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榮
語文教學的重心就是讀、寫、學與說,讀、寫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敘事能力、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寫出更優(yōu)質(zhì)的文章,而大量的寫作又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敏感度,促使學生能更流暢地進行閱讀。因此,如何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教學的一體化,促使學生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的雙向提升,幫助其更好地運用語文,已成為當代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意義
首先,閱讀和寫作是相互通融、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讀寫結(jié)合,能讓學生掌握文本的寫作方法,進而讓學生學會寫作,學會構(gòu)建寫作框架,能更流暢地進行創(chuàng)作。且閱讀能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在閱讀中多積累一些成語或名句,將其記錄或者背誦下來,作為作文素材,讓自己的文章寫得不再那么平淡無奇。學生通過積累優(yōu)美語句,來為自己的文章添磚加瓦,更有質(zhì)量。其次,閱讀充滿趣味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對文本的仿寫興趣,如此一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顯著提升,從而削弱了對寫作的抵觸情緒。此外,閱讀和寫作都是一件長久的事情,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訓練能感知到閱讀的魅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在今后的寫作中保持較高的興趣,在不斷的閱讀和寫作中,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創(chuàng)作靈感得到廣泛激發(fā),也能保持更強的恒心去面對閱讀和寫作,讓閱讀和寫作不再成為學生的阻力,而是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傊?,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豐富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和知識積累,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學生在不斷地寫作中也能增強對文字的敏感度,從而更流暢地展開閱讀。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度探究
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注重對字、詞的講解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究,忽略了對文章的深層次探究、理解,缺乏對文本主題以及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學生在閱讀后不能較為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本意,甚至對文章的內(nèi)容存在曲解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成效,有的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了較多詞匯,然而卻缺乏情感,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
(二)忽略讀寫結(jié)合
閱讀是學生能流暢寫作的前提,然而部分教師通常讓學生根據(jù)單元的主題作文內(nèi)容寫作,沒有讓學生結(jié)合單元的閱讀文本,學生寫作時無法從閱讀文本中獲得靈感,導致寫出來的作文偏離主題,整體水平不佳。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讓真情流露”的寫作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那個星期天》《匆匆》等文章開展讀寫結(jié)合,讓學生結(jié)合文章看別人是如何“寫情”的,然而部分教師卻忽略了“讀寫結(jié)合”,沒有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學生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無法寫出真情流露、細致入微的文章。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的策略
現(xiàn)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是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展開,蘊含了大量的討論話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主題讓學生進行寫作,對教材的閱讀內(nèi)容進行仿寫或者改寫,然后讓學生對改寫內(nèi)容進行口頭描述,學生在口頭描述后,心里已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寫作體系,這時就會更容易接受寫作,寫完之后,再將作文交給同學相互修改,讓學生互動起來,在交流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大幅度提升,做到“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你,真好”的主題寫作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讓學生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的,在學生熟悉了文章的表達方式之后再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口頭描述,如:“有父母的陪伴,真好”“感謝他一直在我身邊”等,這時他們就已經(jīng)將課文的表達變成了自己的表達,這時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寫作,并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寫作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擴增知識厚度的主要途徑。而要想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結(jié)合,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讀后續(xù)寫”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和情感,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啟發(fā),以此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共同進步,最終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妤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探析[J].散文百家,2021(21):147.
[2]周清香,傳金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0(41):8-9.