堤,騎行的人們日漸增多,兩岸頓時熱鬧起來。
以滄州市區(qū)大運河彩虹橋為起點,近距離騎行,南行可以到大白楊橋,北行可以到興濟鎮(zhèn),來回近百里。繼續(xù)騎行,南行還可以到泊頭(盛產鴨梨、桑葚)、東光(馬致遠的故鄉(xiāng))、吳橋(雜技之鄉(xiāng));北行可以到青縣(蔬菜之鄉(xiāng))。沿途的文廟、傅家圈桃園、御碑苑、鐵佛寺、謝家壩,馬廠炮臺以及南排河、北排河、黑龍港河穿運工程等景點星羅棋布。一路上棗樹林,梨樹林、柿子林、香椿園、蘋果園、桃園、葡萄園、菜園等,連續(xù)不斷,一年四季,在這些園林里,騎行可以遮陽、養(yǎng)眼、擋風,休息時候可以觀光采摘、半路“加油”,這一條河串起了一路“珍珠”,為騎行增添了無限樂趣。沿河騎行,可以不走回頭路,從此岸出發(fā),彼岸歸來,因為道路不同,沿路風景不一。半路休憩,或者遇到養(yǎng)眼的景點,大家便停下來拍照留影,以備回去在圈里曬一曬,朋友們點贊一片。
最讓人心動的是大運河那一道道醉人的彎。平原上的道路,多數是平坦的筆直的,很少彎彎曲曲;倘若騎行,一馬平川,一眼到底,一樣風景,也沒啥意思。人們說山路十八彎,滄州段大運河的彎一點也不遜色,南北走向的運河,水回路轉,忽東忽西,斗折蛇行,一里水路十里彎,讓你步行走半天。兩岸景色也隨著一道道彎不斷變幻著,當賽車劃過漂亮的彎道,轉瞬間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意想不到的風景:或空曠,或靚麗,或是一隊快速騎行的人……
兩岸騎行人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人生無伴,就會孤獨無趣,騎行也是這樣。早晨六點前后,大運河橋兩側,三三兩兩的騎行人開始集合了。大家戴著頭盔、護目鏡,穿著漂亮的騎行衣,或三三兩兩,或大隊人馬,如同一縷縷飄動的火,倏忽間在身邊飛馳而過,盡管誰也看不清誰,但是都是在同一條路上騎江湖的,往往還是揚手打個招呼,或者大喊一聲“加油”以示友好。那些落單的騎行者,倘若身邊有騎行隊伍飄過,就可以迅速跟進,融入其中,于是有的隊伍越走越多,遠遠望去,好像河堤上一團飄動著的彩云。這條堤頂路,不但能騎,能看,能聞,還能吃。春天的時候,有些騎友還會順路挖點野菜,兩岸的苦菜子、車前子、薺菜,可多了。騎行回來,家庭餐桌上就會增添一盤綠色食品。
大運河,母親河,不僅養(yǎng)育了滄州這座城市,也催生了一支支騎行隊伍。滄州,確實適合騎行。
【作者簡介】范恒,男,滄州經濟開發(fā)區(qū)干部。出版有《中國鄉(xiāng)村干部學習讀本》《思維方式與工作創(chuàng)新》等著作。喜歡旅行寫作,近年在行走京杭大運河、騎行京杭大運河中,撰寫散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