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馬甲”這個詞,本意是指無領無袖、比較短小的上衣。經過引申,可以比喻為一個人給自己立的“人設”或者新得到的身份、名譽等。
我去鄉(xiāng)下采風,晚上住在一處農家樂。幾個當?shù)氐奈膶W愛好者在熟人的帶領下來訪,其中一個是縣作協(xié)會員,熟人介紹他是著名詩人,并說他的詩歌如何如何好,我原本以為這位先生會謙讓幾句,沒想到他露出一副揚揚自得的樣子。我當即問他經常在哪些報刊上發(fā)表作品,結果,他列舉的不是縣地級報紙,就是沒有知名度的企業(yè)內刊。我產生一種感覺:這位先生非常在乎“著名詩人”這個“馬甲”。
在微信群里聊天時,我認識了一位宗親,此君自稱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游酢的多少代子孫,言辭間透露出一種非同尋常的自矜與驕傲。他問我是不是游酢的后人,我說:“應該不是。從小家人就告訴我,這個大家族遷徙的路線是由河北邯鄲到江西樟樹再到湖南雙峰,五代以上的祖先是些什么人,我一概不知?!辈贿^,就算跟出生在福建的游老先生有一點兒瓜葛,我也決不會因為自己幾十代以前有個高大上的祖先而沾沾自喜,祖先是祖先,我是我,兩者除了一點兒血緣和基因的勾連,什么關系都淡了。我的這位宗親,連高中都沒有讀完,平時也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業(yè)余在網上這里瞄一下那里逛一番,做的事跟文化無牽扯,即使擁有“游酢后輩”的“馬甲”,又如何呢?
仔細一想,人之所以追求身份、名譽之類的“馬甲”,無非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實際高度與其看重的聲名存在相當?shù)牟罹?,這種差距使他們內心產生自卑。找個“馬甲”,便覺得有了面子,別人可能會認可自己想要的顯赫身份。這其實是典型的虛榮心作祟。一個人不讓身上的“馬甲”反諷自己,最要緊的是破除這樣的虛榮心。
面對“馬甲”,不糾結于“馬甲”,我們就要學會壯大自我。因為出身、經歷、所受教育、做事平臺、機遇等的差異,讓每個人都成為高聳的珠穆朗瑪峰或浩瀚的太平洋是不太可能的。但只要努力,你就有可能超越周圍那些與你能力和條件差不多的人。退一萬步說,就算沒有遠遠勝過別人,至少可以不斷地自我刷新,使每一個最新的你都優(yōu)秀于過去的自己。如此,你雖然未成為珠穆朗瑪峰,卻可以矗立成人們仰望的高峰;你雖然未變成太平洋,卻可以澎湃成一片水天一色的美麗湖泊。自我強大了,在某個區(qū)域或圈子里找到了較強的存在感,你對虛名也就不那么在乎了,追求“馬甲”而出洋相的事情便不太容易出現(xiàn)。
想起黃興的一件逸事。1912年“雙十節(jié)”,袁世凱授予孫中山、黃興等7人“大勛位”,黃興當即復電謝絕。隨后,袁世凱派人將勛章、授勛令與陸軍上將的委任狀送到上海,黃興毫不猶豫地將其退回。其實,黃興是有資格領受這些東西的,他曾經毀家捐助革命,數(shù)次領導革命黨人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元勛,也是同盟會與早期國民黨的重要領袖,與孫中山并稱“孫黃”,缺少了他,不敢說中華民國就一定不會成立,但至少會推遲很久。然而,黃興卻視“大勛位”的“馬甲”為糞土。正是這樣的選擇,呈示了一位革命家高潔的人格和坦蕩的襟懷。
名實之間,一個人永遠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名過于實,二是名實相符,三是實過于名。一個人做出什么樣的選擇,穿什么樣的“馬甲”,他的生命便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底色。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